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
佛山:讓“容錯”成為改革者的定心丸
文_本刊記

干部干事本是天經地義,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干部干部,干是當頭的,既要想干愿干積極干,又要能干會干善于干,其中積極性又是首要的。”但本刊記者卻注意到,近期有媒體報道稱,某市領導在沿海省份招商時,被某企業家問道:“你們怎么還敢來招商啊?現在很多地方政府都不敢來了。”這讓本刊記者很是詫異。要知道,曾幾何時,“招商引資”可以說是各地方政府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大法寶,那個時候,相關媒體報道中經常可見“招商熱”一詞,對比當下,一熱一冷,可謂反差鮮明。
當下,持“多干多錯、少干少錯、不干不錯”消極思想的官員不在少數,“不敢招商”也只不過是表象之一。可以說,如何治理為官不為現象,激發官員干事創業、銳意改革的熱情,已經成為擺在各級政府面前一道亟待解決的難題。
那些一心只求自己太平安穩的官員,就算反腐力度不這么大,恐怕也難以做出多大的成績來。
必須承認,官場出現懶政怠政、為官不為的現象,與反腐有一定的關系如在高壓反腐的態勢之下,一些干部戰戰兢兢,為了不出事,寧愿不干事;還有一些干部則是由于不敢撈好處了,所以沒了干事熱情。那么,反腐是反錯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反腐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我們決不能因噎廢食,主次不分。更何況,說難聽點,那些一心只求自己太平安穩的官員,就算反腐力度不這么大,他恐怕也難以做出多大的成績來。
在反腐力度不減的情況下,如何激發干部干事熱情?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給出了一個答案:“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給改革創新者撐腰鼓勁,讓廣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我們批判“多干多錯、少干少錯、不干不錯”的消極思想,但事實上,這些觀點也有一定道理的,尤其是在摸著石頭搞改革的過程中,誰能保證每一步都走對呢?那么,推出容錯機制就顯得十分有必要。
實際上,對于容錯機制,地方政府已經有過探索。佛山市向來是廣東省全省乃至全國的改革先鋒,中央、廣東省里的不少改革試點工作都放在了佛山,改革會有風險,干事難免出錯,說沒有壓力是假的。有基層干部就曾抱怨說:“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有時上面逼得很緊,但先行先試突破的是我們,有時承擔后果或問責的最先也是我們。”這也是廣大基層干部的心聲。其實,全面深化改革迫切需要一個能夠允許失誤、容忍失敗的良好環境。
2015年5月,廣東省委出臺《關于加強紀律建設 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意見》,提出了“三個區分”:把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與明知故犯行為區分開來,把國家尚無明確規定時的探索性試驗與國家明令禁止后的有規不依行為區分開來,把為推動改革的無意過失與為謀取私利的故意行為區分開來。2015年8月28日,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研究,佛山市率先出臺《中共佛山市委關于落實省委“三個區分”,激發改革創業新活力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和《關于落實“三個區分”的工作規程(試行)》(以下簡稱“規程”),將“三個區分”落到了實處,目的就是讓干部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踏踏實實地干事。
要從制度機制上鼓勵一大批敢想敢干、敢于擔當的黨員干部去改革創新、干事創業。
本刊記者還了解到,早在2015年4月,佛山就出臺了整治“為官不為”的辦法,包括執行不力、崗位履職不認真、群眾問題未及時解決、作風疲沓、影響班子團結、回避矛盾問題,以及其他具有不作為、慢作為、懶作為在內的七種情形被列入為官不為問題清單,一旦觸犯,則視情節輕重進行相應的處理,嚴重者要騰出位子。有數據顯示,佛山去年共查處為官不為典型案例13宗62人,給予黨紀政紀處分49人。
但要真正激發改革活力,單單靠懲處是遠遠不夠的。佛山市原市委書記劉悅倫多次強調,既要整治“為官亂為”和“為官不為”,更要倡導“為官有為”,鼓勵各級領導干部大膽探索,做到寬容失誤者。要從制度機制上鼓勵一大批敢想敢干、敢于擔當的黨員干部去改革創新、干事創業。他還在多個場合闡述過“履職容誤”機制的積極意義。
《意見》的出臺,也標志著佛山正式探索建立改革容誤機制,以制度為保障,為改革開路。《意見》特別提到:堅持查處違紀是成績、澄清問題也是成績。對因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得罪人而受到誣告、錯告的黨員干部,及時澄清事實,消除負面影響。對一心為公但偶有失誤的黨員干部,給予全面客觀評價。對故意造謠中傷、甚至打擊報復的行為,嚴肅追究相關人員責任。這無疑給那些想干事的干部吃了一粒定心丸。
禪城區張槎街道位于佛山市中心地帶,但制度建設滯后,配套措施缺乏,群眾上訪不斷。街道干部多次醞釀改革,但又怕失敗擔責,遲遲無法落實。《意見》出臺后,張槎街道干部消除了后顧之憂,大刀闊斧地推進治理創新。辦“村官學校”,派警官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實施“三民”(民風、民俗、民生)工程,打造“智能村務”平臺、建立企業家總商會。以上舉措很快見效,許多糾結多年的社會矛盾煙消云散,去年至今群眾“零上訪”。
但是,“容誤”并不是放任干部胡作非為,“容誤”的同時,也要注重“糾錯”。《意見》指出:對改革探索出現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堅持做到早發現、早提醒、早教育、早糾正,防止小問題變成大錯誤,違紀演變成違法。
“堅持‘三個區分’絕非‘松綁’‘放水’,黨性原則和黨的紀律不存在‘松綁’問題。”
《意見》出臺的同時,佛山市紀委、監察局也配合出臺了《關于落實“三個區分”的工作規程(試行)》,《規程》是對全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對受理的問題線索開展初核、調查、審理工作時建立的制度規范,為如何落實“三個區分”提供了依據。
《規程》明確了可免責或者從輕、減輕處理的六種情形,例如:在決策中執行民主集中制、重大行政決策、“三重一大”事項集體決策等規定,充分評估和積極防控決策風險,最大限度實現決策公開透明,但工作中出現失誤或者錯誤,可以根據問題性質和情節輕重,免予責任追究或者從輕、減輕處理。
但同時,《規程》也明確強調:國家明令禁止后仍然有規不依的;打著改革創新和為民服務等旗號謀取私利的;嚴重阻礙佛山改革發展和損害群眾利益,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以上三種情形不得以“三個區分”為由免責或者從輕、減輕處理。也就是說,“容錯”并不是什么錯都包容,不能因為有了容錯機制,就可以任性濫權,打著改革的幌子為自己謀取私利。
為了避免個別干部的誤讀或誤解,佛山市紀委監察局還特地在媒體溝通會上強調,“堅持‘三個區分’絕非‘松綁’‘放水’,黨性原則和黨的紀律不存在‘松綁’問題。”今年上半年,佛山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立案315件,同比增長70.3%,這些數據充分說明,佛山在鼓勵改革干事的同時,仍然堅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嚴肅查處有規不依、明知故犯的行為,對打著改革創新旗號以權謀私、與民爭利的行為實行“零容忍”,真正做到了“三個區分”。
本刊記者從佛山市紀委得知,對是否可以根據“三個區分”要求免予責任追究或者從輕、減輕處理,也必須嚴格按照程序進行認定,最終作出決定后,承辦部門或者審理部門還應當及時將調查處理情況向對象及所在單位反饋,并將結論性意見送達有關部門,作為黨政領導干部問責、干部廉政評價、提拔交流、績效管理的重要依據。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對于基層干部而言,最關心的還是容錯機制能否真正落地生根,在執行中不走形變樣。而佛山市對此已有說明,明確提出要加強制度執行的監督檢查,嚴肅查處陽奉陰違、執行不力等行為,推動制度建設落地生根,防止改革中出現“拍腦袋”“一言堂”和搞變通、亂作為等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