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以信息化為基礎,智能化為手段,專業化為要求,便利化為目標,法治化為保障的監管服務改革,正逐步讓通關更方便,貿易更流暢。

上海自貿區成立3年以來,一個很顯著的特點是——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為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
至于監管所達到的目的,按照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浦東新區區政府黨組副書記嚴旭所言:“明確監管的邊界、標準等關鍵問題。主要是,界定事前、事中、事后的側重點。事前主要是解決簡政放權或嚴格準入兩類問題;事中主要是解決過程規范和風險防控的問題,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事后主要是解決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等問題。”
“如果說以前的通關程序是‘串聯形式的,那么,現在的通關程序可以說是‘并聯的?!鄙虾:J戮志珠L陸鼎良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如是說。從“串聯”到“并聯”,可以說,將口岸相關單位,包括海事、海關、港口、檢驗檢疫、邊檢等的一系列工作整合起來。以信息化為基礎,智能化為手段,專業化為要求,便利化為目標,法治化為保障的監管服務改革,正逐步讓通關更方便,貿易更流暢。
改革必須遵循市場規律
在走訪上海海事局、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以下稱上海國檢局)、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的過程中,《新民周刊》記者感受較深的是——簡政放權改革,促成了貿易便利化。
上海海事局陸鼎良局長透露,上海自貿區成立3年來,上海海事局先后研究制定了29項創新監管服務舉措,包括簡政放權類5項、貿易便利化類6項,事中事后監管類10項,以及航運功能拓展類8項,5項舉措在上海港復制推廣。
從上海海關傳來的消息則是——海關已建立國際自由貿易區通行的“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區內自由”的海關監管服務模式。上海海關在比對了全球17個高水平自由貿易協定中7類、60條涉及貿易便利化的核心措施后,將其中55條付諸上海自貿區實施,其中,“三自一重”已成為企業知曉度較高的一個縮略語,意為——自主報稅、自助通關、自動審放、重點稽核。而先進區后報關、集中匯總納稅、企業自律管理等制度已得到第三方評估高度評價,被認為是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貿易監管制度。
上海遠洋對外勞務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趙小淮告訴《新民周刊》:“對于我們遠洋運輸企業來說,現在的生產能力已經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在上海自貿區成立后,3年來的發展,我們看到的是政府監管能力的步步提升。兩者日益匹配?!弊鳛檫h洋運輸企業高層,趙小淮曾經調研過歐美一流大港口的運作,也親身經歷過一些第三世界港口的運作。與各類港口比較,趙小淮認為,比如洋山港作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港口,其管理能力如何提升到與港口規模相匹配?
陸鼎良認為——改革必須遵循市場規律?!昂J赂母飫撔鹿ぷ鞑粌H有力助推了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也為海事部門自身的科學發展實現了新的跨越。通過轉變海事監管服務理念,創新海事監管方式,提升海事服務能力,持續開展以信息化為基礎,智能化為手段,專業化為要求,便利化為目標,法治化為保障的監管服務改革,‘簡政創新、監管智能、服務高效、安全可控的自貿試驗區海事監管服務新模式基本確立,積累了大量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經驗,發揮了示范帶動、服務航運的積極作用?!标懚α既缡钦f。
互換互動互認達到“大通關”
信息互換、執法互動、監管互認,達到“大通關”模式,是海關、海事、上海國檢局等單位之間加強交流合作的成果。
在監管信息共享方面,上海海事局積極參與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已取得了船舶出口岸聯網核放、國際航行船舶進出上??诎队媱潉討B發布、上??诎堕_放碼頭和泊位數據統一、船載危險品申報信息共享四方面的成效。比如船舶出口岸聯網核放,即是典型的改“串聯”執法為“并聯”執法——各口岸管理單位同時受理出口申請、同時審核,最后由上海海事局簽發出口岸許可證,并直接在“單一窗口”平臺上發出準予船舶離港的信息。
上海海事局發布國際航行船舶進出上??诎队媱潉討B,亦隨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不斷完善數據格式與發布形式,實現了計劃動態統一發布和網上信息共享,便于各口岸單位及時掌握船舶動態信息。而上??诎堕_放碼頭和泊位數據的統一,也為船舶申報工作和數據協同共享打下基礎。
在船載危險品申報信息上,上海海事局一方面推進數據共享,另一方面也充分發揮了口岸部門監管信息共享的優勢。截至記者發稿,已與上海海關開展聯合執法行動39次,累計查閱集裝箱貨物單證資料2460余份,檢查323個標準箱。與上海國檢局共實施聯合執法查驗142次共計211個標準箱,查獲進口集裝箱危險貨物未申報案件14起,有力地保障了口岸貨物貿易的運輸安全。
繼續搭建互聯網平臺
自貿區3年來,上海海關以信息化、自動化為手段的“減、簡、管、便”的監管能力和水平正在逐步提高。開發上線自貿區信息化監管系統(一期),覆蓋所有自貿區海關業務和創新制度,自動化作業率從12.8%上升至56.2%,自貿區企業從賬冊備案到核銷的操作環節減少70.6%。完成108根智能化卡口改造升級和貨物配載公共平臺系統開發上線,實現多家企業可根據物流需求自主拼載貨物、安排車輛,進出區車輛及貨物監管信息自動識別、自動比對、自動驗放,卡口智能化驗放率達50%以上,車輛自動過卡平均時間大幅縮短96%,物流企業的運輸能力可提升20%-50%。
可以說,沒有這些互聯網硬件系統建設,即無從實現“大通關”。
就上海海事局來說,繼續搭建互聯網平臺已成為該局上下的共識。自2014年始,上海海事局積極投入E航海戰略研究與實踐,經過兩年的時間,將洋山霧航保障系統升級成為洋山E航海項目建設,使該項目成為全球9個E航海國際試驗項目之一。通過新建連續運行衛星定位服務參考站、進行洋山水域無線電指向標-差分全球定位系統臺站雙模升級、開發3G/4G/WIFI公共網絡平臺等技術手段等,切實提高了洋山港水域船舶定位精度,強化導助航信息的收集與播發,保障了各種天氣條件下洋山港進出口船舶通航安全,助力國際貿易運輸安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