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記湖南長沙縣黃龍新村的轉型發展暨模范村支書王再德"/>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圖_本刊記者 夏鎮龍(發自長沙市長沙縣)
從“三靠村”到明星村的蝶變
——略記湖南長沙縣黃龍新村的轉型發展暨模范村支書王再德
文/圖_本刊記者 夏鎮龍(發自長沙市長沙縣)

黃龍新村
走進湖南長沙縣黃龍新村村委樓,令人耳目一新,整潔的樓房綠蔭簇擁,鳥語花香之間,咫尺之遙有幼兒園孩子的笑聲,也有在寬敞的林蔭道上散步的老人。黃龍新村位于省會長沙市東郊約20公里處,東臨黃花國際機場,西接黃花工業園區,南抵機場高速公路,北面長永高速公路、319國道穿村而過。從地理位置來看,黃龍新村可謂得天獨厚,這無疑是黃龍新村發展起來的一個重要因素。
然而,更重要的因素在于人,黃龍新村村支兩委班子起到了中流砥柱的領頭作用。20世紀80年代,黃花鎮黃龍新村在村黨總支部老書記王再德(黃龍新村黨總支部下轄村工商事業黨支部、農業黨支部、老年黨支部。2014年換屆后王再德任黃龍新村黨總支部第一書記)等村干部的帶領下,大力發展村級企業,開展新農村建設,使得黃龍新村的發展變化在全國都有目共睹。“黃龍新村能有今天的巨變,黨員干部尤其是作為村支書的一把手,其模范帶頭作用是至關重要的。”該村村民對本刊記者說。
在農業大省湖南,能達到黃龍新村的經濟水準和生活水平的村莊,絕對屈指可數。資料顯示,全村總面積約8.7平方公里。黃龍新村有21個村民小組,1047戶,3650人;有黨總支1個、黨支部3個,黨小組黨員149名。目前,黃龍新村全村98%以上的農戶蓋起了樓房,高檔家用電器大量進入普通人家,三分之二以上農戶擁有私家車,寬帶網有線電視到家入戶。黃龍新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億元村”和全國文明村。從部分國家領導人到全國各地鄉鎮,乃至一些外國嘉賓,來黃龍新村指導、參觀、學習的人數以萬計。
如果不熟悉黃龍新村的發展歷史,很少有人會想到,如今如此富裕、繁榮、文明、和諧、秀美的黃龍新村,在20世紀80年代,竟然也是像當時的許多村子一樣是“三靠村”(吃糧靠返銷、生活靠救濟、花錢靠貸款)。回憶當年的黃龍新村,在該村任村支書長達38年的王再德對本刊記者說,1976年秋,他被選為黃龍新村黨支部書記時,村里的條件堪稱艱苦,村民們一年忙到頭,但連溫飽問題都無法解決。當年,王再德向當時的公社黨委書記提出要求:“我當村支書,不干則已,要干就要干十年!”面對公社黨委書記詫異的目光,他解釋說,要實現全村脫貧致富,沒有十年時間不可能有效果,半途而廢的事他不干。
王再德擔任村支書以來,將全部心思傾注在黃龍新村致富發展思路的謀劃和落實上,“我就是為全體村民服務而來的日日夜夜都想著怎樣讓村民過上好日子。”王再德說,他和其他村干部始終把“發展”作為實現民富村興目標的金鑰匙,通過不斷發展集體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增強村級經濟實力,促進農民增收。
只有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才是最有說服力的。以王再德為首的村支兩委清醒地認識到:要使黃龍新村脫貧致富,改變過去一窮二白的面貌,光靠種田不行,必須大力發展村級企業,才能帶動全村經濟的大發展。說起過去為了辦村級企業“跑資金”的辛苦,王再德仍然歷歷在目。他和其他村干部上省城、訪親友、入部門、找項目、爭貸款,相繼辦起了鍍鋅廠、電力線路金具廠、機械廠、郵電器材廠、空心磚廠、搓合式穩壓器廠等企業。
為了提高村辦企業的效益,王再德和其他村支兩委班子成員醞釀了一個獎罰措施:采取集體經營、分廠核算、自負盈虧的辦法進行管理,實行“三定一獎罰”制度,即定人、定任務、定報酬,超產獎勵,未達目標罰款。穩打穩扎經營,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的穩步發展。這一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家的干勁足了,都把村辦企業當成自己的事業在干,村辦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效益越來越好。”
王再德認為,光有村辦企業,還不足以讓全村村民致富,還得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特長推進農民創業。為了帶動村民創業,在大力發展集體企業的同時,村支兩委采取土地承包租賃費用減免、邀請專家免費進行技術培訓、組織外出參觀學習、黨員“一對一”幫扶等多項措施,鼓勵和引導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和農民創業,并設立專項獎勵基金,每年對個體大戶、創業明星進行獎勵,充分激發他們的創業熱情。
在村支兩委的引導和示范帶動下,黃龍新村的個體私營經濟快速發展,成為村民致富的又一重要渠道。“你到村里去走走看看,處處可見小康人家,還有不少富裕家庭呢!”王再德介紹說,截止2015年年底,全村有個體戶200余家,有170多戶搞運輸,有300多家各類門店、私營企業18家、種養大戶28戶,其他專業戶40多家,還有幾家在外搞建設承包,成了“億元戶”和“千萬元戶”。
黃龍新村能有今天的巨變,村干部和村里其他黨員起到了核心帶頭和示范作用,“說黨員是面旗幟,這話一點沒錯,黨員做得怎么樣,是不是真心為村民服務,大家心里明鏡似的。”黃龍新村現任村黨總支部書記曹治林說,村里最有影響的“旗幟”非王再德莫屬。“王爹(村干部和村民對王再德的習慣性親切稱呼)這面‘旗幟’聚攏了全體村民的人心。”
抓好黨風廉政建設是黨支部、黨員干部“旗幟”的“主色調”。黃龍新村黨總支部將黨風廉政建設納入村級中心工作,定期開展例會研究部署工作安排,成立了由村書記任組長,班子干部及紀檢委員任成員的黨風廉政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對全村黨風廉政建設工作進行指揮領導,村黨總支部對兩委干部廉潔自律工作、糾風工作等方面做了相應的規定,主要是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以及省、市、縣鎮關于黨風廉政建設的有關規定,并結合工作實際,制定了“黨員十帶頭、十模范”“四會兩課一活動”“目標管理考核”“分季民主評議”“群眾評議黨員”“年終鑒定總評”和規范村干部勤政廉政的“四定三評”等制度,形成了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機制。村黨總支部還將黨風廉政建設內容與村“兩委”干部的年終評議相結合,并以此作為評先、評優、獎懲的重要依據,確保黨風廉政工作落到實處。
在帶領村民致富方面,村干部的“旗幟性”指導作用也很明顯。為了充分發揮黨員幫助村民致富和示范帶頭作用,村支兩委對每名黨員都明確了經濟工作任務,并納入目標考評。比如對農業支部黨員,明確把科學種田、調整產業結構作為考核指標;對工商事業支部黨員,明確把廣開生產門路,增收節支作為考核指標,并與所在企業經濟指標完成情況直接掛鉤;對老年支部黨員,則把黨員所在單位、家庭、親屬按時完成國家稅費與黨員考核直接掛鉤。
村干部雖然只是個連“品級”都談不上的“小小芝麻官”,但面對金錢和權力的誘惑,難保不為所動,在全國不少地方就冒出了一批批“村官”腐敗事件。“防患于未然,杜絕任何腐敗現象在我們村里發生,除了制度上防腐,我們還始終強調對村干部的素質教育。”為此,黃龍新村黨總支部不斷創新教育形式,采取集中教育、自主學習、廉政談話等形式,增強村干部的廉潔自律意識,規范從政行為。在針對村組黨員干部過年過節和婚喪嫁娶、升學習俗等不廉潔行為易發的特殊“關口”。“對他們進行廉政談話,提前打招呼,事前教育防范,促使大家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堅持秉公用權、廉潔從政,達到自我約束、自我監督的作用。”王再德說。
做到黨員干部個人奉公守廉是“旗幟”的重要表率作用。王再德和其他黨員干部雖然帶領村里走向了富裕,但黃龍新村的村支兩委班子成員卻能處處廉潔行事,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該村一批人率先富裕了起來,家境殷實的村民“批量化”出現,做生意的、包工程的、辦企業的,致富的途徑多種多樣。如果村干部合理合法憑借改革開放的東風發家致富,誰也無話可說。然而,王再德和現任村黨總支部書記曹治林的家境在全村卻充其量只能算中等水平。
“我和家人都沒有股票證券之類的資產,也從不參與或插手村里的工程承包事項,也沒有經營副業。他曹(治林)書記也是一樣。”王再德說,他的家庭條件在村里甚至連中等水平都算不上。他當村黨總支部書記近40年,沒報銷過出差補助費,堅持在村辦養老院的食堂里吃飯(村辦養老院的食堂也用作村干部辦公期間的公共食堂)。王再德還說,他從不去高檔酒店、娛樂場所消費。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兩個“不擺酒”的小故事,足以說明王再德和曹治林對廉潔的高度重視。王再德七十歲生日時,不少村民感懷他對村務和村民一輩子的嘔心瀝血,想趁機請他擺酒祝福一下。但到了生日那天,王再德叫上全家人到長沙的岳麓山、洋湖濕地公園、橘子洲游覽了一天,還作詩自勉,那天村民們連他的人影都沒見到。2014年,曹治林的母親九十壽誕,不少村民要求他擺酒席祝賀一下,甚至有人提前去他家里打聽酒席設在哪個賓館。但母親生日那天,曹治林沒有擺一桌酒席,“家里人悄無聲息就把母親的生日過了。”
王再德對黃龍新村的發展后勁充滿了信心,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他為村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王再德對記者說,在村務治理和發展村里的經濟方面,他在全縣、全市、全省乃至全國提出了多個“率先”的創新模式:率先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長沙縣率先提出土地承包“包村到戶”、率先合村;率先開展“少生快富奔小康”活動,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彭佩云來黃龍新村視察時對此予以高度評價,并讓他在全國計生工作會議上做了經驗介紹;率先減免農業稅、減免農民上繳款、減免合作醫療費;率先抓農村環境治理,建“六好”家園;率先建村級農村養老院……
更值得一提的是,王再德還為村里培養了可持續發展的人才隊伍。他任村黨總部書記時,在村里創辦了全國首個村級“電視臺”,每周定期播出黨課、科技知識、創業故事、法律講座、時政新聞等節目,使方圓百里幾萬戶村民隨時可以免費收看各種視頻節目,及時了解各類有益資訊。村里還鼓勵村民上網、學知識、搜信息,對村民新購置電腦、價值在4000元以上、并上網半年的,村里每戶獎勵1000元,充分利用遠程教育平臺,堅持每年舉辦各種種植班、飼養班、農機班、經營管理班和家電班等。每年組織黨員、村民出省、出國參觀學習,讓他們開闊視野,增長見識。2008年以來,累計培訓村民達1200多人次,組織黨員村民外出培訓達400人次。
王再德還說,這些年來他為黃龍新村打下了多個方面的基礎——經濟基礎:他于2014年換屆“退二線”時,村里不僅沒有一分錢的負債,反而為村里留下了2000多萬元的現金和1000多萬元的應收款。產業基礎:村里如今有七家集體企業,有葡萄產業、休閑觀光產業、蔬菜產業,糧食產業也有了一定規模;品牌基礎:黃龍新村本身就是享譽全國的一張名片,村里的中小學是“全國500強”之一的綠色學校,村辦幼兒園同樣在附近村鎮很有名氣;體制機制基礎:黃龍新村設黨總支部下轄三個支部的模式,有利于對黨員的管理,能最大限度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民主和凝聚作用,對黨員的目標管理考核等機制也很成熟;精神基礎:自力更生、全面發展、共同富裕,已經深深扎根在村民心中……
王再德今年已71歲,他為黃龍新村的發展與治理付出了大半生的心血,他也因此成為遠近聞名的模范基層干部。王再德為黃龍新村的發展和治理可謂鞠躬盡瘁,以至于多年操勞下來他的身體狀況堪憂。采訪中,他向本刊記者歷數了自身的一些疾病:胃潰瘍、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尿素、糖尿病、心率過緩性冠心病、痛風……他每天都要吃五六種藥物以維持身體。如此身體身體狀況,實在難以讓人放心,其家人也勸他以身體為重,在家里頤養天年算了,然而,2014年換屆“退二線”后,王再德并沒有閑下來,他依然在盡力為村里發揮著光與熱。
曹治林說,一是王再德在村干部的崗位上工作了大半輩子,對村民有著深厚的感情,那種將全體村民發自內心視為親朋的情誼,并不是突然之間就能割舍得下的;二是他對村務、黨務工作駕輕就熟,村里每一項發展治理的措施和事項無不凝聚著他的心血,有的事情有他做做工作,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大家都希望王再德能為村務工作發揮余熱。
高齡多病且“退二線”后的王再德還在為村里做哪些事呢?面對本刊記者的詢問,王再德說,他給自己立了幾條規矩:“不要權,不干預,不擺老資格,不謀求私利。”在此前提下,他一如既往地為黃龍新村做到“用牌子,即在一些事務上利用他的人緣關系為村里出力;‘做樣子’,即持之以恒做好優秀黨員該做的事,為其他村民樹立樣板;出場子,即為來黃龍新村指導、參觀、學習的團隊和個人做好匯報、解說”。王再德說,他要讓黃龍新村的精神傳承下去,讓大家見證黃龍新村村民們越來越紅火的好日子。

王再德(左)與曹治林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