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瀟雅
楊凌農科:踐行國家使命的世界品牌
王瀟雅

楊凌地處關中平原腹地,是華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國首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肩負著支撐和引領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國家使命”。
1997年,國務院批準成立了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實行“省部共建”體制。
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作出了“要繼續辦好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戰略部署。 2010年1月12日,國務院在《關于支持繼續辦好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若干政策的批復》中,明確提出:力爭通過5到10年的努力,使楊凌示范區發展成為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中心、農村科技創業推廣服務的重要載體、現代農業產業化示范的重要基地、國際農業科技合作的重要平臺、支撐和引領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19年創新發展,19年砥礪奮進。楊凌示范區已經成為在全國乃至世界都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農業高新區。特別是楊凌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科技部等23個共建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陜西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領導下,楊凌示范區牢記使命、改革創新,艱苦創業,在履行國家使命和實現自身使命的同時,基本奠定中國現代農業和北方旱區農業版圖的核心地位。



在這座總面積只有135平方公里的小城,1000多項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實現了轉化推廣,干旱半干旱地區5000多萬農民從中受益。截至目前,示范區先后探索建立了專家大院、示范基地、產業鏈推廣、信息化推廣、展會推廣等多種農業科技推廣模式,累計在全國18個省市區建設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245個。2015年示范推廣總面積達到5520萬畝,總效益達到158億元,為推動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此外,楊凌通過推進城鄉一體建設、加快涉農工業建設步伐、改善公共服務設施、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優化人居環境等方面的不斷努力,初步建成創新創業活力迸發、現代田園氣息濃郁、示范輻射效應顯著、引領旱區現代農業發展的“農科新城”。1997年至2015年,示范區生產總值從3.8億元增加到104億元,增長了26倍;財政收入從1300多萬元增加到18億元,增長了137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396元增加到13792元,增長了9倍。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等多項指標增速連續多年位居陜西省前列。
如今,“楊凌農科”已成為中國農業的領先水平和發展方向的代表,同時也成為我國攻克三農難題、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試驗基地和展示中國農業現代化的一個窗口。7月4日,中共楊凌示范區工委、楊凌示范區管委會出臺《關于在更高層次上發揮示范區作用的意見》,楊凌示范區總體思路、發展目標進一步明確,一張宏偉的發展藍圖就此展開——楊凌要為帶動陜西乃至全國現代農業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7月21日,在北京召開的楊凌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上,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同志給予楊凌示范區“在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成果推廣應用、搭建創新創業平臺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發揮了‘試驗田’和示范引領作用。”的高度評價,同時,也提出了“楊凌示范區要主動作為、勇于創新,爭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排頭兵”的期望。
楊凌示范區黨工委書記郭社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我們楊凌人將以百倍的努力,在更高層次上發揮示范區作用,爭當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排頭兵”,為帶動陜西乃至全國現代農業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大學城”特色的世界知名農業科技創新城市。為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我國農業現代化做出積極貢獻。

2015年12月12日,在由國家質檢總局指導,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主辦的2015年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發布會上,“楊凌農科”作為陜西唯一入選的區域品牌,以總價值661.9億元位居第二,排“仁懷醬香酒”之后。
“楊凌農科”的品牌建設凝結著陜西省委、省政府和科技部等共建部委的殷殷期望,是楊凌示范區黨工委、管委會和24萬楊凌人民汗水與心血的結晶。楊凌示范區黨工委書記郭社榮坦言。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其中強調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運用為保障,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升級,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實現更加和諧、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可以說,“楊凌農科”品牌凸顯了楊凌示范區以現代農業科技為核心的區域特征,體現了楊凌示范區的發展定位,代表著楊凌示范區的整體形象。
新形勢下,圍繞楊凌示范區建設世界知名農業科技創新城市的定位,楊凌示范區也制定了新規劃,提出了新目標。6月份,為進一步加強“楊凌農科”區域品牌建設工作,鞏固全國旱作農業高新技術知名品牌示范區創建成果,結合示范區實際,楊凌示范區管委會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楊凌農科”區域品牌建設的意見》(下稱《意見》)。作為現代農業區域品牌的探索者,楊凌示范區黨工委、管委會以履行國家使命為己任,堅持在區域品牌規劃、建設、發展、管理和運營等方面,切實加強對“楊凌農科”品牌建設的組織協調和管理工作。圍繞建設世界知名農業科技創新城市的定位,著力推進科技創新、體制創新和制度創新,加快形成以區域品牌為核心,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發展模式,積極探索品牌與科技、服務、產業、產品相互支撐的融合發展之路。
《意見》指出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形成“質量、品牌、技術、服務”競爭新優勢精神為指導,以打造全國“四化同步”發展典型、貫徹“五大發展理念”范例為目標,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楊凌農科”品牌建設為引領,全面落實國務院《批復》和省委省政府的《實施意見》,緊緊圍繞把楊凌示范區建設成為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中心、農村科技創業推廣服務的重要載體、現代農業產業化示范的重要基地、國際農業科技合作的重要平臺,成為世界知名農業科技創新城市,引領和支撐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國家使命。著力構建夯實“楊凌農科”品牌支撐體系,助推楊凌示范區在農業科技創新、國際合作、示范推廣、社會化服務、重點產業發展、扶貧攻堅戰略等領域實現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對于“楊凌農科”品牌的提升和引領,楊凌示范區確定了堅持市場主體主動參與的戰略。“楊凌農科”品牌建設的主體是由示范區內農業科技創新的平臺、社會化服務機構、示范推廣基地等單元組成。品牌主體的參與度與融合度決定著區域品牌強度,鼓勵支撐主體增強品牌意識,積極參與區域品牌建設,主動融入品牌發展,形成品牌的整體合力,彰顯品牌帶動效應。并科學的提出了“壯大農業科技創新品牌、培育國際農業合作品牌、做實科技示范推廣品牌、整合農業科技服務品牌、發展現代農業種業品牌、提升農業科技展會品牌、打造安全農產品品牌、做強特色涉農工業品牌、突出農業文化旅游品牌、創新農科金融服務品牌十大品牌工程”十大品牌工程建設任務。
到2020年,在農業科技創新、示范推廣、國際合作、社會化服務、種子產業、科技展會、安全農產品、特色涉農產業和文化旅游等領域形成一批國內外知名的科技創新平臺,服務能力水平高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機構,帶動性強的示范推廣基地,彰顯“楊凌農科”品牌的核心優勢。培育壯大一批品牌特色鮮明、競爭優勢明顯、質量效益好、社會影響力大、市場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發展有機產品認證企業20家以上,良好農業規范認證(GAP )企業50家以上,綠色食品認證企業10家以上,無公害產品認證企業50家以上。培育中國知名品牌和中國馳名商標3個以上,陜西省知名品牌(含陜西省名牌產品、陜西省服務業名牌)15個以上、陜西省著名商標100件以上,不斷完善“楊凌農科”品牌矩陣。
令人驕傲的是,楊凌示范區在援外培訓和國際合作方面,也取得了矚目成績,“楊凌農科”名副其實成為了世界品牌。從2005年至今,楊凌示范區積極承擔國家援外培訓任務,在旱區農業、節水灌溉、水土保持及環境綜合治理、良種培育、農業管理與技術推廣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援外技術培訓工作。期間,示范區先后完成了國家商務部、科技部67期援外人力資源培訓項目,培訓范圍覆蓋全球110多個國家的1510名農業官員和農業技術人員,為發展中國家現代農業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楊凌基因”。
在國際合作方面,楊凌始終堅持“走出去”和“請進來”兩條腿走路,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家企業“引進來”,擴大與絲路沿線國家在現代農業領域的交流合作。與此同時,相繼在哈薩克斯坦和荷蘭等國家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積極為企業“走出去”發展搭建平臺,打出了一套“請進來”與“走出去”的國際農業合作“組合拳”,使之成為“楊凌農科”品牌走向世界的聚集地。據了解,如今國際合作支撐平臺建設不斷加強,示范區現有11個國際合作平臺,已成立了有20余家涉農企業參加的“絲綢之路(楊凌)現代農業企業創新合作聯盟”,使楊凌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先進科技創新成果及發展模式的示范推廣基地、先進農業科技成果展覽交易的重要中心、中國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國際農業對外援助交流的重要平臺、現代農業對外開放交流的重要窗口。
銘記國家使命,推動現代農業發展,面向未來楊凌躊躇滿志:2018年,在陜西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0年,成為全國“四化同步”發展的典型、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排頭兵”。借著“一帶一路”農業合作的東風,站在新的起點上,生機勃勃的楊凌正奮力譜寫著“科技楊凌、人才楊凌、園林楊凌、富裕楊凌”的篇章,引領著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奮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