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姬
自貿區,顧名思義和貿易息息相關。對于上海自貿區而言,貿易便利化改革是重要目標任務。
在2016自貿區論壇上,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曹宏瑛表示,在貿易領域,上海自貿區優化和完善了以貿易便利化為重點的貿易監管制度。
3年來,貿易在上海自貿區插上了自由的翅膀。
全球經濟看外貿

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全球貿易的增長速度連續四年低于世界經濟的增速。與此同時,多哈回合談判進展緩慢,反全球化情緒高漲,導致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為此,習近平主席2016年9月在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杭州峰會上指出,“面對當前挑戰,我們應該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繼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此次G20杭州峰會明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同意將不采取新的保護措施承諾延長到2018年底,加強區域貿易協定的透明度,并承諾2016年底G20的成員全部要批準《貿易便利化協定》。據中國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介紹,共有90個國家已經批準該協定,一旦生效,將為全球貿易帶來1萬億美元的增長額。
“任何一個強國、大國,首先是一個貿易大國、貿易強國。”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貿易與投資研究室主任沈桂龍對《新民周刊》表示,對于中國而言,貿易是GDP三駕馬車(另兩項是投資和消費)之一。因此,上海自貿區推行貿易便利化也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做貿易便利化就是為了擴大貿易、提升經濟。貿易便利化顯然有利于對促進城市和中國經濟的發展。而且全球化的趨勢之一就是貿易便利化的程度越來越高,所以我們一定要做貿易便利化措施,更加節省成本,這樣才有競爭力。”
區內貿易更靈活
在上海自貿區成立初期,當年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就對它在貿易便利化方面的“先行先試”寄予厚望:“中國物流總費用在GDP中占比逾18%,而全球平均水平僅為8%,這說明中國在降低物流費用方面還有很大空間;另外中國外貿企業正面臨貿易成本增加、競爭優勢降低等問題,這些都需要通過加快貿易便利化建設來化解,應在海關監管、檢驗檢疫、出口退稅、跨境支付、物流等政策和有關部門支持下,降低出口成本,增強中國在全球國際貿易中的競爭能力。”
在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看來,經過3年時間的改革探索,上海自貿區的成效之一就是基本形成了以貿易便利化為重點的貿易監管制度。其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已經率先建立,貨物狀態分類監管試點率先實施,國際航運發展制度也在不斷完善。目前,貿易、運輸、加工、倉儲等跨部門的服務平臺和相關信息服務都已經覆蓋了全市,企業通過單一窗口可以一次性遞交相關信息。
據悉,目前上海自貿區進一步簡化手續,實現企業的便利通關。海關、檢驗檢疫、海事等部門陸續推出了60多項創新舉措。目前,全球高水平自由貿易協定中有關貿易便利化的60條核心措施,52條在上海自貿區內實施,區內進出口通關時間分別比區外縮短了41.3%和36%。

上海美國商會公布的《2015貿易環境滿意度調查報告》顯示,在華美資企業對變革中的中國貿易環境持積極肯定態度。在參與調查的美資企業中,63%的企業已使用電子報關,57%的企業認為無紙化通關系統明顯提升了通關效率。有52%的美資企業認為,縮短通關時間比降低稅率更能為企業節省成本。
此外,借鑒國際經驗,整合資源,實施國際貿易的單一窗口。目前共覆蓋了6個功能板塊,涉及20個口岸和貿易監管部門,目前有1200多家企業線上辦理業務,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通關效率。
以上海自貿區保稅區為例,參與“先入區、后申報”試點企業達700多家,2016年1-6月累計貨值達147.01億元,同比增長111%,企業物流成本降低10%以上。外高橋保稅區推進AEO(經認證的經營者)互認合作,截至2016年6月底,海關已認定141家高級認證企業,企業跨境運作更加高效便捷。值得注意的是,浦東機場綜保區試點區港一體當日快速進出模式,實現最快5小時貨物出區,區港一體化示范效應初步顯現。洋山進境水果指定口岸啟動運作,關檢聯動“三個一”查驗模式試點推進。
針對企業最為關心的貨物狀態分類監管,已對區內的保稅和非保稅貨物進行同倉庫存儲分類監管的同步應用。目前,物流倉儲型試點企業從19家擴大到27家,企業物流倉儲成本同比下降50%以上,業務量同比上升40%,貨值同比增長2.2倍。
跨國企業齊“落子”
隨著上海自貿區貿易便利化的不斷深入,區內聚集了許多貿易類企業,不少貿易型外資企業把中國區總部放在這里,自貿區的出口率先實現了止跌回升。2016年1至5月,自貿區內新設企業4599家。
截至2016年6月底,外商在上海累計設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558家(亞太區總部49家)、投資性公司320家、研發中心402家,數量居中國內地首位。而3年來,上海自貿區內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數超過130家。
實驗用的各類化學試劑是美國藥典委員會業務中的一項“重頭戲”,但其在上海自貿區入境口岸的抽查檢驗,不僅通關速度不盡如人意,在海關滯留時間過長,產生的昂貴物流費更讓美國藥典委員會中華區總部“焦頭爛額”。
針對美藥典的特殊情況,上海自貿區進行專項研究后,頒布了《科技創新型企業進出口化學試劑管理規定》,用“合格保證+風險評估+事后監管”替代了原先的“事前產品信息登記+口岸抽查檢驗”的傳統監管模式,通關時間足足縮短了一半多。
對上海自貿區而言,美藥典這樣的跨國企業總部“混血兒”撐起了上海綜合保稅區的“半邊天”,由此帶來的經營收入、稅收和進出口額分別占了保稅區域的近一半。因此,上海自貿區保稅區推出了“亞太營運商計劃”的貿易便利化政策,為企業量體裁衣、制定個性化解決方案,成功助推跨國企業中國區總部向亞太區總部升級。
以德國光學巨頭蔡司集團為例,由外高橋保稅區內一家只有數名銷售人員的貿易公司起步,轉型為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的跨國公司地區性總部,蔡司在上海自貿區持續提升能級,上演了華麗蛻變的一幕。
2015年9月,位于上海外高橋的蔡司中國總部大樓啟用,除配備包括醫療技術、顯微鏡及工業測量事業部的銷售服務總部,應用服務與培訓中心,蔡司工業測量部生產工廠等功能外,還設立了蔡司集團在德國以外的首個企業級創新研發中心。
蔡司集團研發費用為4.48億歐元,占銷售額的10%。蔡司中國首席運營官謝磊介紹,“先進口再報關”“一家注冊四個園區同時享受”等流程的改進為企業提供了方便。“以前集團做研發需要的樣機進出做備案需要5天時間,現在,簽署多次出入境文件,1天內就能登記完成,節省了巨額的成本與大量時間。”
先行先試助力航運中心
“十二五”期間,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已取得積極成果:以上海港年貨物吞吐量為例,2015年達7.17億噸,其中集裝箱吞吐量3653.7萬標準箱,連續六年保持世界第一。但是,上海的航運業務種類和發展程度卻遠遠落后于新加坡和倫敦等發達國家城市。
因此,成立3年的上海自貿區積極探索國際中轉集拼,航運運價衍生品、集裝箱遠期訂艙平臺等創新業務,為上海建立國際航運中心提供制度保障。
大量跨國企業進駐上海自貿區內帶來了國際中轉貿易的巨大需求,而傳統原產地證明書(以下簡稱“原產地證”)政策的束縛嚴重制約了這類業務的正常開展。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出口貨物的原產地證為進口國海關實行關稅差別待遇、配額限制和貿易統計提供了有力證明。
以轉口證書為例,這是貨物目的國需要產地證明文件。對于上海自貿區而言,在區內進行中轉集拼可以降低倉儲價格,降低運輸成本,轉口證書就顯得尤為重要。上海自貿區內簽發轉口證書最多的企業是馬勒貝洱汽車零部件(上海)有限公司。此前馬勒貝洱需要亞太地區的供應商將貨物發到德國中心倉庫,再由德國中心倉庫進行全球分撥。
上海自貿區成立后,馬勒貝洱將亞太地區分撥中心建立在上海自貿區,可以要求整個亞太地區的供應商(像是中國、印度、泰國、日本等)發貨到自貿區倉庫,再將不同供應商的產品分批整合打包,從自貿區發往全球,實現分撥功能。這樣既緩解了德國中心倉庫的倉儲壓力,減少了歐洲的倉儲及物流成本;又使公司亞太地區客戶(比如新加坡、澳大利亞等)的交貨期大大縮短,從而及時供貨,因為無需再去歐洲中轉。
除了原產地證為自貿區企業的貿易更加便利之外,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另一項針對自貿區的“先行先試”政策——增加“電訊檢疫”比例——也讓外貿環境不景氣大背景的船企,有幸沐浴在上海自貿區的政策春風之中。
從2014年開始,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在洋山港試點電訊檢疫模式。過去,洋山一直采取傳統靠泊檢疫方式,檢驗檢疫工作人員需在船舶靠港后,憑申報材料登輪進行檢疫,有時遇到重大疫情或意外情況,檢疫人員必須乘坐檢疫艇奔赴錨地開展檢疫,這不僅增加了企業成本,也在一定程度影響了入境船舶的通關速度。
自加強船舶電訊檢疫以來,洋山港國際航行船舶檢疫效率大大提高,縮短了船舶在碼頭的時間,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樹立了高效便捷的國際通航形象。“電訊檢疫可以平均節約一小時的靠岸時間。目前大船的每天租金約1萬美元,這自然為船企節約了不少錢,同時碼頭泊位利用率也相應提高了,提高了上海航運中心服務能級。”上海盛東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操作部奚經理對電訊檢疫大加贊賞。
享受電訊檢疫政策的船舶獲得的便利也是實實在在。上海上港聯合國際船舶代理有限公司代理的大多是大型集裝箱船,如馬士基、達飛,船上衛生情況都很好,船企也很守信。因此,這家代理公司被列為“誠信單位”,來自非疫區的船舶自2014年至今幾乎都能享受電訊檢疫。船務部顧經理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上海是一個潮水港,洋山港大約是4小時一個潮水,外高橋則是12個小時。如果錯過一次潮水,船舶出港可能要耽擱好幾個小時。外船靠港的租金每小時可能幾千美元,少等幾個小時的經濟效益相當可觀。”
據悉,電訊檢疫在2015年又推廣復制到外高橋。提高港口的電訊檢疫比例后,不僅大幅提升了出入境船舶的通關速度、節約了船企成本,檢疫人員也能針對衛生疫情風險高的船舶進行更具針對性的登輪檢疫。

在上海自貿區成立3周年前夕,上海市交通委發布了《“十三五”時期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規劃》,預計到2020年,上海將基本建成航運資源高度集聚、航運服務功能健全、航運市場環境優良、現代物流服務高效,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此前自貿區先行先試的成功經驗,無疑讓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有了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