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剽竊監督”網站調查發現,一些學術期刊與代寫公司合作,疑似為研究人員批量生產、發表學術論文。
上述事件讓學術造假再次受到國內社會關注。近年來,中國高校和研究機構頻頻發生弄虛作假現象,然而造假者受到的處罰往往停留在“內部處理”層面。
從法律角度看,包括論文剽竊、偽造數據、項目造假等多種類型的學術造假行為,究竟要不要以及怎樣承擔法律責任?
瞭望東方周刊2016年38期
1《師道·教研》2024年10期
2《思維與智慧·上半月》2024年11期
3《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24年2期
4《微型小說月報》2024年10期
5《工業微生物》2024年1期
6《雪蓮》2024年9期
7《世界博覽》2024年21期
8《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24年6期
9《現代食品》2024年4期
10《衛生職業教育》2024年10期
關于參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