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姬
上海自貿試驗區金融開放創新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聯動,使上海市的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體系趨于完善,金融開放度及國際化程度穩步提高,金融發展環境持續優化。
盡管上海不是國內唯一的自貿區,但其金融創新是所有自貿區中最有代表性的。
上海自貿區3周年前夕,浦東新區副區長、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簡大年對“金融成績單”給予了肯定:“上海自貿區設立以來,浦東金融開放創新的步伐明顯加快,在金融服務業開放、資本賬戶開放、人民幣跨境使用、利率市場化、外匯管理改革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一批創新成果迅速涌現并得到復制推廣。”

金融開放了,風險系數也隨之加大,先行先試的上海自貿區也為此做好了充分準備。簡大年自豪地表示:“在鼓勵金融領域開放和創新的同時,自貿試驗區也高度重視對各類金融風險的防范,已經逐步探索形成了一套準入管理專業化、風險監測常規化、風險處置制度化的工作機制,區內各類金融機構總體呈現穩定發展態勢,未發生系統性、區域性的大型風險。”
從1.0到3.0
從上海自貿區掛牌至今,金融改革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業內人士形象地稱之為“從DOS系統升級到Windows系統”。
“1.0版”確立了金融支持上海自貿區建設的總體政策框架,推動了金融改革的順利起步。2013年9月,上海自貿區掛牌后,“一行三會”(央行、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出臺了支持自貿區建設的51條意見(簡稱“金改51條”)。
其中,人民銀行的30條意見涉及自由貿易賬戶體系、資本項目可兌換、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跨境使用、外匯管理體制改革、風險管理六方面內容;銀監會的8條措施主要是支持中外資銀行入區經營發展,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區內銀行業;證監會的5條措施旨在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提升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度;保監會的8項措施側重于完善保險市場體系,促進功能型保險機構的聚集。
同時,人民銀行上海總部與上海銀監局、證監局和保監局先后出臺了支付機構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放開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外匯管理等十余項實施細則。這些意見和實施細則共同構成了上海自貿區前兩個階段金融改革的總體政策框架。
2014年5月,自由貿易賬戶系統正式投入使用。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和企業都可以接入這個系統,實現與境外金融市場的融通。從此,上海自貿區金改進入了“2.0版”時代,其標志是圍繞貿易和投資便利化金融改革政策全面投入實施、以自由貿易賬戶為核心的強大的風險管理系統正式投入運行。在這個階段,上海自貿區金融創新業務得到全面發展。
2015年2月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發布《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分賬核算業務境外融資與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管理實施細則》及2015年10月29日人民銀行會同國家有關部委和上海市政府聯合發布的《進一步推進上海自貿試驗區金融開放創新試點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金改新40條),被認為是上海自貿區金融開放創新3.0版,主要任務是率先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有管理的自由兌換、進一步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擴大金融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加快建設面向國際的金融市場、加強金融監管切實防范風險。
作為上海自貿區內的重點企業,全球醫藥、生物制藥以及醫療器械研發平臺公司藥明康德因為上海自貿區先行先試的一些金融創新政策而受益匪淺。
藥明康德相關財務人士表示:“在以前,我們國內的資金賬戶和境外的資金賬戶各自獨立。而在自貿區開展人民幣雙向資金池業務新政后,我們在自貿區領導的積極支持和銀行伙伴的配合下第一時間設立了跨境雙向資金池,通過在自貿區內開立的人民幣專用賬戶將境內賬戶和境外賬戶對接。”
此外,藥明康德的FT(自由貿易賬戶),可以讓自貿區內公司享受境外市場的外匯牌價,利用境內外在岸和離岸兩個匯率市場。藥明康德相關財務人士透露:“我們通過 FTE(區內機構自由貿易賬戶)或 FTN(境外機構自由貿易賬戶)賬戶辦理結售匯或外匯買賣業務,可以根據外匯市場情況,自由選擇在岸市場人民幣或離岸市場人民幣的交易匯率,尋得最佳價格,獲得實實在在的優惠。例如,今年9 月 1 日公司出口收匯,通過 FTE 賬戶收到一筆境外匯入貨款3000 萬美元。詢價后,在岸美元USD/CNY 報價 6.6621,離岸美元 USD/CNH 報價6.6850,我們選擇在離岸 CNH 市場將美元兌換為人民幣 2 億零55萬,比在境內市場結匯可多得人民幣 68 萬元。”
“金改40條”落地近一半

上海浦東新區金融服務局局長施海寧在上海自貿區3周年前夕表示,截止到目前,一行三會發布的“51條”政策已基本破題,“金改40條”政策正在逐步推進實施。其中,“金改40條”開放創新措施中已有19項政策通過出臺細則或推出創新實例的方式取得突破,5項政策已初步擬定細則,正在推進中。
連續3年參加上海自貿區評估工作的上海財經大學自由貿易區研究院院長趙曉雷對《新民周刊》表示,“金改3.0版”的初步成效主要體現在四大方面:
一是金融開放創新的制度及政策框架進一步優化。上海自貿區率先建立宏觀審慎的本外幣一體化境外融資制度,為經濟主體跨境融資、人民幣擴大跨境使用、人民幣資本項目完全可兌換提供了監管框架和操作性通道。
二是自由貿易賬戶功能拓展,FT賬戶既可以提供各類人民幣業務服務,也可以提供經常項下和直接投資項下的外幣業務服務,通過間接參與模式擴大FT賬戶適用范圍,通過FT賬戶系統可以進行利率衍生品交易及人民幣電子商業匯票跨境結算等。
根據浦東金融局提供的數據,截至2016年7月底,已有45家機構接入人民銀行有關監測管理系統(其中,銀行37家,證券公司2家,交易所2家,財務公司4家),區內近8萬多家機構共開立自由貿易賬戶55543個,當年累計賬戶收支28184.4億元,月末FT賬戶余額1326.9億元。
三是金融業務及金融市場創新進一步深化,為跨境電商提供本外幣支付結算、資金匯兌、貿易融資、跨境物流等綜合金融服務,增加FT賬戶信貸融資品種拓寬跨境融資渠道,首創保險公司保單質押貸款資產證券化業務,“上海金”人民幣集中交易定價,上海清算所首推中國信用債指數,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開設“科技創新板”為科技型、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提供直接融資專業化市場平臺,首建中外合資再保險經紀公司等。
四是金融監管進一步創新,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外匯管理局上海市分局、上海市銀監局、上海市保監局分別印發新的監管規則和辦法,進一步優化市場準入監管服務、強化風險監測和事中事后監管、提升同業自律規范等。
趙曉雷認為,上海自貿試驗區金融開放創新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聯動,使上海市的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體系趨于完善,金融開放度及國際化程度穩步提高,金融發展環境持續優化。2015年,上海金融業實現增加值4052.2億元,同比增長22.9%,占全市GDP的16.2%。
步子大一些 籬笆緊一點
針對外界擔心金融放開后的風險防控問題,施海寧在總結上海自貿區金融開放創新3周年工作時特別強調“金融監管和防范金融風險機制不斷完善”。據悉,上海自貿區內探索以宏觀審慎管理為基礎的事中事后監管體系取得進展,政府信息共享工作穩步推進。人民銀行已發布試驗區反洗錢、反恐融資和反逃稅細則,“三反”工作機制不斷完善;以國家金融管理部門駐滬機構為主體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和跨境資金流動監測機制已開始啟動,上海銀監局、上海保監局發布了試驗區銀行業、保險業監管相關制度安排,并強化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責任。
施海寧指出,上海自貿區金融創新的下一步工作之一就是加強金融監管創新和監管協調,探索構建開放經濟下的金融安全網建設。“圍繞簡政放權和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下一步自貿試驗區要做好‘兩張網的建設工作。‘一張網是綜合監管,即以市場全覆蓋為目標、以信息互聯共享為基礎、以監管合作為保障、以綜合監管聯席會為平臺、以業界自治為補充的綜合監管模式。這項工作由市金融辦牽頭,我們主要做好配合和協調工作。另‘一張網是自貿試驗區金融創新和綜合監管服務平臺,即在政府信息共享的基礎上,不斷拓展監管部門和社會自律團體的信息,形成覆蓋事前、事中和事后信息披露網,為自貿試驗區的金融開放創新夯實基礎。”
在趙曉雷看來,上海自貿區的金融創新方面還有提升空間。“主要是跨境資本融資平臺建設還需提升和擴展,探索金融服務業對外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重點推進人民幣債券市場對外開放,跨境資本融資及離岸業務一攬子結構性稅收政策尚未落地。適應大規模跨境資本流動的金融監管制度(宏觀審慎管理MPM及資本流動管理CFM組合框架)的工具箱要有效充實,大規模、高頻次的跨境資金流動監管要有實戰操作。此外,人民幣資本項目完全可兌換尚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