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卓琦
“上海近九成公園都是免費的,白天行人穿行的需求基本都可以得到滿足”
十月初的上海,夏天仍在徘徊。夜晚的公園,人氣不減。
實際上,上海的“夜”公園出現已有幾年時間了,2016年與往年相比更“開放”了一些。
2016年,公園的延長開放期從原來的3個月提升到6個月,延長開放的公園數量達到89座,占到公園總數的一半以上,實行全天開放的公園數量,則達到21座。還出現了上海第一個全天開放的綜合公園——中山公園。
在公園開放方面,上海有不少改變。
現代意義上的公園出現在上海開埠后
紐約的中央公園一直被人們認為是開放式公園的典范。
中央公園建成于1873年。園內有總長93公里的步行道、9000張長椅和6000棵樹木。園內設有動物園、運動場、美術館、劇院等設施,不收門票,人們可以自由出入,四條過境道路均采用下沉式,以避免對公園景觀的破壞。
而與紐約中央公園幾乎同期建造的中國的“園”,則屬于傳統的古典園林,諸如頤和園和圓明園,是少數人享有的“私園”。
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公園出現在上海開埠后。彼時城市公園從西方傳入,在上海租界逐漸落地蔓延。
1868年,上海第一個公園——英美租界公共花園(今黃浦公園)建成。至民國32年(1943年),租界當局陸續建成的公園共22座,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顧家宅公園(今復興公園)、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等。
西式園林的草坪、湖面等開闊的空間布局,當時引來了滬上士紳文人們的贊嘆和向往。有人描述20世紀20年代兆豐公園的情景:每逢周末和節假日,來自租界的人們云集此處。有的人乘汽車,有的人乘馬車,多數人則是乘火車,“在那里可以發現各個國家的人”。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租界公園不對華人開放,這一狀態在1928年7月1日才有改變。
那個時候,公園雖然開放了,但是也并不免費。熊月之在《近代上海公園與社會生活》中提到,公共租界公園零售門票起初是每張10個銅板,季票1元。自1929年6月1日起,虹口公園、兆豐公園、外灘公園門票調至20銅板。考慮到當時上海工人的工資水平,經常去公園、能夠負擔得起門票的人,主要是有穩定收入,也比較有閑暇的中等階層。
從收費到免費
解放后,上海的公園大多收取一定的門票。
人民公園是解放后上海建設的第一座綜合性公園。1950年8月27日,上海跑馬廳收歸國有,兩年后正式動工,將跑馬廳的北半部改造為人民公園。1952年10月1日,公園免費對外開放,上海市民對公園的熱情可謂蓄積已久,一時間客流量遠遠超出了公園的容納能力,為避免游人擁擠而引發的危險,公園不得不暫改為團體參觀。25天后重新對所有游客開放,仍保持較高的游人量,綠化設施破壞嚴重。因此,開園一年多后,人民公園閉園整修改造。直到1954年5月1日才重新開放,并且從1955年元旦起改為售票入園,門票定價為0.05元,
5分錢的票價一直延續到1990年5月1日。
上海的公園真正免費開放始于1994年。那一年,公園免費化工作被列入當年的上海市政府實事工程,但當時開放的,大多是社區配套公園。
這個情況延續了10年。2004年3月開始,人民公園、魯迅公園等24家大型公園實行每月10號免費開放。在每月10號免費開放的那天,公園總是異常熱鬧,同時也帶來了超負荷運轉。
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工作人員李晨(化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在免費開放日的當天,上海各大公園人流量居高不下,植物破壞嚴重,連地被都被游人踩光。
經過一年的實踐證明,植物園、古猗園等專類園或古典園林不宜免費開放。而此后,大部分公園開始實行全年免票。2005年4月1日開始,上海免費開放了122座公園。
截至2015年底,上海現有公園165座,其中收費公園僅19座,免費開放比例達到88%。
“上海近九成公園是免費的,白天行人穿行的需求基本都可以得到滿足。”李晨說。
本刊記者獲悉,十三五期間,上海公園總量將提升至300個,免費公園的數量也會增加。但世紀公園免費的可能性不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本刊記者,世紀公園是上海為數不多的由企業進行經營管理的公園,按照目前的政策,如果世紀公園免票,那么政府要投入財政進行補貼,“企業進行經營,這也是世紀公園一直收費的原因之一”。
據李晨介紹,在公園數量、公共綠地面積不足的時代,上海的一些專類公園承擔著社區公園的職能,為此當時推出了月卡以滿足市民的日常需求。
多年過去了,上海的公園數量已由建國初的14座,增加到165座。絕大多數公園也由收費改為免費。
從封閉到開放
2000年起,上海對老公園90%以上實行透園見綠工程,將過去的封閉式管理的公園逐漸融入城市公共空間。
據李晨介紹,上海在2000年后就開始建設開放型的公園綠地。像徐家匯公園、華山綠地、不夜城綠地、延中綠地等,從其建設規劃和設計之初,就是按照全天開放的需求而設計的,即:不設圍墻,不收費,市民可以自由出入。
李晨告訴本刊記者,上海的公園和公共綠地其實并沒有嚴格的界限,公園比綠地更適合休憩,配備有衛生間、座椅等服務設施。
延中綠地、華山綠地等這些公園綠地基本都位于中心城區核心道路旁,人流量大,設計了大量座椅和停駐空間,滿足休憩的需要,因此被納入城市公園。
本刊記者發現,在上海中心城區的開放型公園綠地,路過行走的游人并不少。經常在徐家匯公園游玩的一位居民告訴本刊記者,他從余慶路到肇嘉浜路,一般都選擇穿行公園,距離要遠遠短于從公園外圍繞行。
本刊記者觀察到,徐家匯公園的園路系統多與城市道路平行或垂直,并將不同入口連接,可以說適合穿行到達對面街區。
另外,在徐家匯公園,出入口的覆蓋率也遠遠高于傳統的封閉式公園。在衡山路上,幾乎每隔幾十米,就有一個入口可以進入公園。
本刊記者了解到,這些公園綠地多是由中心城區拆房建綠形成的,像太平橋綠地、延中綠地、華山綠地等原本是居住密集區,拆建取消了部分里弄,但步行交通流仍然一定程度地保留在綠地中。
呂圣東認為,目前上海的靜安雕塑公園、徐家匯公園在管理方式、出入口選擇與流線設計上已經融入城市,新建的城市公園基本上都能在城市行人流線組織上有所體現,因此就“自閉”公園的改良來說,大量的工作是老的城市公園。
綜合公園24小時開放
如今,上海的一些傳統的老公園改造中也融入開放的理念。比如,滬上建于1942年的襄陽公園正在改造之中。本刊記者獲悉,重新開放后,襄陽公園將在淮海路和襄陽北路新增4個主要出入口。“一方面是融入街區,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夠減少行人穿越綠地而導致毀綠。”公園負責人說。
據本刊記者了解,十三五期間,上海除了新增一些開放式公園綠地外,還會繼續對老公園進行改造。
中山公園24小時全天開放,只是上海長寧區將這座百年老園打造成一個沒有圍墻的開放式綠地的第一步。
接下來,中山公園還要在南面和北面增設出入口(長寧路和萬航渡路)、在東面和西面具有條件的小區及單位增設通道和出口;2017年年內將公園圍墻全面打開。
中山公園變身為24小時開放前,人們在照明、安防、監控、警示等方面最為擔憂。中山公園為此做了大量改造工作,新加裝探頭、照明、警示牌,增加安保力量。
李晨告訴本刊記者,公園24小時開放不可能單靠公園一家管理,它已經不單單是公園的概念,而是一個社會了,需要與街道、公安各方面共治,“綜合公園的全天開放可以說是一次嘗試與探索,并不一定適合每個公園,需要循序漸進的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