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如今,一套既讓通關速度飛起來,又堅守安全底線的全新監管制度在上海自貿區內基本形成,并且逐漸復制、推廣至全國。
圍繞著“貿易便利化”這個大目標,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以下簡稱“上海國檢局”)、上海海關、上海海事等部門對標國際通行規則,先后推出一系列創新制度并全部形成公開透明的規范標準。
如今,一套既讓通關速度飛起來,又堅守安全底線的全新監管制度在上海自貿區內基本形成,并且逐漸復制、推廣至全國。
十檢十放,給自貿區的賀禮

有這樣一組數字,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局長、黨組書記俞太尉如數家珍:上海港貨物吞吐量5.39億噸,連續9年居世界第一;集裝箱吞吐量3528.6萬標箱,連續5年保持世界第一;空港出入境旅客3.3千萬人次,連續16年位居中國大陸第一。浦東國際機場貨郵吞吐量361萬噸,連續7年排名全球機場單場第三;進出境國際快件申報946.78萬批,居國內各口岸之首……
提到為推動上海自貿區發展,檢驗檢疫業務的種種創新改革,上海國檢局的改革思路無疑是清晰的。俞太尉表示,按照質檢總局的要求,并結合上海的實際情況,3年來,上海國檢局緊緊圍繞“貿易便利化”這一中心,不斷改革創新。
對口岸進出口貨物總額占全國三分之一的上海而言,改革從來不是一己之事。每一次銳意前行,都擔負著國家戰略的重任。在俞太尉看來,上海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我們每年從197個國家和地區進口商品,同時向221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商品。其中,分別有60%的進口商品和出口商品,是通過上海口岸銷往全國各地,以及走向世界各地的。”
2015年,是質檢系統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這一年,上海自貿區迎來了兩周歲生日。上海國檢局以“十檢十放”分類監管新體系為“禮物”,作為慶賀。所謂“十檢十放”,即“先檢后放、通檢通放、即檢即放、少檢多放、快檢快放、空檢海放、外檢內放、他檢我放、邊檢邊放、不檢就放”。
俞太尉局長表示,這是一種圍繞一個“快”字,從最嚴格的“先檢后放”到最寬松的“不檢就放”,根據產地國家、企業、商品和交易屬性四個維度考量,建立起信用等級從劣到優,監管力度從嚴到松,放行速度由慢到快的全方位、多層次、分梯度的監管模式。
楊雄市長曾對此給予高度評價:“這種做法,可以適應各種產業各種企業的狀況,檢驗檢疫可以進行細分,對不同的產業不同的企業采取不同的監管方式,這是很大的改變,是種革命!”
以“他檢我放”為例,第三方采信讓自貿區企業真正得到實惠。截至2015年10月底,已有6家相關檢驗鑒定機構納入采信工作試點;累計對2.6萬批、87.4萬輛進口機動車的檢驗監管工作中采信了第三方檢驗報告,涉及金額351.06億美元,為上海地區進口車商節約物流成本1404.24萬美元。同時,上海國檢局的4項采信制度行業標準通過了國家認監委行業標準管理專業委的集中審定,已轉化為相關國家行業標準。
而在所有的“十檢十放”中,俞太尉透露,“空檢海放”最受企業的歡迎。
所謂“空檢海放”是指在一批海運進口食品到港前,先行空運同批食品實施檢驗;對海運食品在進口商自我承諾的基礎上參考空運食品檢驗結果實施合格評定,減少重復檢驗工作,以縮短海運食品通關時間的檢驗檢疫模式。
2015年7月20日,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向上海國檢局發來傳真:時任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主任沈曉明在一份題為《“空檢海放”創新模式在外高橋保稅區落地》的情況專報上批示:“向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表示感謝。我們需要更多像這樣的貿易便利化舉措,才能確保‘開放度最高。”
原來一個月前,雅培中國公司的工作人員從上海國檢局工作人員手中接過了一批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要說與以往有什么不同,那就是這次的奶粉通關首次采用了“空運樣品提前檢驗,海運貨物快速驗放”的“空檢海放”的新模式,僅用不到一周時間就完成通關,比傳統周期縮短了三周以上——用企業的話說,就是“沒想到能這么快!”
傳統的進口食品檢驗流程長,幾乎是業內人所共知的事情。雅培中國的中國供應鏈及營運發展總經理陳迎告訴記者:“一般嬰幼兒奶粉的保質期只有18個月,運輸可能就要花上兩個月。再加上對進口乳制品,特別是嬰幼兒奶粉的檢驗由于要求非常嚴格,往往需要在到貨之后一個月左右時間,才能夠完成所有檢驗環節,拿到檢驗證書。這樣一來,到達消費者手中的奶粉,最快也已經只剩下15個月的保質期了。”

“為了能讓消費者拿到更‘新鮮的商品,能不能讓食品進口檢驗的流程再快一點?”陳迎的疑問代表了無數的進口食品經營者的心聲。
“能不能在確保質量安全可控的基礎上,讓食品進口檢驗的流程再快一點?”這也是每一名進口食品監管者不斷對自己的鞭策。
但是對于像奶粉這樣的食品,公眾關注度高,法律規定嚴格,產品質量尤其敏感。面對“既要保安全,又要提速度”的要求,俞太尉指出,要提高口岸通關效率,必須要從模式創新,流程再造上挖潛力。“空檢海放”模式應運而生,作為上海國檢局進一步加大自貿區建設支持力度的24項新政之一,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
以雅培的進口奶粉為例,其原產地遠在歐洲愛爾蘭,通過海運集裝箱運輸,要橫跨歐亞非三洲,歷經三大洋,而空運只需要十幾個小時。如果能利用這個時間差,將樣品通過航空運輸先行送檢,如果檢驗合格,等海運貨物到港就可以只進行現場查驗,實現海運貨物的快速驗放。
今年3月,作為試點企業的雅培公司向上海國檢局保稅區辦提交了即將進口的一批嬰幼兒奶粉產品信息,保稅區辦根據規定確定了抽樣數量和種類。3月28日首批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3個品種各5箱通過空運方式運抵上海,保稅區辦根據相關檢驗檢疫規范,對這批空運貨物進行了詳細現場查驗,并抽取樣品送實驗室進行全項目檢測。5月11日,實驗室傳回了這批樣品全部檢測合格的消息。5月22日,與該批空運貨物同一生產批號的海運貨物運抵上海港,在企業于5月27日提供詳細貨物清單后,保稅區辦事處僅用不到一周時間,就于6月1日完成查驗并出具檢驗檢疫證明。整個檢驗時間比傳統模式縮短了至少75%以上。
其實,“空檢海放”的實施是需要勇氣和魄力的。為此,上海國檢局在2015年年初便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確定了風險監控為底線,企業考核為手段的基本原則,選取了外高橋保稅區辦事處和嬰幼兒配方奶粉進行試點。雅培公司是在眾多企業中“優中選優”的結果,其良好的質量管理體系和長期以來良好的守法誠信記錄,使之成為第一個吃到“空檢海放”螃蟹的企業。
先進區后報關,精確到分的新速度
9月7日清晨6:30,運載著一批新款服裝的CK218航班在上海浦東機場緩緩降落,卸貨后中遠物流的地面代理迅速開始理貨并確認海關艙單。7:02,中遠物流向海關提出了“先進區后報關”申請,3分鐘后企業收到海關審核放行回執。7:19,第一車貨物進入自貿區海關卡口并入庫理貨。8:28,企業理貨完成后向海關進行了進境申報,12分鐘后收到海關放行回執,開始打包裝車。9:53,貨物裝車完成后企業申請貨物出區,2分鐘后收到海關回執車輛出庫。10:10,貨物順利通關出區進入國內。
此時距離飛機落地僅僅過去3小時40分鐘,創造了上海自貿區空運物流運作全新速度。
“這批貨物進口如果在自貿區外操作,就要按照原先機場口岸模式,從飛機落地,首先要進入機場的貨運站,然后做分撥,到海關監管區,可能需要1-2天的時間。而且這個貨物里面裝的具體是什么,說實話我們不清楚,有時候客戶也不清楚,根據原來的海關政策,誰也不能打開去看。但現在通過自貿區的‘先進區后報關模式,首先我們可以做到當天進當天出,理完貨就可以出區了,不用等到交完稅,物流的時間成本隨著通關效率的提高也相對降低了。其次,我們可以如實地了解貨物的具體狀況,向海關做一個真實有效的申報,也會減少很多不便的環節。”上海中遠空港保稅物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孟路明告訴記者,這個政策對終端客戶或是貨運代理企業來說,是非常好的政策。
據孟路明介紹,該批服裝是西班牙某著名快時尚品牌的貨物,對于“以快取勝”的快消品牌來說,時間就是生命,因此對通關環節的時效要求非常高。之前,該品牌通過普通貨物渠道通關時間較長,為實現更快的產品更新周期,在與海關協調商討并進行了多方案比較后,該品牌選擇了在浦東機場綜保區進行貨物進口,希望能夠利用自貿區的新政策提高其產品的通關速度。
為更好地滿足企業需求,上海海關設立了專門的課題攻關組,研究自貿區海關創新制度的疊加運用。2015年7月,該品牌在機場綜保區正式開展了第一批業務。海關從貨物賬冊備案環節簡化手續加速流程,指導企業疊加運用自貿區通關無紙化、“先進區后報關”、分送集報等創新制度節省報關時間,通過資源整合和流程再造,當月就創造了5小時通關的驚人速度,令該品牌中國區負責人對中國海關的辦事效率贊不絕口。
據統計,該企業今年上半年累計進口貨值近6.5億元、報關單票數1萬余票,較去年下半年增長了50.5%、108.5%,增效顯著。
自貿區的一系列貿易投資便利化措施,其核心都是政府職能轉變。因此,這里要試驗的,是政府如何簡政放權,用市場那只“看不見的手”去替代“看得見的手”。
3年來,上海海關按照“簡政集約、通關便利、安全高效”的總體要求,堅持全面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圍繞“率先建立符合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要求的貿易規則體系”目標,以制度創新為重要抓手,立足于可復制可推廣,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全力推進自貿區改革創新,取得了多方面改革成果。
上海海關副關長鄭巨剛介紹道,上海海關認真開展市場調研,廣泛收集意見建議,全面對標國際通行規則,積極借鑒美國、新加坡、香港、韓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先進做法,以“前所未有的便利化和有效管控”為目標,按照“完善、優化、升級、再創新”的總體要求扎實開展制度創新,先后推出31項創新制度并全部形成公開透明的規范標準,涵蓋簡政放權、通關便利、稅收征管、保稅監管、功能拓展、企業管理和稽核查查等各個業務領域。
其中,“三自一重”(自主報稅、自助通關、自動審放、重點稽核)、“先進區后報關”、集中匯總納稅、企業自律管理等制度得到第三方評估高度評價,被認為是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貿易監管制度。
據統計,自貿區內海關通關作業無紙化率從8.4%大幅提升至89%;一線實際進、出境平均通關時間較上海關區平均通關時間縮短78.5%和31.7%。第三方評估中,“通關效率”在“當年進步度”與“國際先進度”2項指標中均獲評最高分。
集約登輪,一次性完成海事監管檢查

9月8日,隸屬于中國遠洋海運集團的集裝箱船舶“COSCO BELGIUM 中遠比利時”輪抵靠上海自貿試驗區洋山港碼頭。該輪屬超大型全集裝箱船舶,船長366.00米,寬51.2米,型深29.85米,香港旗。在當天凌晨0點30分抵達洋山港,計劃當天22點30分離開前往天津。8日下午,《新民周刊》記者跟隨海事部門登輪檢查。
在底層艙室的甲板部辦公室,海事檢查官向船長陳雷輝遞交了《船長告知書》后,便開始了各類證書的核對工作。核對完成后,檢查官又對各類消防應急泵等設備進行現場測試。隨后,檢查官進入位于海平面下的機艙,進行防污染檢查。
這一系列“動作”是集約登輪改革帶來的變化。
一艘大型遠洋船舶靠港后,除了需要進行裝卸貨、碼頭泊位協調、船舶檢修、船員交接等多項事務外,還需要接受來自海事、海關、檢驗檢疫、邊檢等口岸管理部門針對船舶、人員、貨物的多項檢查。
其中,海事登輪檢查作為關系船舶航行安全的重要項目又有著專業而具體的細分門類,包括船舶安全檢查、危險品和防污染管理、海事事故調查、巡航執法等多項內容。在傳統的海事登輪檢查方式下,由于受制于信息技術條件,海事部門對船貨信息不能及時詳盡掌握,前述檢查項目通常根據海事執法人員岸線巡查情況依需要開展,難免發生前后兩撥執法人員分別對船舶開展不同項目檢查的重復登輪檢查情況,而這些檢查依據船況和項目內容可能花費一到數個小時的時間,對船舶碼頭作業活動和船員休息都會造成影響,如果出現需要滯留的情況,船期將受到延誤。
由此可見,傳統的檢查模式由于船方與檢方的信息不對稱,對船舶的運輸和港口的運營效率都會造成困擾,不利于國際貿易運輸的便利化提升。如何在應對登輪檢查時確保高效裝卸讓船企很頭疼。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2014年4月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進一步明確了關于改進監管方式,整合執法資源,消除多頭和重復執法的要求。
也就是從同年4月起,上海海事局率先在自貿試驗區推行海事集約登輪檢查制度。該項制度是針對海事現場執法工作,整合海事執法力量,聯合所涉及的相關業務部門,通過統一隨機指派人員,開展執法工作。
據上海海事局介紹,該制度將海事登輪檢查項目細分為36項,海事執法人員在登輪時會簽發一張“登輪工作告知單”,在本次登輪檢查項目上進行勾選予以明確,以保證一次性登輪,合并完成所有海事執法工作。
同時,在集約登輪檢查模式下,上海海事執法過程更加公開透明高效,對船期的影響減少了,港口的泊位周轉效率提升了。
洋山港海事局船舶監督處處長裴永興說,登輪工作告知單上寫明了需要檢查哪些項目,避免了隨意性,例如各類船舶證書的有效性,“通常情況下,對于外籍貨輪檢查,檢查官要查什么證書,船員就去拿什么證書,有了告知單,船長可以明白需要準備哪些材料。”
3小時之后,所有檢查完成,檢查官簽發了報告,該輪在本次檢查中無缺陷通過。同時,也告知船長,海事局對于該輪在這次的抵靠期間安全檢查全部結束,不會再有其他海事方面的部門安排檢查。而在整個檢查過程中,貨物裝卸已在同步進行。
“以前,多次登輪是經常遇到的。而且在檢查結束之前,是不允許裝卸作業的。”陳雷輝告訴記者,而在洋山港實行集約登輪檢查后,平均每次在洋山港停靠可以節約2-3個小時,“每次節省下來的燃油消耗,換算之后相當于每次可以節省15萬元人民幣左右。”
事實上,集約登輪帶來的不止是時間和成本的減少,還為船員們與家人的團聚贏得了時間。“一般船停泊某港口后,要再過兩三個月才會回到這里。所以,本地和周邊的船員家屬會到港口來見見家人。”陳雷輝坦言,每次停靠頂多十多個小時,以前疲于應對各類檢查人員,無形中就減少了與家人相處的時間。
陳雷輝還補充道,洋山港的不少做法都已經比國外更合理,例如德國漢堡港的PSC檢查中就不包括防污染檢查,而是要另一個項目單做,但目前洋山港已經可以做到能不登輪就不登輪,極大地提升了效率。
上海海事局局長陸鼎良表示,集約登輪檢查制度就是為了解決多次登輪問題,通過智能選船系統做到被檢查對象和選派執法人員“雙隨機”,推行“登輪告知單”,做到能夠不登輪檢查的不再登輪檢查,“必須登輪檢查的事項,一次完成海事監管所有執法檢查。”
陸鼎良介紹,該制度試行以來,在上海港范圍內共采用集約式登輪檢查1900余艘次,有效降低了海事現場檢查對船舶營運可能產生的影響,大大提高了自貿區港口運營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