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
地圖上密密麻麻的各種標識,如同城市變遷的密碼,承載著許多與城市有關的歷史記憶
有人說,中國歷史,千年看北京,百年看上海。從海邊的小漁村到如今的國際化大都市,上海成為很多人眼中“變化最快的城市”。而追隨并記錄著這座城市變化更新腳步的,是一幅幅上海地圖。
2016年8月底,最新版《上海城市道路交通指南》出版。就在出版前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變化“來臨”——2016年7月,崇明撤縣設區,縣級行政建制從此在上海成為歷史。一個月后,最新版的上海地圖中,崇明區三個大字已赫然“亮相”。
中國歷史地圖上一個模糊的黑點
“你看,這張1968年的《上海市地圖》比例尺較大,線條簡潔,道路與門牌號繪制詳盡,眾多大型企業均可在圖中找到。它左上角配有毛主席語錄,彰顯了那個時代的特征。”上海市測繪院走廊上,劉美蘭指著兩側懸掛的一幅幅各個歷史時期的上海地圖,如數家珍般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
劉美蘭是上海市測繪院第四分院的總工程師,與地圖打了幾十年交道。在她看來,這薄薄一張地圖上密密麻麻的各種標識,如同城市變遷的密碼,承載著許多與城市有關的歷史記憶。
“婁東十里坑者,古名長人坑。從海上來,去縣十里。”中國古代歷史地理著作《越絕書》中的這段記載,被看作是對上海的最早描述。
但是,在很長一段時期的中國歷史地圖中,這塊由長江、錢塘江、吳淞江帶來的泥沙,經過千百年沖積而形成的土地,僅僅是一個模糊的黑點。直到近代,它的面貌才逐漸清晰。
在1905年的《上海局界圖》中,標注有上海縣境界內外重要市鎮30余個,其中龍華、徐家匯、虹橋、洋涇等地名至今仍在使用。
而從地圖看,在20世紀初,當時的上海縣管轄范圍并不大,北面僅到今天的閘北區地域。
地圖上的租界“生”與“死”
1927年,上海特別市政府成立,由當時的國民政府直轄。這也是上海市這個行政區域概念的首次出現。當時的上海特別市政府,設在今天的五角場,市政府的辦公大樓,就是如今上海體育學院的禮堂。
上海特別市包含了一個很重要的區域,即租界。特別市由租界周邊的上海縣和17個鄉如高橋、高行、楊思、洋涇、周浦、七寶、莘莊、漕河涇、真如、彭浦、大場、江灣等組成,而今天上海區域內的郊縣,如嘉定、寶山、金山、青浦、松江、南匯、奉賢等,當時還都屬于江蘇省管轄。
在1927年出版的《袖珍上海新地圖》中,租界是繪制的重點。圖中將公共租界東中西北區,法租界和華界分區設色表示,并附有公共租界中區的擴大圖。人民廣場和人民公園的前身跑馬廳,瑞金醫院的前身廣慈醫院等,都在圖上一一呈現。
值得注意的是,在地圖上可以明顯看出,租界范圍內,除公共租界中區和北區外,其余路名多以外國人名命名。
直到1943年后,上海的租界被取消,地圖上也沒有了“租界”二字。
地圖上的歷史風云錄
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風云詭譎,種種變化都可以在地圖上找到痕跡。
1931年的《新上海地圖》,下方有外灘全景照片,展現了當時“東方巴黎”萬國建筑的風貌。隨著公共租界的擴張,上海的道路網絡日趨發達,城市化進程加快。因此,從地圖上可以發現,當時上海市區公共交通系統漸趨成熟,有軌電車通達各主要干道,商業中心和碼頭車站,鐵路走向及車站標注詳盡,圖幅以外的車站也在主圖邊緣列出,并標明列車行駛時間。
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期間,《大上海新地圖》出版。在這版地圖上若干處都標注有日軍設施名稱,如天寶路的“日本海軍操場”等。
其后不久,上海經歷了為期四年的“孤島時期”。1939年,日本人制作并出版了《最新上海市街地圖》,發行日期使用日本“昭和”紀年。圖中地名多有日語漢字習慣寫法,如法租界稱為“佛租界”,公共租界為“共同租界”。圖中還用方框標出部分特色區域,如“日本人住宅地帶”,“日本人商店街”,“工場地帶”等。地圖右下角附有《上海附近詳圖》,可見當年日本人已對中國進行了精準的測繪。
上海解放后的一段時間里,市域范圍并不大,而市域內各個區的行政區劃也多次改變。在1954年出版的《新上海街道詳圖》上,上海共設有31個區,而到了1956年3月,上海的行政區由31個區整合為18個區。直到1958年,屬于江蘇省的嘉定、寶山等10個縣劃歸上海市,1960年,全市行政區由14區11縣調整為12區11縣,形成了目前上海市域范圍的基本雛形。
因此,在1960年出版的《上海市市區圖》上,現有各區縣的名稱已清晰可見,但圖中的崇明島北部農場地區均未成陸,長興島、橫沙島尚處未圍墾前的沙洲狀態。
從十年一編到一年兩編
上海居民王雨曾有收藏各個版本的上海地圖的習慣,但近幾年,他漸漸發現,要想收集齊每年新出版的上海地圖已越來越不容易了,因為種類太多了。
“從范圍上分,上海市的中心城區、含郊區的全市范圍,包括每個區我們都分別編制了地圖。而從內容上看,我們也研發出了交通出行、旅游等各種用途的專題地圖。”劉美蘭介紹說。
不僅如此,上海地圖也充分體現了上海的國際化特點,外國友人們可以拿著英文、日文、韓文等各個語種的地圖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穿行無阻。
地圖種類增多的同時,制作地圖的頻率也大大加快了。測繪院的工作人員曾自我調侃,上世紀80年代以前,他們過的是慢生活,一張圖靠人工編制,做兩年,用十年。此后,上海城市建設的步伐加快,他們的工作也加速了——如今的上海地圖,一年做兩版已成為常態。
每年有近三分之一的公交線路發生變化
“粗看差不多,細看變化大。”劉美蘭如此形容每版地圖間的區別。
這些細微的變化,體現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劉美蘭團隊曾對2015版與2014版的上海地圖做過一個粗略的比較,結果發現:與2014版相比,2015年的地圖上,新增、延伸、更名的道路約有300條。有更新信息的學校約150所,醫療機構約80家,商場約100家。
“這幾年上海的交通出行方面變化很大,這也在地圖上有所體現。”劉美蘭說。
比如,2014年底,上海的軌道交通運營里程約548公里,建成車站337座,而在2015年的交通地圖上,新增的地鐵車站就達到了30個左右。
而在公交方面,因為近幾年人口向郊區新城導出的需要,每年有近三分之一的公交線路發生變化,或延伸、或調整、或新辟。這也成為地圖繪制時的重點。
2016年最新出版的《上海道路交通指南》被奉為“路癡”駕駛員的出行寶典。
據劉美蘭介紹,這張地圖上,圍繞道路交通這一主題,在高速公路、高架橋上的各個出入口都進行了標注;同時在火車站、機場等上海交通樞紐也通過實地踏勘,對停車場進出口位置進行了具體標注。
不僅如此,上海市測繪院還與交通委、交警部門合作,將復雜的道路交管信息也加入到了本版地圖中去。
浦東變化最大
把一張上海地圖一折四,正中心的區域就是原來的閘北區。近年來,上海的智庫專家也有“中心城區轉型看閘北”之說。
2015年,閘北區與靜安區合并,成立了新的靜安區。從地圖上可以發現,新靜安區縱跨蘇州河。作為上海首個“一區兩岸”的行政區,此次合并,正是意在突破舊有的“蘇河格局”,嘗試跨河而治的新思路。
除閘北與靜安的合并之外,進入新世紀以來,上海曾經歷過數次重大的區劃調整。“每次調整之后,區與區之間邊界的變化,各個區機構名稱的變化等,都是我們繪制地圖時需要特別關注的。”劉美蘭說。
浦東新區是測繪人眼中上海變化最快最大的地方。
1994年出版《上海市區交通圖》時,浦東新區剛剛設立,管委會位于浦東大道。圖中可見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矗立在陸家嘴,成為浦東開發開放的標志。南浦大橋和楊浦大橋作為內環線的組成部分,橫跨黃浦江上。
2009年,南匯浦東合并。新的浦東新區幅員由原先532.75平方公里增至1210.41平方公里,擴大到原來的兩倍多。
如今,攤開浦東新區的地圖,從陸家嘴金融城,到自貿區,再到浦東國際空港、洋山深水港、臨港新城等,幾乎囊括了上海金融、航運、貿易等各個領域建設的所有主題,浦東也毫無疑問成為上海承載國家戰略目標建設的核心區。
“通過近幾年上海地圖的對比不難看出,如今上海市中心區域城市建設相對比較成熟,郊區新城的發展是日新月異的,一些新建道路,居住區、公共設施等幾乎都集中在這些地方。”劉美蘭說。
2012年,上海市測繪院正式發布了上海《市郊旅游交通圖》,按照1毫米等于實地150米的距離等比例還原,東至臨港新城、南至金山石化及郊區、西至淀山湖、北至江蘇啟東,首次覆蓋中心城區和全部郊區范圍。
除了市郊2500多條主要道路和200多條主要公交線路詳細信息外,《市郊旅游交通圖》首次加入了農家樂、養老院、墓園等信息,還開辟專版放大顯示崇明城橋、松江城區、奉賢南橋、青浦城區等城鎮。為了更好服務于人口導入增多的郊區新城和城鎮,這張地圖增加了新的信息,比如這些郊區新城和城鎮里的道路、公交樞紐、生活服務信息等,統統可以在地圖上查詢到。
更新地圖的城市新地標
伴隨著上海這座城市的不斷生長,新的城市地標不斷涌現,在不斷更新的地圖中,總能發現它們。
比如,2010年《上海城區道路交通圖》中,世博園區范圍用草綠色著重表示,園區各出入口位置及編號也一一標記。該圖除表示主干公交線路外,著重以紅色表示世博專線公交車起訖站位置,并在右上角配置世博專線公交車路線表。為世博參觀者提供實用信息。當時開通運營的軌道交通線路有1~11號線和世博會專用的13號線。
而在近兩年的上海地圖中,世博園區地塊也按照之前的規劃發展出了商場、總部大樓、公園等多種業態。
2016年6月,上海迪士尼正式開園。園區周邊的軌道交通站點,高架道路出入口,停車場和酒店位置等,地圖上這些看似瑣碎的信息,卻是迪士尼順利運行的重要保障之一。
在最新版的上海地圖上,洋山深水港也首次詳細呈現其中。這個在地理空間上屬于浙江省范圍的深水港,過去在上海地圖上只是邊緣模糊的一小塊。但因上海自貿區洋山深水港區設在這里,目前由上海使用與管理,加之東海大橋與其連通直達,考慮到人們按圖索驥來往便利,洋山深水港就“名正言順”地出現在上海地圖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