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席 趙春雨
摘要:指出了農民工消費問題一直是學術界熱議的話題,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由生產型向消費型轉變期的社會問題。介紹了消費空間行為研究的概念體系和主要內容,試圖發現農民工消費行為研究的不足,并對關于農民工消費行為研究提出了展望。
關鍵詞:農民工;消費;消費空間行為;消費行為
中圖分類號:F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8-0224-02
1.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規模越來越大。據統計,2015年第一季度我國農民工總量2.74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68億人,外出農民工月平均收入2864元。農民工進城在促使城市化快速發展、經濟增長及發展方式轉型方面的積極意義不斷顯現,并被中央認為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
“農民工”是中國經濟轉軌時期形成的一個特殊群體。當前,各級政府都在探索有效擴大內需的政策,研究農民工消費行為,關注農民工消費行為的空間規律,將這個特殊群體的消費納入到政策范圍,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消費空間行為研究的概念體系
2.1消費行為
消費行為實際上是指消費者進行消費的行為表現,是消費者為獲得所用的消費資料和勞務而從事的物色、選擇、購買和使用等活動。陸嵐認為消費行為是消費者為了滿足某種需要進行的購物消費活動。魏勇指出消費行為涉及個人或團體的選擇、購買、使用等活動,由滿足消費者自身的需要和欲望的一系列過程組成。
2.2消費空間
消費空間、居住空間及休閑娛樂空間是人類日常生活空間的主要組成部分。日常消費空間從概念上講就是人們旨在維持個體生存和再生產活動的、以個體生命延續為目的的生活資料的獲取與消費活動所占據的空間,消費空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是居民日常生活空間結構中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城市公共空間的組成部分。
2.3消費空間行為
柴彥威等基于城市空間認為空間行為側重城市空間對居民行為的影響,旨在原有的空間范圍里觀察人們的行為以及空間怎樣對人們的行為決策產生影響。佳克爾認為空間行為是“與利用場所有關的人類的知覺、選擇、行為”,實質就是影響空間形成的各種人類活動,他從對象環境、知覺、認知、地理的優選、空間活動這五個方面提出了空間行為的模式。
3.消費空間行為研究的主要內容
農民工消費空間行為的研究,就是通過探討和發現農民工與城市居民購物行為空間的不同點,進而發現農民工在城市表現出的消費行為空間特征及相關規律及解釋影響其消費行為空間的相關因素,最后剖析農民工消費行為空間與農民工消費空間行為之間存在的關系。
3.1消費空間行為特征
國內學者對居民消費空間行為的研究主要是針對城市居民的購物消費空間行為。總結學者對城市居民購物空間行為的特征,具體表現如下。
(1)購物空間圈層等級結構。居民購物的出行距離隨著商品等級的遞減而遞減,出行空間符合中心地理論的邏輯,隨著商品等級的遞增,居民的購物目的地離市中心就越近。
(2)購物持續時間、購物距離與商品的購物頻率呈反比。針對不同類型的商品,居民的購物消費行為表現不同,購物的持續時間、購物距離之所以與購物頻率呈反比是因為商品的空間等級性。
(3)購物的出行平均距離縮短化。居民購物出行距離的縮短化主要是指一段時期內居民購物出行距離的變化。馮健等在對北京市居民10年來購物行為的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得出北京市居民購物的平均出行距離整體上有縮短趨勢。
(4)購物的交通方式與購買商品的等級有關。柴彥威等對上海居民購物出行交通方式的觀察發現,居民對低等級商品購物出行以步行為主要方式,其次是自行車和公交車。購買高等級商品的交通出行方式中,公交車比例最高。李學鑫等通過對商丘市居民購物出行交通方式的分析得出,購買低等級商品主要是步行,而購買高等級商品主要是公交車和電動車。可見,商品的等級決定了出行的交通方式。
3.2消費空間行為影響因素
一方面,消費者空間行為受其自身的條件制約,如經濟條件、個人屬性特征、個人的出行習慣等都在無形巾影響著自己的空間行為決策。另一方面,消費者空間行為受外部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的共同影響,如交通的通達度、公共設施的完善度及相關的制度規定等都會成為消費者的空間行為的制約因子。
農民工由于其居住與就業的特殊性,空間行為表現出與一般城市居民明顯的不同。
(1)低收入限制了農民工的消費能力。孔詳利認為農民工工資收入作為重要的經濟條件影響了農民工當期支出,子女義務教育制度、住房保障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彤成社會約束條件。他們所購買的商品偏向于低卡當次,購買場所趨向于附近的小超市、路邊攤或農貿市場,岡為那里的商品較便宜且節省時間,可以為他們節省開支。
(2)保守的消費觀念限制了農民工消費空間的擴展。農民工在城市打工,他們的生活方式較單一。而且在農村所形成的習慣也不會徹底改變,在城市的消費上基本上還是以物質方面消費為主,在很大程度上和城市居民不同。他們的出行等級結構沒有城市居民出行空問等級結構那么有規律性,保守的消費觀念使他們的消費行為空間范圍較小。
(3)社會制度的不完善。給農民工的生活帶來了不穩定性。李強認為,以戶籍管理為標志的城鄉分割制度是城市化及城市融入的最大障礙。首先,農民工在城市岡為特殊的身份所受到城市不同的待遇,較低的收入使他們的住房偏向于郊區化,這樣房租費較低。其次,城市社保制度的歧視性,使他們居住出行呈遷居式;就業沒有安全保障,從而擇業表現多為無助。最終導致他們在城市的消費表現較為保守。
(4)農民工的非市民化。農民工的市民意愿是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原因之一,戶籍制度的存在是農民工融入城市的主要障礙,城市居民對農民工的身份歧視使農民工無法融入城市生活,他們的消費被快節奏的城市消費所排斥,從而導致他們對城市的消費觀念在某種程度上缺少認同感,因此,他們在進行購物消費場所選擇時,大多遠離城市居民繁華的購物場所,多是從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消費空間場所的選擇,而不是追隨城市居民進行購物消費場所的選擇。
3.3消費空間行為的優化
對消費空間行為的剖析發現不管是一般消費者還是農民工,生活在城市里,他們的消費行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其消費空間行為都還存在很多優化的空問。針對農民工的消費空間行為,許多學者提出了具體的優化措施。
(1)增加他們的工資收入,提高其收入水平。劉偉通過利用加權最小二乘法對影響東莞農民工消費的問題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收入是影響農民工消費的直接原因。歐陽力勝指出進城農民工因為進城打工,由于職業身份的轉變帶來的經濟收入在很大意義上決定了他們消費狀況的改變。但是能夠徹底的解決農民工收入水平問題這將是一個長遠的事,岡為中國的二元經濟結構的國情決定了其存在的長久性。
(2)改革戶籍制度,完善社會保障體制。改善其生存環境。孔祥利等針對農民工消費行為現狀提出要加快構建和完善涵蓋農民工的公共服務體系,改善農民工的消費預期,進行以戶籍制度改革為核心的體制機制創新,從消費領域加快農民工向城市居民的轉化。改革戶籍制度,完善相關社保制度,使農民工也有當地居民同等的待遇,可以很大程度上促使他們的消費需求。
(3)增強市民化意識,轉變消費觀念。肖偉等基于對80后農民工消費的問卷調查發現,農民工當前消費觀念對其物質、精神、超前消費的觀念影響,很大程度上是由市民化所導致的。做好農民工消費觀念由農村傳統的思想向城市現代文明的成功轉變,必須讓農民工盡快的融入城市的生活,使其愿意接受城市的消費觀念,從而影響本身的消費行為。
4.研究展望
通過對已有文獻的梳理看來,學者在居民購物消費空間行為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為以后對農民工消費空間行為的研究提供了借鑒思路。但整體上關于農民工的消費行為研究還是從宏觀、中觀的定性和基礎的定量層面上,整體研究水平還有待于提高和深化。表現為以下幾點。
(1)研究視角狹隘。對于農民工消費行為的研究所涉及的學科大都是經濟學、人口學、社會學和心理學,很少從地理學的角度去研究農民工消費行為的空間特征。
(2)研究內容重在理論上的現象描述,只是淺層次把計量統計作為農民工消費的定性研究,缺乏理論提升。已有文獻對農民工消費方面大都是從消費結構,消費水平和消費行為方面出發,通過對已有的消費現象進行大量的定性分析,得出結果,對問題和現象缺少理性思考。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加快,對農民工空問行為的研究日益重要,農民工消費空間行為研究逐步引起學者的關注。如何從地理學視角,進行抽象的實證研究將是接下來研究的熱點,這將對城市的和諧發展提供好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