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佳寧
摘要:指出了粵北山區由于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制約,經濟長期得不到發展導致其處于欠發達狀態。為促進山區經濟發展,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2次到梅州調研,強調山區經濟發展必須堅持走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大力發展幸福導向型產業,實現山區綠色崛起。基于此,分析了粵北山區發展幸福導向型產業的條件,提出了幸福產業導向理念下粵北山區產業發展的基本路徑。
關鍵詞:粵北山區;綠色崛起;幸福導向型產業;跨越式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8-0217-03
1.問題的提出
粵北山區位于廣東的東西北部,包括梅州、河源、韶關、清遠和云浮5個山區市,由于受制于地理、交通條件等不利岡素影響,經濟長期得不到發展處于欠發達狀態。究其原因,既有西方經濟學理論關于欠發達地區成因的一般機理,也有其歷史、地理等客觀方面的制約因素。但是,發展道路選擇不當是粵北山區經濟發展滯后的主要原因。粵北山區八山一水一分田,地理環境封閉,長期以來,人們受重農輕商等傳統思想的影響,經濟發展過于拘泥于自有資源,在發展路徑選擇上更多地依賴于人口、土地等資源的發展模式,希望在山的經濟發展戰略一直影響著山區經濟發展道路的選擇。
2008年6月23日,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到梅州市進行專題調研,汪洋強調,梅州要堅持走生產力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動綠色崛起,實現科學發展。時隔4年,2012年6月,汪洋再次到梅州專題調研,此次強調,人民幸福是衡量科學發展的重要標尺。梅州經濟總量較小,正處于加快發展的關鍵階段,但絕不能以犧牲資源、環境和老百姓的健康為代價,去謀求發展總量和速度。必須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過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把幸福變成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物質精神享受,讓人民群眾逐步過上富裕、文明,有歸屬感和安全感的好日子。
“綠色崛起”、“發展幸福導向型產業”就是注重環境與經濟相協調,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崛起,是可持續發展的崛起。這是粵北山區根據自身的經濟發展階段、資源稟賦條件和區位特點、資源要素擁有水平以及各方面的環境條件進行綜合考慮的必然選擇。發展幸福導向型產業也是粵北山區依托自身的資源優勢,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的路徑所在。
2.粵北山區發展幸福導向型產業的條件分析
幸福導向型產業主要包括體閑旅游、低碳環保、文化創意、健康養生、養老服務等。粵北山區山清水秀、生態優良、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得天獨厚的山水人文優勢,是粵北山區發展幸福導向型產業重要的特色資源。
2.1生態環境優良,自然資源豐富
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優勢不僅為幸福導向型產業發展提供條件,其本身也是產業發展的優勢。粵北山區的地形屬典型丘陵山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奇特的地形地貌,孕育出個性鮮明的高山峽谷、河流湖泊、原始森林、溶洞溫泉等奇特景觀,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四季分明,土壤肥沃,物種資源豐富,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森林資源居廣東省首位,是全同重點林區,韶關被譽為華南生物基因庫。粵北山區還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水資源。韶關是“中國有色金屬之鄉”,境內河流眾多,水系發達,由于雨量充沛,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河源市素有“粵東寶庫”之稱。
2.2獨特優越的區位優勢,基礎設施日臻完善
粵北山區位于廣東的東西北部,是泛珠江三角經濟圈中閩粵贛湘四省交界處,處于連接沿海內地、承接東西交通的樞紐位置,區位優勢突出。近年來,粵北山區基礎設施日趨完善,交通樞紐優勢逐步形成。河源市是京九人粵第一市,又是廣東省擁有鐵路最長的市;韶關被稱為廣東的北大門,是中國北方及長江流域與華南沿海之間最重要的陸路通道,戰略地位重要;梅州是地區鐵路樞紐,廣梅汕、梅坎(市)鐵路交匯梅州;云浮是面向珠三角和溝通大西南的重要樞紐。
2.3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
粵北山區山清水秀,生態優良,民俗風情濃郁,客家文化底蘊深厚,具有發展生態人文旅游的優勢條件。
梅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我國漢族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素有“世界客都”之稱。客家民系深厚的文化積淀,獨特的民俗風情,神奇的遷徙歷史,被譽稱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活化石”、“生活中的古典”,在我國民俗史上占有極高的歷史地位和很高的研究價值。
韶關是廣東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嶺南有名重鎮,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其是廣東省旅游資源最豐富、旅游文化品位最高的地區之一,擁有世界級、國家級景區景點17處和省級及以下景區景點100多處。韶關古稱韶州,是“馬壩人”的故鄉,石峽文化的發祥地。
河源源遠流長,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是個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客家古邑,全境五縣一區皆為客家人聚居地,現有新石器遺址、唐代正相塔等歷史遺跡,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有中國綠色明珠之稱。
清遠被稱為珠三角后花園,先后被評為廣東省文明城市、廣東省衛生城市,并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漂流之鄉、中國龍舟之鄉、中國溫泉之鄉、中國奇洞之鄉、中國英石之鄉。
2.4山區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
廣東省專門制定了《促進粵東西北地區地級市城區擴容提質五年行動計劃》和《培育幸福導向型產業體系五年行動計劃》等“八大行動計劃”。山區各級政府圍繞人民群眾的幸福訴求,因地制宜地打造“幸福導向型”的新興產業體系。梅州提出實施“一園兩特帶動一精”產業發展戰略,其中兩特就是要發展文化旅游特色區和特色宜居城鄉,重點打造好客家文化節、綠色文化、紅色文化、養生文化、宗教文化、創意文化六張品牌,全力加快綠色崛起、建設富庶美麗幸福的新梅州。河源利用地處珠三角邊緣的區位優勢,融入“珠三角2小時生活圈”,以發展現代服務業為著力點,重點發展生態旅游業。韶關突出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發展理念,把生態環境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注重節能減排和治污保潔,著力解決生態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加快發展綠色現代產業和幸福導向型產業。
3.幸福產業導向理念下粵北山區產業發展的基本路徑
粵北山區具有豐富的生態農業資源、綠色經濟資源,具有培育低碳、節能、環保的幸福導向型產業的資源條件和發展空位。發展幸福導向型產業,就是圍繞富民、樂民、助民和培育幸福文化打造幸福導向型的新興產業體系,突破對傳統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獨辟蹊徑,探索山區科學發展新路的必然選擇,是實現粵北山區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
3.1把工業園區打造為幸福導向型產業集聚區
發展幸福導向型產業是推進粵北山區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工業園區是發展幸福導向型產業的主要載體,是政府主導下加快工業化進程的理想模式。
2008年5月29日,廣東省委在廣州召開推進珠三角地區產業和勞動力的雙轉移會議,會議決定.粵北山區在辦好現有產業園的基礎上,將再規劃建設幾個大型產業轉移工業園,承接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從而形成集聚效應明顯的產業轉移集群。珠三角地區的產業、勞動力的雙轉移和粵北山區的工業同區建設,為粵北山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山區經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但是,粵北山區工業園區的產業發展,必須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的原則,積極發展生態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淘汰落后產能,治理高能耗、高污染產業。在產業發展上,①依托山區的資源優勢,突出發展新電子、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藥、節能環保、等幸福導向型產業。②突出培育旅游先鋒產業,促進旅游與文化、生態、農業、工業的有機融合,把粵北山區打造成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旅游品牌,廣東最有影響力的自駕游目的地。③按照特色農業、綠色農業、旅游農業的定位,重點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打造綠色家產品生產基地和加工供應中心。④大力發展金融證券、物流商貿、信息服務、文化創意、醫療保健等現代服務業,把工業園區建成幸福導向型產業發展的集聚區。
3.2圍繞助民、富民、樂民打造幸福型產業體系
粵北山區經濟發展受到諸多客觀因素的制約,整體較為落后,但具有優越的生態資源優勢。欠發達的經濟條件一方面制約了粵北山區生態文明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凸顯出生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其發展戰略應和經濟發達地區應有所不同,①山區各級政府應大力發展包括基礎產業、公共產業、社會性產業組織機構和公益事業在內的助民產業。②要著力發展富民產業,增加民眾收入,寓富于民。所謂“富民產業”,應當是GDP能夠落地,并走人民間的產業,應當是能夠充分吸收利用轉化本地富余生產要素和潛在生產要素、有效增加民眾可支配收入,擴大市場消費需求的產業,應當是能夠采用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具有寬闊市場,能夠豐富本地市場供給,有效吸納購買力,形成區域經濟良性循環的產業。③要結合粵北山區的資源優勢,發展樂民產業。粵北山區的地形地貌以丘陵地區為主,具有豐富的生態資源、綠色經濟資源,具有培育生態旅游、休閑、健康,養生、精致農業等低碳、節能、環保的幸福導向型產業的資源條件和發展空間。
3.3把山區的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著力發展生態旅游
粵北山區具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著力打造以生態旅游為代表的幸福導向型產業,發揮旅游業為主導產業的牽引帶動作用,拉動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實現粵北山區既保護環境又振興經濟的綠色崛起。
粵北山區應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聯合營銷、共同促進的原則進一步加強合作,打造粵北山區“旅游長廊”。根據區域經濟學原理,作為一個局部區域,各市可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特點,走差異化的路子,打造具有不同特色的旅游項目。梅州提出建設廣東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區,這是對梅州綠色崛起、發展幸福導向型產業的積極探索。打造雁洋文化旅游特色區核心區,放大雁南飛效應,推進“葉帥故園”、“橋溪古韻”、“南洋古道”等項目建設,打造“美麗客家、幸福之旅”重點文化旅游線路.大力發展休閑旅游和健康服務業,打響休閑到梅州,享受慢生活品牌,按照抓龍頭、擴基地、深加工、精包裝、促營銷、創品牌的思路,大力發展旅游觀光農業。
韶關市根據獨有的禪宗祈福、山水觀光、生態休閑、溫泉養生、人文歷史等旅游產品和名山、佛韻、溫泉、風情的旅游特色,打造以丹霞山、南華寺為旅游品牌,把旅游觀光、文化、養生、休閑、美食等資源整合為具有的生態、文化、戶外運動、休閑健身于一體旅游項目。
河源大力培育前景廣闊的生態旅游新產品,積極發展森林健身游、溫泉養生游、鄉村休閑游、文化體驗游、自駕車游等生態休閑度假旅游;重點是構建“一湖兩帶”旅游線路,擦亮萬綠湖這塊招牌,精心策劃萬綠湖旅游營地項目,憑借依山傍水的優越條件,打造中國首個汽車旅游營地,讓河源在不久的將來成為森林度假、湖景度假、溫泉度假的新天地。
清遠突出人文、生態、休閑、度假旅游主題,建設高品位的休閑度假、國際健康養生、商務、會議會展綜合型旅游產業。著力打造飛來峽、英西峰林、湟川三峽為代表的山水風光旅游項目和第十九、四十九兩大道教福地、飛來霞和飛來古寺構成的宗教文化的旅游線路。
3.4挖掘山區豐富的人文資源,培育文化創意產業
粵北山區具有豐富的人文資源,梅州是世界客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河源是客家古邑,韶關古稱韶州,是“馬壩人”的故鄉.石峽文化的發祥地。梅州、河源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是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交匯點,以其獨樹一幟的客家文化名揚四海。2000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淀,成就了大量客家民居和名人故居。客家圍龍屋、土樓、走馬樓、五鳳樓、四點金和多杠樓等這些風格各異的客家民居,是客家先輩南遷后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巾化民居建筑的瑰寶,堪稱世界建筑一絕。這些民居散落在青山綠水之間,構成了神秘而絢麗的畫卷,形成了客家人獨特的人文景觀。客家地區也是久負盛名的“人文秀區”,是客家歷史文化遺產最豐富的聚居地。文化積淀孕育了眾多的歷史名人,留下了具有濃厚教育、文化色彩的名人故居。如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黃遵憲故居、曾被嘉慶皇帝譽為“廣東第一才子”宋湘的故居,近代洋務運動活動家丁日昌故居、近代教育家丘逢甲故居,葉劍英元帥故居。據不完全統計僅梅州名人故居約有500余處。另外,還有體現客家民俗風情的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客家山歌、被譽為“南國牡丹”的廣東漢劇、杯花舞、客家美食等。
粵北山區豐富的人文資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和精神文化支撐。在促進客家文化產業發展方面,梅州市進行了積極大膽的探索。梅州依托獨特的客家文化資源,打造了葉劍英紀念園、中國客家博物館,客天下旅游產業同、千里客家文化長廊等精品工程,成功推出了《客家意象》、《等郎妹》和《桃花雨》等文化精品,全力建設客家文化生態旅游示范區。與此同時梅州著力建設一批文化產業園,如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麓湖山文化產業園、林鳳眠藝術園、程文文化產業園、明珠文化產業園,并計劃打造廣東歷史文化名人園、客家動漫軟件產業基地、客家影視基地,大力發展傳媒出版、影視制作、音樂創作、廣告設計和網絡廣播電視等新興文化產業,把粵北山區豐富的人文資源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為幸福產業的發展注入豐富的文化內涵。
3.5政府的政策支持是發展幸福導向型產業的重要保障
幸福導向型產業是一項新興產業,扶持和促進該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山區各級政府應以中央和省政府鼓勵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契機,結合山區實際,主動對接有關支持生態建設、節能環保、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爭取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投資、信貸等政策,建立起政府有效調節市場主體、企業自覺推進綠色發展的機制制度保障。從財稅體制、金融體制、考核評價體系等方面積極創新,構建有利于推進幸福導向型產業發展的運作機制。加快改革干部考評制度,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為幸福導向型產業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3.6依托地方院校,積極為幸福導向型產業的發展培養、引進合適人才
發展幸福導向型產業,人才是關鍵。山區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工作。一方面依托地方高校培養專業人才,加強高校與政府和企業的合作,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注重人才的實用性和實效性.這方面嘉應學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近年來,嘉應學院先后與地方政府和企業合作,建立了梅州市黨政干部人才培養工程、梅州市大學生村官培養計劃、中同電信人才培訓班、鴻藝定向人才培訓班等,為山區幸福產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所需要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創新人才觀念,為山區吸引、引進、留住人才營造良好的用人環境。山區各級政府必須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增強做好山區吸引、引進、留住人才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建立健全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以更開放的機制、更靈活的政策、更寬松的環境吸引人才、引進人才和留住人才,為人才引進營造良好的用人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