楊寧
摘 要:創新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對構建和諧社會,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精神文化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基于此,筆者對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創新展開了探討,并詳細介紹了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理念、內容及形式上的創新,以望能為有關需要提供幫助。
關鍵詞:基層群眾文化活動;觀念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4-0190-01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由于當前的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受到傳統思想的束縛,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缺乏時代活力,已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必須要對基層群眾文化活動進行創新,破陳舊的思維定勢,實現群眾文化的科學發展,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創新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理念
創新理念是創新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第一步。基層文化站由于受到傳統思想的束縛,導致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思路僵化,缺乏時代活力,因此,必須要沖破傳統思想的束縛,轉變理念。
(一)“雙業”發展理念
基層文化站要樹立 “雙業”思想理念,抓住機遇,促進文化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文化作為一項新興產業不僅已被人們接受,更由于其既具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吸引了大批社會力量投資者。基層文化站要將開展好群眾文化活動作為一項事業來抓,扎扎實實開展好群眾文化工作,為提升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應有的貢獻;另一方面,我們要進行思想創新,在推進基層文化站群眾文化事業發展的同時,積極推進基層文化站群眾文化產業化發展,樹立產業意識,不要刻意地將事業與產業置于矛盾的境地。文化站要將事業與產業置于和諧發展的地位,抓住發展機遇,使兩者互相交融、相互促進,實現文化站群眾文化“事業”與“產業”的雙贏。
(二)“多元化”發展理念
當前,政府對基層文化站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給予大力的支持,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帶來了極大的機遇。文化站要抓住發展機遇,積極爭取所在政府財政支持,樹立長遠發展規劃,不斷提升群眾文化硬件建設水平,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提供物質保障;另一方面,基層文化站要樹立多元發展理念,突破單一依賴政府支持的發展思路,不斷尋求新的發展。積極拓展發展理念,加強與地區其他部門、企業、學校等聯姻,不斷挖掘群眾文化活動資源,要善于借力。
(三)“文化品牌”理念
出色的文化品牌具有巨大的影響力,是實力與知名度的象征。因此,基層文化站也要適應時代潮流,打造出自己的群眾文化活動品牌。文化品牌影響力越大,群眾文化事業就越成功,文化品牌所產生的經濟效應就越顯著。基層文化站要根據所在地區傳統文化與文化站長期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形成的特色,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只有將文化品牌建設與地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文化品牌才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才越能夠在地方產生深遠的影響力。
二、創新群眾文化活動內容
新時期,基層文化站群眾文化活動要煥發出新的活力,必須要不斷創新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要與社會政治、經濟、地方文化相結合,始終保持著新鮮的活力,真正發揮基層文化站的作用。
(一)與社會政治結合
基層文化站群眾文化活動必須要對社會政治保持著高度的敏感性,要與國家方針政策、重大節日、社會熱點事件等緊密結合起來,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使之成為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素材。例如我們可以圍繞十八精神與習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開展“盛世歡歌”活動,展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成果,彰顯十八大精神的時代意義與引領作用,以歌舞的形式展現全國人民逐夢熱情等。群眾文化活動與社會政治的結合不僅能夠保證基層文化站群眾文化的政治方向,使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始終朝著“服務最廣大群眾”的發展方向,同時使基層群眾文化始終保持著先進性,不斷突破傳統,與時俱進,始終體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與經濟發展聯姻
文化與經濟一直以來就是一個共同體,經濟的快速發展提升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建設又反過來推動經濟建設。新形勢下,基層文化站群眾文化發展要嘗試與經濟發展聯姻,使經濟與文化“互相促進、利益雙贏”。基層文化站可以通過與經濟發展聯姻,為企業、為商品、為地區經濟發展等出謀劃策,以群眾文化為媒,帶動經濟的快速發展。例如根據地區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推進“文化節”活動,將基層群眾文化活動與經濟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打造新聞“焦點”,實現基層群眾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雙贏。
(三)植根于地方文化
群眾文化活動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因此基層群眾文化活動要善于從地方文化之源中去尋找“創新點”。只有將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植根于地方文化,從地方文化中去尋找靈感,才能有效實現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創新。如我鎮曾涌現出著名詩人阮章競等無數的杰出人物,產生了許多動人的歷史故事,在群眾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礎,我鎮文化站以此為“創意點”,舉辦了紀念阮章競誕辰100周年系列文化活動,根據時代發展不斷將沙溪詩詞傳統文化向縱深拓展,打造群眾文化活動的品牌,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人文歷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三、創新群眾文化活動形式
(一)找出突破點,打破傳統活動形式
目前各地基層文化站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出現同質化現象,動輒大型歌舞活動,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單一,缺乏特色,很難滿足人民群眾日益豐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在開展好傳統群眾文化活動的基礎上,基層文化站要不斷嘗試與突破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如我鎮每逢節日、慶典或村與村之間的聯歡,各具特色的民間藝術活動不同程度地在各村中開展。龍、獅、鳳、鶴、飄色、武術、歌舞,都派上用場,其中“四月八”和“三月三”民間藝術巡游為規模最大。此時,巡游者載歌載舞,魚貫而行;觀摩者摩肩接踵,萬人空巷。各表演隊伍充滿濃郁鄉土風情的沙溪民俗文化表演吸引了眾多市民觀看,現場鑼鼓喧天、熱鬧喜慶,充分展示了我鎮的民俗文化特色和魅力,營造了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這些活動我鎮文化站就很好的結合了傳統節日,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習俗,打破傳統晚會的形式,形成了地方民俗特色文化。
(二)引導群眾開展自主文化活動
隨著人民物質生活的不斷提升,群眾開展自娛自樂的文化活動已經成為一種可能,基層文化站要善于引導群眾開展自主文化活動,通過培訓群眾文化活動骨干,壯大群眾文化活動隊伍,發揮群眾在文化活動中的創造性思想,豐富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突出形式豐富。對于一些群眾參與性較高的文化活動,可以申請由政府給予支持,可以民間組織發動。這種發動方式具有一定的社會性,號召力也較為廣泛,它能夠調動廣大群眾參與積極性,激發群眾參與的熱情。例如現在比較流行廣場舞,為了進一步的引導廣場舞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基層文化站可以提出意向,由群眾文化骨干牽頭,采用民間組織的形式,開展民間廣場舞比賽。
(三)跨地區互動合作發展
基層群眾文化出現一種跨地區合作的發展趨勢,它體現了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地區互動性,對于這種群眾文化活動表現出來的新趨勢,文化部門,尤其是基層文化站要及時捕捉,積極發動。這種跨地區的文化互動由于涉及到不同地區不同部門,各基層文化站要加強地區間聯動,形成聯動機制,各部門互相支持,揚長避短,確保跨地區基層群眾文化活動有序有效開展,提升跨地區群眾文化活動的水準。如我鎮文化站積極拓展工作思路,和中山市美術館合作舉辦的 “美術走近你——創意版畫“活動,旨在提高大眾的審美趣味及藝術修養,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親近藝術、了解藝術、愛上藝術,繪畫中找尋樂趣,放飛夢想,真正讓“美術走近你”!我們通過與其他鎮區的交流,借鑒學習了他們在基層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思路,拓展了我鎮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深度和廣度。
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創新的途徑很多,各文化站要根據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檔次級別與類型等,選擇不同的發動形式,不斷創新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發動的途徑。既要保證文化站對群眾文化活動的引導作用,確保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方向;同時又要激活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意識,激發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充分發揮不同群眾文化活動發動途徑的優越性,千方百計地把基層群眾的文化活動辦豐富、辦熱鬧、辦出地方特色。
四、結語
綜上所述,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基層文化站要打破傳統思想的束縛,創新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理念,同時不斷創新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及形式,多開展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活動,從而提高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質量,滿足群眾日益提高的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促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季彤曦.論群眾文化活動的創新[J].東方企業文化,2015(24).
[2]韋漢梅.淺談重慶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和創新——以江北地區群眾舞蹈為例[J].大眾文藝,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