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磊 王怡美


摘要:闡述了未批先建項目的定義,介紹了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對未批先建項目的規定,分析了未批先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要點和該類項目特點,最后舉實例說明了該類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編寫的重點。
關鍵詞:未批先建;項目;環評
中圖分類號:X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8-0084-03
1.引言
近年來,全國深入開展工程領域環境問題專項整治活動,一批“未批先建”項目得到清理規范,也催生了一批“未批先建”項目的環評工作。
2.“未批先建”項目定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于2002年10月28日通過)第二十五條: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法律規定的審批部門審查或者審查后未予批準的,該項目審批部門不得批準其建設,建設單位不得開工建設。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第二十四條: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經批準后,建設項目的性質、規模、地點、采用的生產工藝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態破壞的措施發生重大變動的,建設單位應當重新報批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自批準之日起超過五年,方決定該項目開工建設的,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應當報原審批部門重薪審核。因此,符合上述情形,而擅自開工建設的項目,都屬于未批先建項目。
3.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對“未批先建”項目的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第三十一條:建設單位未依法報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或者未依照本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重新報批或者報請重新審核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擅自開工建設的,由有權審批該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建設,限期補辦手續;逾期不補辦手續的,可以處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建設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修訂)第十九條: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建設項目,不得開工建設。第六十一條:建設單位未依法提交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或者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批準,擅自開工建設的,由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責令停止建設,處以罰款,并可以責令恢復原狀。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通知》:全面清理違法違規建設項目。對違反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越權審批但尚未開工建設的項目,一律不得開工;未批先建、邊批邊建,資源開發以采代探的項目,一律停止建設或依法依規予以取締。
通過對上述條款的分析,最新的法律法規增加了“恢復原狀”和“拘留”的責任方式,比原來的環評法規定嚴厲很多。2003年實施《環境影響評價法》以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在執行中一直存在很多問題,一些地方放任建設項目“先上車后買票”、“先上車再買票”、邊報環評邊建設等,現在看來都行不通了。不僅責令停止建設,還可以責令恢復原狀,如果拒不停止建設,相關責任人會被處以拘留處罰。從這些規定來看,絕對禁止未批先建,環保部門可以實施多種懲罰措施直至項目停止建設。
4.“未批先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要點
4.1法律約束
根據環境保護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影響評價違法項目責任追究的通知》,各級環境保護部門應當嚴格依法對存在的“未批先建”“擅自實施重大變動”等環評違法行為的建設項目實施行政處罰。對于未依法實施行政處罰、未按處罰要求整改到位的環評違法項目,一律不予受理其環評文件、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申請。因此,作為環評編制單位,有必要提醒建設單位去主管環境保護部門依法接受行政處罰,處罰材料作為環評審批的要件之一(有些環保部門還要求將這部分內容反映在環評報告中)。
4.2環評報告編制的要點
根據“未批先建”的內容,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僅進行了一些基礎設施建設,未投入運行。對于這種項目可簡單進行施工期環境影響回顧分析,明確交待建筑物實際建設情況,存在的環境問題及對策。營運期按照通常思路寫即可。
(2)已經投入運行或試運行的項目。這種項目與通常未建項日環評不同,力求實事求是,摸清現狀,重點分析已建的主體工程、輔助工程、公用工程、環保工程等情況,指出現存的環保問題,提出相應的整改、補救措施,并對整改后污染源變化情況進行評價分析。環境影響則結合現狀監測結果,以回顧性評價為主;若監測期間項目未滿負荷生產,或是岡本次評價提出的補救措施而增加污染源導致監測結果不能反應項目對環境的影響,還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預測。
4.3監測方案
對于上述第二種已經投入運行的項目,除了進行正常的環境監測外,還要對各類污染源進行實測,監測污染物的排放情況、污染設施治理效率等,從而了解現有污染治理措施的有效性,發現指出現存的環保問題。在監測同時還應凋查工廠實際的生產工況,以便于進行環境影響吲顧性評價。
5.實例
以“某水泥廠年產120萬t水泥粉磨站升級改造項目”為例,對“未批先建”項目環評編寫思路進行剖析,該項目于2013年補辦環評手續。
5.1項目概況
年生產32.5強度等級礦渣硅酸鹽水泥120萬t,主要建設內容為建設一條120萬t/a水泥粉磨站生產線,包括原輔料輸送系統、礦渣烘干及粉磨系統、水泥熟料粉磨系統、水泥均化系統、水泥儲存系統、水泥包裝系統。
該廠已于2012年2月竣工投產,屬于上述未批先建中第二種情形,即已經投入運行的項目。因此在環評現場踏勘期間,重點對廠區已建設的主體工程、輔助工程、公用工程、生活沒施、環保工程進行詳細的調查,發現了現有廠區尚有應淘汰的小鍋爐、烘十排氣簡高度不滿足要求、散料露天堆放、生活污水未處理排放等環保問題。
5.2工程污染源分析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總綱》,工程分析方法包括類比分析法、實測法、實驗法、物料平衡計算法、查閱參考資料分析法等。對于此類項目污染源.由于具備實測條件,應優先采用實測法。為了解現有污染源排放情況及現有環保處理措施有效性,委托當地環境監測中心站在滿負荷生產狀態下對廠區16個有組織大氣污染源以及廠界噪聲值進行了監測。
5.2.1顆粒物
根據監測結果,各原輔材料、成品儲存及輸送袋式收塵器,出口顆粒物濃度12.8~27.8 mg/m3,噸單位產品排放量0.0004~0.001 kg/t;磨機袋式收塵器,出口顆粒物濃度23.8~27.3 mg/m3,噸單位產品排放量0.006~0.023 kg/t;散裝、包裝機袋式收塵器,出口顆粒物濃度11.6~28.6 mg/m3,噸單位產品排放世0.0001~0.0005 kg/t;烘干機袋式收塵器,出口顆粒物濃度45.8 mg/m3,噸單位產品排放量0.025 kg/t.均可滿足《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要求。
水泥廠采用布袋除塵器技術、經濟可行,隨著濾料發展、環保標準提高,布袋除塵器將逐步取代電除塵器在水泥工業中廣泛應用。同時,項目選用的袋除塵器亦屬于《水泥工業除塵工程技術規范》中推薦的除塵方式。
5.2.2 SO2排放
烘干機燃用煤矸石,根據《工業污染源產排污系數手冊》中排污系數計算,SO2排放濃度476 mg/m3、排放速率42.6 kg/h,不能滿足《工業爐窯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DB 13/1640-2012)要求。
5.2.3廠界噪聲
根據監測,廠界噪聲均滿足《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標準限值。
5.3工程存在的主要環保問題及整改措施
對在現場踏勘、污染源監測中發現的諸多環保問題逐一分析,提出整改措施,見表1。
5.4整改后污染源變化及評價
根據環評提出的上述整改措施,將整改后污染源變化情況列表分析,見表2。
6.結語
“未批先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與通常報告編制思路不同,而且這類項目具體特點也不用,需要根據每個項目的特點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