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交易市場
2015年7月31日,自貿區首批面向國際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運營。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就是很多大宗商品在一個場所內集中交易。
長期以來國內大宗交易市場普遍存在兩個問題
市場風險大
大宗商品交易所要求投資者先繳納保證金,而這筆保證金放在交易市場沒有任何機構監督與監管,2008年華夏商品交易所就發生了轟動全球的前董事長郭遠峰攜保證金潛逃案。
舉個“栗子”
國際投資者在國內商品交易所內
以37830人民幣左右/噸價格買到了銅
相當于5696美元左右
接著這位投資者想把銅賣到國外這下他傻眼了
原來國外銅價只有4896美元/噸
每賣出1噸就要虧800美元左右
這其中的關鍵問題在于,國內的交易報價是含稅的,如果去掉17%的稅率,那么國內銅價實際上是4956美元左右/噸
不算稅率的話與國外報價基本持平,還可以根據市場波動來進行交易,一旦算上稅率就沒法交易了。
不夠國際化
1.美元無法直接交易
2.交易后出口麻煩
3.報價方式不同
國際黃金交易中心
2014年6月上海國際黃金交易中心的成立,是發揮自貿區政策優勢,引進國際投資者,豐富交易品種,完善國內黃金市場體系,建設面向國際化的金融市場平臺的重要標志。
作為目前唯一獨立于信用資產的實體金融資產,黃金是國際金融市場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由于缺乏話語權和定價權,無論國內需求如何變化,都無法主導國際黃金價格,這一點中國黃金市場投資者和消費者感受頗深。上海作為中國的金融中心,目前也沒有一個具備影響力的國際性商品交易品種。因此,提高中國黃金在國際黃金市場的定價話語權,推進面向國際的金融市場平臺建設尤為迫切。
截止到2016年5月底
國際黃金交易中心累計成交黃金5805.02噸
成交白銀2426.89噸
清算資金量達657.47億元人民幣
保險交易所
2016年6月上海保險交易所在上海自貿區成立。
上海保險交易所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創新型保險要素交易平臺,填補了國內保險要素市場的空白。上海保險交易所通過搭建國際再保險、國際航運保險、大宗保險項目招投標、保險資產交易以及特種風險分散等業務平臺,吸引國際保險、再保險業務集聚,逐步建設“立足上海、面向全國、輻射全球”的綜合性保險交易平臺,并發展成為保險交易、定價中心。
2014年9月
上海黃金交易所推出了黃金國際板。
2015年7月
上海黃金交易所和上海國際黃金交易中心在香港推出“黃金滬港通”。
2016年4月
上海國際黃金交易中心又推出以人民幣標識、交易和結算的黃金集中定價機制——“上海金”業務,進一步提升黃金國際板的影響力。
下一步,上海國際黃金交易中心將進一步加大產品創新和市場推介的力度,
提升市場化、國際化的深度和廣度,助力中國黃金市場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助推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