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蕙蘭
上海自貿區成立3年,跨境雙向資金池是自貿區金融創新業務中屢被點贊的一項,實現了離岸市場和在岸市場之間的資金流通。
如果說跨國集團像一個大家庭,一個子公司面臨資金缺口,應該“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但以往中國子公司既不能“馳援”總部或其他境外子公司,也無法獲得來自境外成員的“江湖救急”。久而久之,中國子公司在集團內部容易被邊緣化,別人不帶你玩;另一方面,集團總部或其他國家的子公司,手里有大量的人民幣沒處花,也不利于擴大人民幣境外使用。
上海自貿區成立3年,跨境雙向資金池是自貿區金融創新業務中屢被點贊的一項,實現了離岸市場和在岸市場之間的資金流通。中國子公司融入了集團全球資金余缺補充的運營鏈條,自己有資金缺口,可以方便地在集團內部騰挪把缺口解決,自己有盈余,也能用來支援總部。此舉除了增強跨國企業投資中國的信心,對于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也是一大利好。
跨境資金池是個什么“池”?

資金是企業生存發展的血液,沒有足夠的流動資金,再強大的商業巨頭也有倒塌的可能。特別是對跨國集團來說,集團內資金能不能自由流動、順暢使用,是集團發展的根本。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提高,世界500強企業紛紛在中國設立子公司,甚至把區域性運營總部等設立在上海,然而這些公司過去經常會面臨一個問題:境外總部和中國境內子公司之間無法自由劃轉資金,因此整個集團的資金鏈無法打通。根據規定,中國境內外資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間跨境資金流通需要通過嚴格的審批,整個審批過程約一個月。也就是說,當子公司需要錢時,總部的遠水解不了近渴;而總部需要錢,子公司又有閑置資金時,也幫不上忙干著急。無法和境外公司及時資金往來,中國境內子公司就變成了“資金孤島”。
打個比方來說,一個跨國集團就像一個人體,這個人全身的血脈暢通,除了在肩膀上有一塊淤積,而這個部位就是中國子公司。長期來看,必然會影響跨國集團投資中國的信心。
為什么中國子公司不能和境外總部自由地資金往來?中國一直實行的是較為嚴格的資本管制,因為一旦境外資金大量涌入,會造成國內資產價格上升,很多人還記得前幾年的“蒜你狠”“豆你玩”,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而反過來資本大量涌出,會令國內資產價格下降,人民幣將面臨貶值。應該說,資本管制確保了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定和安全,但也限制了跨國企業的發展。
隨著自貿區金融創新政策落地,局面發生了變化。為了擴大了人民幣跨境使用,大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自貿試驗區成立后,2014年2月21日,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就發布了《關于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的通知》,進一步簡化自貿區經常項和直接投資項下人民幣跨境使用業務流程,推動人民幣境外借款、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跨境電子商務人民幣結算、經常項下人民幣集中收付、個人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等創新業務發展。
其中,自貿區推出的跨境雙向資金池業務是最受跨國企業歡迎的創新之一。那么跨境雙向資金池是個什么“池”?簡單來說,就是銀行為一家企業提供一個跨境資金蓄水池,在規定額度內,跨境企業各子公司和母公司可通過該資金池完成快捷跨境轉賬。境內子公司的利潤或其他資金,都可以通過資金池劃轉境外母公司,境外母公司也可以調度資金幫助境外公司。在這個池子里,資金無需通過層層審批,可以自由劃轉,轉賬能在一兩天完成。
打通集團資金“任督二脈”
全球軌道交通巨頭阿爾斯通就是跨境資金池業務的受惠者之一。早在20世紀90年代,阿爾斯通就進入了中國市場,目前在中國有5家合資公司和1家地區總部,主要生產軌道交通設備。
阿爾斯通投資(上海)有限公司亞太區財資經理陳蕾告訴《新民周刊》,中國軌道交通市場的這一輪發展是從十多年前開始,阿爾斯通的幾家合資公司基本都是在2000年就已經設立的,最晚的一家是在2006年設立的,所以趕上了中國軌道交通發展的高峰期,中國目前是集團亞洲市場戰略的一個重點。因此中國子公司與集團境外成員之間的資金往來便利,顯得尤其重要。
“我們是在2015年年初在自貿區注冊成立了這家投資公司,早在2014年我們就在考慮注冊地點,隨著2014年自貿區出臺的一些金融創新監管政策落地,我們決定把投資公司設在區內。當時我們在注冊時特別看重自貿區在金融改革方面的先試先行,我們注冊的投資公司定位是一個地區性的投資總部,這樣就會涉及到很多跨境資金流動,包括資本項下和經常項下的,事實證明自貿區的創新業務確實給企業帶來了便利。”陳蕾說。
在跨境雙向資金池推出以前,跨國集團的中國子公司出于發展需求要短期經營性融資,一般只有兩種方式,一個是境內銀行的短期借款,但境內資金成本比較高;二是通過本土銀行以內保外貸等方式融入境外資金,雖然境外資金便宜一些,但過程折騰,中間環節產生的費用也不低。

“因為涉入到很多中間環節當中都可能會產生費用,算下來的話境外融資成本也不低。另外,整個流程從發起到最終完成,時間節點也沒辦法把控。所以我們過去一般不考慮境外融資這種方式,因為它時間跨度比較長,而且成本無法控制。當我們面臨資金臨時短缺,用的方式還是比較單一的境內銀行短期貸款,成本比較高。”陳蕾說。
現在有了跨境雙向資金池,當企業面臨一些資金缺口,就可以比較方便地使用集團總部或者在其他國家成員公司的盈余資金,這樣可以最大化利用集團內部現有的資金。“如果集團內部資金不匹配,我們也可以通過境外總部獲得一些離岸市場相對比較低成本的資金,支持境內子公司的流動性。”陳蕾說。
跨境資金池主要作用是擴展了企業的融通渠道,除了原來單一的在岸市場的融資渠道,還能使用離岸市場相對利率比較低的資金。“哪怕是算上一些套期保值的成本,比在岸人民幣借款成本還要略低一點。”
“現在我們融入人民幣的幾率比較大,當然,中國企業每年的回報也是相當不錯的,我預計在2017、2018年中國企業就會有一部分的盈余資金,通過這個跨境資金池納入集團總的資金池里,充分地使用,比如借給其他國家的成員企業。”陳蕾說。這樣就真正打通集團全球資金流動的“任督二脈”。
從一個月到兩天
全球石油巨頭埃克森集團近10年以來都位列世界500強企業前3名,在石油、天然氣勘探、能源和石化領域等諸多方面位居行業領先地位。1996年埃克森進入中國,設立了埃克森美孚(中國)有限公司,公司主要從事集團旗下的潤滑油及化工產品的進口內銷業務,其中美孚系列產品在市場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埃克森美孚作為一家發展成熟、在世界各地開設機構操作業務的跨國集團,對于集團內資金的集中使用有很強烈的需求,相繼在倫敦、新加坡等多地設立類資金池,全球資金即時流動,以支持公司業務的正常開展。
集團設立在中國的多家企業,以1997年設立的埃克森美孚化工商務為代表,經過多年的經營發展,業務有了長足的進步,也積累了大量的資金,本來能成為集團資金鏈中重要的一個環節。但由于以前中國金融政策限制,埃克森美孚化工商務只能用利潤匯出(股息紅利對外分配)的方式將盈余資金匯出參與到全球的資金運營,根據相關政策要求企業在每年度的所得稅匯算清繳以后通過申報審批,往往要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將資金劃出。如此情況,無法滿足集團資金運轉效率要求,中國的分支機構一直被集團稱為“資金孤島”。
自貿區設立后,外匯管理部門出臺了多項金融改革政策,其中跨境外幣雙向資金池政策對于埃克森美孚化工商務最為受益。根據相關新政,埃克森美孚化工商務作為主辦企業通過銀行建立跨境外幣資金池,成員包括國內的多家企業以及境外公司,在規定的額度內,境內外資金根據企業的需求自由劃轉。公司已經實現多筆資金下撥境外的操作,流程便捷,基本兩天的時間就可以操作完成,終于融入了集團全球資金余缺補充的運營鏈條,提升了企業在集團中的作用。
跨境資金池的設立有效解決了企業的全球資金運轉問題,從原先低效率的申報審批過程,到如今便捷的資金劃轉,有助于國際化企業在中國的長足發展。
搭好一張“安全網”
跨境資金池給企業發展帶來便利,然而很多人也擔心,資本管制打開一條口子,會不會把風險也放進來?如何為金融創新業務搭好一張“安全網”,是監管部門的重中之重。
目前企業可選擇的跨境資金池分為全國版和上海自貿區版,監管側重不同,但都有“安全網”兜住風險。
人民銀行上海總部跨境人民幣業務部副主任、副巡視員施琍婭接受采訪時表示,上海自貿區資金池是對標國際高階貿易投資規則來做的,有幾個非常顯著的特點:第一,它沒有門檻限制;第二,在流出入方面也沒有額度限制,也就是說跨境人民幣可以在資金池框架下自由地進出;第三,體現了一個公平原則,大企業小企業都是一樣的。
但并不是什么錢都能入池的。自貿區版資金池有一個監管條件,就是資產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和實業投資產生的現金流可以過池,從外部融資獲得的現金流不應該入池,主要是考慮到資金池歸并的應該是企業的自有資金,而不是把外部資金也歸并進來。
全國版資金池的特點,一是對境內外企業有一個營業收入的門檻;二是有一個經營年限的要求,經營年限一年以上;三是資金流動的要求,有一個流出額度的管控。其他幾個地方的自貿區版是在全國版資金池基礎上降低了一些門檻。全國版資金池的便利在于,外部資金可以進池。
有企業提出,兩個版本的資金池能不能“優勢互補”?施琍婭分析道,“這兩套資金池是各有各的風險管控的,一個是對流進流出的額度管控,另一個放開了流進流出的額度,但是加強了對入池資金的管控。因為如果兩方面都放開,風險管理上會出現問題。從風險管理的角度看,這兩個資金池應該說著力點不同,但是有一個非常顯著的共同特點,就是我們既希望金融創新能夠服務實體經濟,但又希望體現宏觀上有風險管控。”
另一個呼聲比較高的提議是,全國版跨境資金池的資金出入額度能不能進一步放開?但從設計理念來說,跨境資金池最大的優勢并不是“水流大”,而是靈活性。在企業資金需求有波動的情況下,可能有盈余,也可能會資金不足,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資金池的價值。“如果只是單邊的需求,比如一個子公司只有資金盈余或只有短缺,那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做單筆的對外放款或者單筆的外債則更為高效,資金池就是希望境內外資金‘有來有往,正常流動。”陳蕾說。
對于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研究透徹全國版和上海自貿區版資金池的“游戲規則”,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最合適自己的“玩法”。
“我們兩個版本都研究過,對于我們來說自貿區版更合適。”陳蕾說,“一是上海自貿區版門檻稍微略低一點,全國版要求你的營業收入至少不低于10億元人民幣,對境外企業也有一定要求,另外還有一些貸款配額的控制,要根據風險加權確定一個宏觀審慎系數,再計算出配額。”
“另一個原因是,全國版有一個備案和審批的過程,全國版雖然可以擴展到全國,但企業要到一個當地銀行進行備案,需要提供很多材料,花費一定的時間,從企業內部角度來說準備文件也會有一定的人力付出,而上海自貿區版就省去了這些審批和備案的流程。”
對于跨境資金池的風險管控,很多企業都表示理解,并且積極配合監管部門提供相應的材料,證明入池資金的合規性。“金融創新業務肯定要有監管托底,我們會做好內部風險控制,也會配合監管部門防控風險。”陳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