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迅++朱麗博



摘要:被稱為鄭州市區“最后的四合院”的郭家大院,是該地區保存相對完整的傳統民居,雖規模不大但五臟俱全,是歷史街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不僅包含著居民自身家庭的記憶,同時也承載著有相同歷史境遇和生活經驗的人們的集體記憶。從空間形態看,郭家大院由上房、臨街房、東西廂房圍合而成,是由廂房北端設置的二門和隔墻分割為兩個獨立空間的二進式合院民居。新中國成立以前,郭家大院基本保持、延續了傳統民居累世同居共財的傳統民居使用模式。隨著社會環境及家庭結構的變化,郭家大院曾經秩序井然的傳統四合院內部不斷地被加建、改建,院落及房屋的使用方式日趨復雜化,最終發展成了現在的大雜院格局。
每座城市都擁有自己獨特的城市風貌和歷史記憶,其形成、發展、壯大都是從小規模的族群聚居開始,歷經世代建設、經營、篩選,在一次又一次思想文化的沖擊下日益形成的集體意識和實體形態。然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在城市化進程中,大多傾向于掃除那些“充滿麻煩”的城市結構,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嶄新的“理性”秩序。因而,除了少數優秀歷史建筑得以保留外,大量富有地域特色、文化傳統、歷史信息及城市記憶的古老街區、歷史建筑、傳統民居遭到破壞,造成歷史文脈被割裂、文化空間被破壞,所帶來的是千城一面、城市記憶喪失和城市文化認同的危機。
鄭州市作為河南省省會、中原經濟區核心城市和中原地區經濟文化中心,歷史悠久,是我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其歷史文化遺存豐厚,擁有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諸多頭銜。近年來,鄭州市經濟、人口、交通高速發展,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已成為中國中部地區的主要經濟中心之一。近些年,隨著鄉土建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加強和保護工作的推進,鄭州市已有一批民居建筑入選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及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名錄,得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廣泛的關注。人們日漸認識到保護文化遺產、留住城市記憶,不僅能夠延續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城市特色,還能夠加強城市居民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塑造城市的精神[1-2]。
然而,在城市的發展和建筑更新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除了遺存豐厚的遺址、遺跡之外,目前鄭州市區范圍內能完整反映其傳統歷史風貌的歷史街區已不復存在,傳統民居遺存也已是鳳毛麟角,院落整體保存相對完整的更是屈指可數。位于鄭州市管城區的書院街,東臨紫荊山路,西臨南大街,南臨商代城墻遺址,歷史上曾因天中書院在此建設而得名,歷史悠久,處于城市中心地帶。伴隨著城市漫長的發展歷程,該街區承載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記憶,是鄭州市傳統歷史風貌保存相對完整的歷史街區之一。位于書院街的郭氏住宅,始建于清,為郭姓人創建并世代獨姓使用,被人稱為“郭家大院”。近來,該院因鄭州市地鐵二號線建設而即將被拆的消息引起媒體及眾多文物保護志愿者等社會各方的關注,被稱為鄭州市區“最后的四合院”[3-5]。郭家大院作為該地區保存相對完整的傳統民居,雖規模不大但五臟俱全,是歷史街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不僅包含著居民自身家族的記憶,同時也承載著有相同歷史境遇和生活經驗人們的集體記憶,在歷史文化名城、歷史街區的保護與發展中應得到重視。
此前已有研究者對鄭州市歷史街區的保護與發展進行研究探索,分析其形成與發展歷程、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歷史街區風貌更新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對街巷空間的尺度、比例、使用功能、建筑形式的表現等方面也進行分析,并提出保護發展策略及規劃意向[6-8]。本文擬從相對微觀層面,以郭家大院為研究對象,分析在社會發展及家庭內外部環境變化過程中傳統民居及其使用方式的變遷,以期為文化遺產、城市歷史遺存的保護積累研究資料。
一、郭家大院概況
本課題組分別于2013年8月、2013年9月、2016年4月,通過建筑測繪、居民訪問等方式對郭家大院進行了三次現場調查。
被稱為“郭家大院”的郭氏住宅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管城區紫荊山路與書院街交叉口東北側,“書院幽荷”小游園的西北角,以南是“鄭州商城遺址”的南城墻,門牌號為書院街112號(見圖1)。據郭家人介紹,清朝時期,由于家中人多房少,郭家這一支系從東大街遷至此地置地建房。當時,郭家還在附近有100多畝地,在北大街還有一個玻璃廠,生產煤油燈罩和暖水瓶,經營生豆芽,開雜貨鋪(賣土特產)、糕點門市部等,雇有長工兩三人、短工若干(麥收時)。新中國成立前共有老爺(受訪者稱呼)、4個爺爺及姑奶、父輩5兄弟及其子女30人左右在該院子里居?。ㄒ姳?)。
二、郭家大院的空間構成及使用方式
1.傳統四合院的平面形態
四合院是合院式民居的統稱,是中國北方地區常見的院落空間布局形式,是在地勢較平坦地帶,按傳統的中軸對稱、封閉嚴謹的空間序列布局的,以滿足家族中情相親、功相助的需求,體現家族生活長幼有序、上下有分、內外有別的要求[9]。四合院一般由復數的房屋按照一定的規律圍合而成。常見的有四面圍合的四合院、三面圍合的三合院、兩面圍合的二合院等。以四合院為例,正面的房屋稱作正房(上房),左右的房屋稱作廂房(廈子),與正房相對、臨近道路的房屋稱作倒座(臨街),由此構成一個四面圍合的合院單元。如在此基礎上沿中軸線向后延伸,在正房的后面增加左右廂房、正房,又可構成一個新的圍合單元。以此類推,最終可形成由復數圍合單元構成的院落。這些獨立圍合的單元以“進”計數,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幾進”院落。另外,在圍合空間的構成方面,也有以“四合院”為基礎,在靠近倒座的廂房兩山墻之間建隔墻,再在中間開門(如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門),使原本獨立的一個圍合單元變為兩個獨立的圍合空間,從而形成二進院(見圖2)。
2.郭家大院的平面形態及使用方式
郭家大院目前留存的房屋為傳統的抬梁式坡屋頂硬山建筑,有上房、臨街房、東西廂房、西院臨街房。從平面形態看,上房位于院落的南側,正門設在院落北側緊鄰書院街的臨街房屋(倒座)中間;東西兩側為廂房,廂房北端曾設隔墻將院落分割成了兩個獨立圍合的單元,墻中間開門聯系兩個單元,隔墻與二門雖已不存在,但依郭家后人指引,所在位置可以確認。可以看出,郭家大院是一座由前后兩個獨立圍合空間構成、座南面北的二進合院住宅。據書院街老居民介紹,新中國成立前郭家大院周邊的
民居大多是這樣有前、后院的二進格局,具體情況仍需進一步考證。據郭家后人介紹,郭家大院最初的大門也在中間,為了能多住人,1910年代把門改到東側。但后來,郭家的后人中有數人尚未成人便不幸夭折,風水先生認為改門影響了郭家風水,因此郭家人又將大門改建到了現在的位置。郭家大院的西側是郭家人用8分菜地換的3分地大小的院子,在此曾養過牲口,也曾建過廁所。原來的東西廂房都比現在寬,民國時期翻建時,郭家大院東側鄰家房子的主人是房科(相當于房管局工作人員)。由于院子在哪、怎么蓋都需要房科審批,鄰居想要自己家的院子大一些,在審批時不同意郭家的建房申請,變相逼迫郭家的房子往西挪,因此東廂房被迫變窄。為了對稱,郭家人只好將西廂房也變窄,由此建成了現存的規模。
從郭家大院上房(民國18年建)、臨街房(民國20年建)、廂房(民國23年建)、西院臨街(郭家后人講為民國34年建)的建造時間上看,現在的郭家大院應是保持了民國時期的基本格局(見圖3)。
從當時的使用方式上看,臨街房中間為大門、過道,兩側為房,東邊一間曾是供來訪的親朋好友留宿用的客室,西邊一間曾是家中的磨坊。穿過過道(寬1.9m),進入院內,左右各有廂房一間,廂房的北側與倒座之間有2.8米的距離,為遮擋門外的視線,原設有一字型照壁,現已不復存在。東側廂房放置雜物,西側廂房曾是郭家在從事農業生產、商業經營時期,雇用的長短工、伙計等服務人員休息、就餐,以及收納農具的場所。與廂房內(南)側相連的另有左右各三間的廂房,中間原有隔墻及二門,遺憾的是目前門的結構樣式已無可考證。由倒座、兩側廂房及隔墻所構成的空間是一個獨立圍合的單元,為家庭以外的人員活動及家庭生活輔助性物品的存在空間。內院正面為院落的核心建筑,即三開間面寬9米的正房(上房),中間一間開門,大門正對宅院的中軸線;東西兩間各設窗,進入室內,中間與東側一間由墻分割,隔墻中間開門;中間與西側一間由木制隔門分割,中間設門。中間一間為堂屋,放置牌位、壽匾、條幾、八仙桌、圈椅等,用于舉辦祭祀、節慶、婚喪嫁娶等活動,為家族精神活動的核心場所。兩側臥室為長輩居?。何鱾葹榧易遄铋L者居住的地方,是整個住宅的主臥室,住著老爺、老奶;東側臥室為家族長子居住,住著大爺、大娘。上房北邊兩側左右對稱三開間的廂房面寬8.4米,左側廂房南端的一間獨立開門(曾經是郭家的廚房),中間一間開門,北邊一間設窗。兩房之間又有隔墻將其分為兩室,北端一間為臥
室,中間一間為堂屋,可以理解為現代意義上的一室一廳。右側廂房中間一間開門,南北兩間設窗。進入室內,中間一間與南北兩間之間設墻開門,中間為堂屋,兩側為臥室,也可理解為現代意義上的兩室一廳。廂房是已婚男丁及家人居住的地方,內院主要是家庭成員的飲食起居空間。據郭家人說,當時郭家的居住方式嚴格遵循了四合院按長幼次序居住的傳統。但隨著子女的成長及家庭成員的變化,根據家長的安排,也時有局部調整的情況。除此之外,郭家大院基本保持著大家族傳統累世同居共財的復合使用特征。
三、郭家大院使用方式的變遷
然而,郭家大院并沒有定格于其初建時的使用格局,隨著社會環境和家庭結構的變化,其使用方式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
老爺(A)、大爺(A-a)及二爺(A-b)去世以后,三爺(A-c)開始掌管郭家在外面的生意,四爺(A-d,以下以字母編號表示)掌管家中內務。A-d主張遵循傳統,延續大家庭的共同生活方式,反對分家,在居住生活方面延續了按長幼次序各居其所的傳統,全家人依然同灶共餐。只是由于人口增加、居住面積不足,將前院的東廂房改做廚房,將原來內院的廚房改為未出嫁的二姑居住(出嫁后搬出),打破了內外有別的局面。另外,A-a-1家在上房居住,A-a-2家在臨街房居?。ù箝T及過道公用),A-b-1家在內院西廂房居住,A-c家在西院臨街房居住,A-d家在內院東廂房中間及北邊一間居住,郭家的外甥一家在外院西廂房居?。ê笠凭油獾兀?。直至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郭家人口不斷增加,郭家人的居住方式由 A-d不斷調整。但基本延續了傳統四合院住宅的使用方式,保持著大家族累世共財的使用特征。
新中國成立初期,按土地改革政策,郭家內院東廂房中間、北邊一間及外院的西廂房被收為公產,外姓人開始入住進郭家大院,出現了雜姓同居的狀況。當時的郭家雖然沒有進行實質性的分家,但已由大家庭分化成幾個各自獨立的小家庭,大院的使用方式也發生了變化。1950年代中后期,A-c家遷出大院,西院臨街房轉為A-d家使用,其他家庭基本維持了原來的使用狀況。各家根據自己的生活需要,開始分灶單過,在院內臨時性地搭灶做飯,到了冬天就把灶移到屋內。于是,傳統四合院的生活秩序被打亂,各個房間的使用功能也更為復雜了。
之后,郭家在人口增加而居住空間不足時,各自在院落里臨近自己房子的位置加建了廚房。A-a-1家、A-a-2家、A-b-1家分別在上房和東廂房之間的夾道里、大門西側至西院臨街的屋檐下、原來二門的位置各自搭建了廚房。A-a-1家還在上房的西側加建一間居住兼做廚房的房間,A-a-2家還在內院東廂房至臨建房之間改建了兩間平房,臨街房東面又加建了半間做居住用。2010年前后,為了方便老人使用,A-b-1-①又在內院臨西廂房處加建了衛生間(見圖4)。另外,郭家大院的臨街房及外院東邊改建的兩間平房也外租他人作商業之用,其使用情況進一步復雜化,從以往單純的住宅發展為商住兩用。曾經秩序井然的郭家傳統的四合院,隨著內部不斷的加建、改建,最終發展成了現在的大雜院格局。
如今,郭家大院周邊與之有著相同歷史境遇的傳統民居已不復存在,遺留下來的只是一些零星的單體建筑。2003年,鄭州市政府下令保護郭家大院,將院落納進“書院幽荷”小游園,成為該園的一部分,對其周邊環境也進行了改造。2013年,因鄭州地鐵二號線的過境問題,再次將郭家大院推向輿論的焦點。最終,經各方努力,建設部門對鄭州地鐵2號線疏散用地方案做了一定調整,避開了郭家大院,使郭家大院得以原地保存。如今,郭家大院已成為一個反映該片區傳統民居及居民居住生活變遷情況的孤例。
四、結語
在歷史延續和文化傳承的過程中,城市遺跡是體現歷史長河中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歷史記憶,它不僅存在于有著重要價值的歷史建筑和歷史遺跡中,也遺存于傳統的民居建筑中,它不應僅定格于文獻記載之中,也應存活于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對于鄭州郭家大院,從空間圖4郭家大院現狀圖
形態看,由上房、臨街房、東西廂房圍合而成,是由兩廂房北端山墻中間設置的二門和隔墻分割為兩個獨立空間的二進式合院民居。新中國成立以前,郭家大院是由家長調控來保持、延續大家族累世同居共財的傳統民居。隨著社會環境及家庭結構的變化,大院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曾經長幼有序、上下有分、內外有別、井然有序的傳統四合院住宅內部不斷地加建、改建,院落及房屋的使用方式一步步復雜化,最終發展成了現在的大雜院格局。郭家大院曾多次卷入社
會發展、城市建設的洪流,幾經周折最終得以原地保存。郭家大院無疑已成為反映鄭州歷史街區中傳統民居及其居民居住使用方式的最真實載體,不但包含了居民自身家族的記憶,同時也承載著有著相同歷史境遇和生活經驗的人們的集體記憶,是鄭州市城市歷史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經歷了郭家大院留存問題爭論之后,留住城市記憶、傳承城市歷史文化、保持城市特色、加強城市居民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塑造城市精神,已成為社會各界對文化遺產價值新的認識與肯定,也對文化遺產保護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錯綜復雜的所有制關系、現代生活方式與傳統居住空間的矛盾等,仍是制約傳統民居存續的現實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條件的改善、人們思想意識的發展進步,傳統民居如何煥發出新的活力,如何創新出適宜的傳統民居的存續形態,仍將是社會各界持續關心并為之共同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朱蓉,吳堯.城市·記憶·形態:心理學與社會學視維中的歷史文化保護與發展[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12.
[2]張海燕.城市記憶與文化認同[C]//田根勝,黃忠順.城市文化評論:第4卷.廣州:花城出版社,2009:96-104.
[3]王影.鄭州“最后的四合院”亟待保護[N].鄭州日報,2011-05-26(05).
[4]王杰(文),張翼飛(圖),馬?。▓D).鄭州最后的四合院[N].鄭州晚報,2007-10-24(C04-05).
[5]沈翔.鄭州城最后的四合院[N].東方今報,2013-05-24(A14).
[6]李悅.鄭州市書院街歷史街區更新策略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3.
[7]王大艷.鄭州市老城區傳統街巷空間探析[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12.
[8]袁媛,徐維波,韋峰.居住性歷史街區保護更新的規劃探索:以鄭州書院街為例[J].華中建筑,2012(9):140.
[9]王其明.北京四合院[M].北京:中國書店,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