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輝 王金淼
制鑼師黃成余敲敲打打36年,練就一錘定音
陳建輝王金淼

圖左_往鑼心敲下最后一錘,黃成余低頭傾聽,決定這是好鑼還是廢鑼

圖右_制好的銅鑼(左)與銅鐘(右)
千百次錘打銅鑼,成敗全在最后一錘。制鑼,也因此被戲稱為‘一錘子買賣’。”泉州“十音銅鑼”鍛制技藝的第十四代傳承人黃成余說。
一面銅鑼的好壞,取決于鑼心的最后一錘,也就是定音。定音很難學,黃成余摸索了10多年,才慢慢找到一些門道,然而似乎又說不出個具體,磨煉和經驗能幫助他精準找到定音的位置和手感。他的做法是,從銅坯的邊緣一圈一圈向鑼心輕敲調音,往圓心調高音,往邊沿調低音。每一錘的輕重間隔要恰到好處,定音沒定好,敲出來的聲音會分叉、嘶啞,甚至幾乎不發聲,也幾乎無法補救。
鑼,也叫銅響器。銅響器中,泉州“十音銅鑼”因配合南音“下四管”,其聲鏗鏘、其韻柔和,而流傳于世。目前,仍保持傳統手工打造銅鑼技藝的,僅剩洛江羅溪鎮雙溪村銅寮的黃成余和其叔父兩家。
每天一大早,黃成余就和妻子、兒子鉆進作坊里。當太陽爬上樹梢,作坊里的溫度已逼近40℃,原地站幾分鐘,就滿頭大汗,而黃成余必須身穿長衣長袖,否則,熔爐里跳躍著的火舌、錘打時迸出的火星,都可能在他裸露的皮膚上燙出幾個猙獰的傷疤。
將銅、錫按比例混合,高溫熔化成銅水,鑄成銅坯。銅坯要煅燒烤紅、輕敲錘打、泡水冷卻、再煅燒烤紅,來回數次回爐才行。熔爐里的溫度要控制在1100℃左右,火候掌握要精準,烤久了容易裂,烤不足錘打效果就差。
作坊里,“叮叮當當”的聲響此起彼伏。經反復錘打后,銅鑼雛形盡顯,等待著恰到好處的最后一錘。“千錘百煉要力氣,一錘定音靠智慧。”黃成余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制鑼是個苦活,以前要三個壯漢掄大錘輪流錘打,因此需要有充沛體力,一般干到50來歲就要“退居二線”,只專注于最后一錘。17歲那年初中畢業,黃成余開始跟隨父親黃平水學制鑼,36年來整天敲敲打打,到如今練就了“一錘定音”的本事。
黃成余的制鑼手藝,可追溯到明朝。據史料記載,明萬歷年間,羅溪人黃瑞臺被拐到廣東潮州一戶人家,養父是打銅能手,便將技藝傳給了他。成年后,他巧遇時任兩廣按察司僉事的老鄉黃士藻,經后者幫忙,得以重返故里,并將制鑼技藝帶到羅溪。后來,他根據南音對樂器的特殊需求,自創“十音銅鑼”。
400多年來,除了改用空氣錘錘打壓制造型外,“十音銅鑼”的其余工序仍保持祖傳的純手工工藝。黃成余在2006年至2008年間主力申報的“泉州十音銅鑼鍛制技藝(泉州)”,接連被列入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制鑼就像是人生,最重要的往往正是那最后關頭的斷然一擊。”黃成余說,從原料配比到高溫煅燒、輕敲錘打、鑄砣、調音、定音,制鑼過程苦累、難學、成才慢,現在年輕人都不太愿意學。眼下,黃成余最愁的還是傳承人。
實際上,在過去的400多年里,這一技藝一直嚴守“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祖訓。如今,黃成余愿意敞開大門免費收徒。
(摘自《海峽都市報·閩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