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繼秀 孫丹
摘要:對宿遷市區大氣細顆粒物(PM2.5)污染成因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轉變發展方式、改善能源結構、深度治理工業廢氣、管控城市揚塵、控制機動車船尾氣、制定財稅激勵政策、拓展社會監督渠道及嚴明責任追究等防治對策.以期為宿遷市區環境空氣污染的防治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氣細顆粒物(PM2.5);污染防治;建議
中圖分類號:X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8-0061-02
1.引言
宿遷位于江蘇省西北部,素有“江山第一春好處”之美譽。近年,該市雖然堅持“生態立市”戰略和“環保優先”方針,重拳治污,強化執法監管,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打造兩楚雄風、酒都花鄉、河清湖秀、生態樂園金字招牌.但因大氣“霧霾”而飽受困擾。2015年市區大氣達標天數242 d.達標率為67%,與2014和2013年相比分別下降3.2%和5.9%,主要污染物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61.08 ug/m3,分別比2014和2013年下9.55%和17.6%,減降幅度和濃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成為空氣質量改善的主要瓶頸指標。為切實改善提升市區環境空氣質量,加快推進大氣細顆粒物(PM2.5)污染現狀研究。有效治理系列細顆粒物(PM2.5)源污染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2.污染成因分析
2.1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不明顯,工業布局不合理
2015年宿遷市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2.3:48.5:39.2與(2014年)國內平均水平10.0:46.6:43.4差距大.與世界平均5:31:64距離更遙遠。雖然工業化率突破40%,實現了從工業化初期向中期的跨越,但是一般加工工業增長加快而基礎工業發展滯后,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速度慢,高新技術企業規模小。從工業布局情況看?!捌髽I圍城”現象突出,市區主城區除西北方向是駱馬湖外,其余方向都有工業集中區,且均在以市政府為圓心半徑25 km距離內,部分鋼鐵、化工及平板玻璃等企業工藝落后、能耗高、污染重,直接影響市區空氣質量。
2.2以燃煤為主要能源結構重,煤炭消費量大
宿遷為經濟發達省份的欠發達地區,工業化及城市化進程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資源能源消耗仍處于上升期,近幾年來工業企業能源煤炭用量一直維持在70%以上,2015年燃煤消耗量減幅小,以燃煤為主的工業煙粉塵排放量占全市廢氣總排放量46%。而工業園區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集中供熱覆蓋范圍不大,工業企業清潔能源使用率不高。
2.3工業企業廢氣治理不到位
重點工業企業10蒸t/h及其以上的燃煤鍋爐中.除國電洋北電廠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嫻粉塵全部實現超低排放外,其余燃煤鍋爐脫硫工程、脫硝工程或除塵提標改造均存在不完全配套現象。10蒸t/h以下的燃煤小鍋爐在農村鄉鎮整治進展慢。無組織有機廢氣治理剛剛起步,化工企業、包裝印刷、汽修行業揮發性有機物需要全面治理。
2.4揚塵污染嚴重,防控措施不到位
全市300多個工地(含建筑工地、房屋拆遷、市政工程、道路施工、園林綠化)、60余家商品預拌混凝土公司、30余個碼頭裝卸作業、數百輛物料運輸車揚塵以及2000余家小餐飲油煙等揚塵產生源.由于責任主體唯利是圖,逃避揚塵防治責任,同時政府在執行力和工作落實上存在監管力量不足現象,致使現有控塵措施落實不徹底、易反復.影響城區空氣質量。
2.5機動車船尾氣污染,助推“霧霾”天氣形成
2015年底,市區汽車保有量近50萬輛.其中貨車10萬輛,而黃標車以及不合格車輛達15%左右。按年增長最高30%測算,直接排放的氣態污染物PM及二次有機物產生量近4萬t/年,新增氮氧化物約6萬t.碳氧化物等其他污染物30多萬t。宿迂市區運河每日船舶運輸量約50萬t,貨物周轉量相當于3條鐵路的運輸強度,過往船舶柴油機燃油品質難控制,船舫廢氣加重了空氣污染。此外,秸稈焚燒以及燃放炯花爆竹排放廢氣,都對大氣污染產生貢獻。
3.污染防治對策建議
3.1優化結構調整,實現科學發展
科學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積極實施市區退二進三戰略,實現“關小上大引新引強”日標;開展現有工業園區布局研究,逐步優化調整工業布局.對市取企業逐步實施搬遷改造;加強環境準入與產業政策的高效配合,嚴把環境準入“閘門”;積極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推動鋼鐵、水泥、化工、平板玻璃、鑄造、混凝土等傳統產業轉型改造、提檔升級;深入開展化工、鉛蓄電池、電鍍等行業的污染專項整治,堅決遏制產能過剩、工藝落后行業企業的盲目擴張。
3.2推進工業廢氣深度治理,控制燃煤總量
實施區域連片整治,加大宿遷生態化工園區“三廢”治理力度,對38家重點企業廢氣收集處理設施進行升級改造或新建,實行“一企一策”,有效解決化工廢氣污染;開展洋河片區酒糟逸散異味整治;加強宿城耿車片區廢舊物質行業清理整治,消除空氣環境異味污染。對全市重點排放的揮發性有機物行業企業進行深度治理。建立重點企業無組織廢氣監測與應急響應系統,建成監測監控預警體系。制訂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和目標責任管理實施方案,嚴控耗煤行業煤炭新增量。擴大市、縣高污染燃料禁燃區面積,禁止新、擴、改建燃用高污染燃料設施項目,對10蒸t/h及以下的燃煤鍋爐實現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熱電聯產機組替代或淘汰。在燃氣管網和集中供熱管網覆蓋范圍內的燃煤鍋爐全部拆除,全面實施天然氣改造工程。
3.3實施“綠色施工”措施,開征建筑工程揚塵排污費
建立健全城市揚塵污染防治機制。對市區建筑工地、房屋拆除工地、市政工地、園林綠化建設及管養施工、儲備土地裸露泥地等城市揚塵污染源,全面推行“綠色施工”、文明工地建設和規范化作業,建立健全揚塵控制責任制度,切實做到建筑工地達到“十有、六無、六個100%”、房屋征收拆除工地達到“八化要求”、道路施工場地達到“六個必須”、混凝土攪拌廠(站)達到“一硬化、兩干凈、三封閉”。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對揚塵污染重點區域和單位實行在線監控,提升揚塵監控水平。按照“多排多繳、少排少繳、不排不繳”原則,開征建筑工程揚塵排污費,對拒絕申報或拒繳排污費的建筑施工單位,依法進行處罰。
3.4加強油品質量監督,有效控制機動車尾氣污染
嚴格成品油流通企業的市場準人,加強對成品油經營企業經營資質的檢查,保障高品質燃油供應。對轄區內所有油庫、加油站點和重點沿運河岸線船舶燃油供應點,嚴禁銷售未達到國V標準的汽、柴油。對加油站點的購銷臺帳制度、油品來源情況、證書有效期限及基礎設施等是否符合有關規范加強檢查,對違反規定的依法進行處罰。對在限行區域內行駛的無綠色環保標志車輛依法進行處罰。加強對環保檢測機構的日常監管,依法對“冒黑煙”機動車進行查處。推行城市綠色出行,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降低城市道路擁擠,有效控制尾氣排放。
3.5加強城區綠化建設,發揮生態系統調節功能
在市區開展“土不露天”綠化植樹。推進道路綠化、辦公居住區綠化、空間立體綠化、房前屋后綠化、庭院綠化,打造綠色生態屏障,增強環境自凈能力。對所有儲備土地的裸露表土按要求落實揚塵管控措施。進行覆蓋、臨時綠化或鋪裝,做到見縫插綠,土不露天。充分發揮生態系統調節功能,緩解PM2.5污染壓力。
3.6依靠科技支撐,制定財稅激勵政策
設立PM2.5防治專項資金,以獎促治。加大工業PM2.5減排技術研發與示范;加大對行業提標改造、機動車尾氣污染防治、油氣回收治理等工作扶持;落實鼓勵秸稈等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加大科技研發資金支持力度,與高校聯合在確定源解析、特殊氣象條件下,建立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預報預警模式,配置先進的在線與現場大氣環境監測設備,實現監測預警常態化。
3.7引導公眾參與,拓展社會監督渠道
通過各種媒體普及PM2.5知識,引導公眾客觀理性認識PM2.5,以單位、社區、家庭、企業、學校、商場、賓館、旅游景點為單位,開展系列宣傳活動,堅持低碳出行、選擇綠色消費、養成節能習慣、不隨意焚燒垃圾秸稈,不燃用散煤、少放煙花爆竹、抵制露天燒烤等,倡導低碳生活。拓展社會監督渠道。
3.8建立長效機制,嚴明責任追究
大氣細顆粒物(PM2.5)防治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綜合性系統工程,涉及多領域、多行業、多部門,需要協調配合和共同參與。通過建立環境保護工作各項目標考核分解、政績考核及責任追究等制度,督促各地各部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建立長效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