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鳳岐,申領艷,栗淑芳,王明秋,康少輝,蘇浴源*,陶國鋒
(1.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2.河北省農林科學院 經濟作物研究所,石家莊 050031;3.張北縣農牧局,河北 張北 076450)
張家口市的蔬菜種植面積2013年達到9.69萬hm2,產量達638.84萬t,產值87億元。蔬菜產業已經成為張家口的主要支柱產業之一,其中壩上高原地區的張北、尚義、康保、沽源、崇禮等5個縣7-9月期間的錯季蔬菜,在北京市場占有率為40%以上,2012年被農業部定為“國家級蔬菜產業重點縣”。在張家口壩上地區蔬菜種植面積趨于穩定的情況下,研究科學搭配種植,提高光、熱、土地等自然資源利用率,實現一年兩茬蔬菜高產、高效種植具有重要意義。而在錯季蔬菜生產中,大白菜和甘藍的面積占錯季蔬菜總面積的50%以上,如果大白菜和甘藍在栽培上實現一年兩茬,將大大提高農民的蔬菜種植效益。
壩上高寒區屬寒冷性大陸季風氣候,是農牧交錯的經濟生態類型區,全年無霜期95~110 d。在蔬菜生長期(5-9月份),月均最高氣溫在25 ℃左右,月均最低氣溫在10 ℃左右,且晝夜溫差大;降水占全年的80%以上,光照條件好,日照時數平均在8 h以上,10 ℃以上的有效積溫為856.6 ℃。大白菜和甘藍除去苗期外,有效積溫要求在725~761 ℃,可以充分滿足其生長,如果選用適宜品種合理搭配,從定植到采收掌握在5月15日-9月20日,就可滿足兩茬蔬菜在壩上地區的生長。
由于壩下地區7月下旬至9月下旬這段時間氣溫較高,種植大白菜易發生軟腐病,因此少有種植,而形成了市場空缺及價格優勢。根據兩茬蔬菜效益最大化原則,可將甘藍作為第1茬種植,大白菜作第2茬種植。另外大白菜安排到第2茬,可以避免苗期氣溫低、通過春化階段易發生抽薹的現象,同時避開大白菜結球期的高溫天氣,減少大白菜軟腐病的發生。具體時間安排如表1。

表1 甘藍-大白菜兩茬高效栽培時間
2.2.1 甘藍的品種選擇
選擇生育期短,從定植到收獲50~60 d,耐低溫、抗柚薹,具有早熟豐產特性的品種。如張甘1號、中甘11、中甘21、鐵頭四號等。
2.2.2 大白菜的品種選擇
大白菜應選用溫感反應遲鈍型,抗病、結球緊實、商品性好的高產品種,如強勢、慶春、春鳴、金峰。
采用穴盤育苗,優勢表現在:一是從根本上解決了蔬菜早期種植抽薹現象;二是節約水資源,可比直播少澆3次水,節水200~300 t;三是為一年兩茬栽培提供了技術支持;四是增產效果明顯;五是節約用種,每667 m2可節種18~28 g,節約成本22~34元;六是省藥、省肥、省工,減少農藥污染。
2.3.1 育苗時間
甘藍育苗時間為4月15日到5月15日,白菜育苗時間為6月20日到7月20日。
2.3.2 設備消毒
2.3.2.1 育苗溫室消毒 用“百菌清”煙霧劑,根據溫室面積投放,最好連續熏消2次。
2.3.2.2 苗盤和底布消毒 將重復使用的苗盤和底布用800~1 000倍高錳酸鉀溶液浸泡30 min,用清水沖洗干凈使用。新的苗盤和底布不需消毒。
2.3.3 育苗基質
采用市場配制好的育苗基質,市場的現有基質為草炭、珍珠巖、蛭石按6∶3∶1配比。購買的基質每立方米加NPK(15-15-15)復合肥1~2 kg,壓碎后均勻攪拌加入。盡量不要自行配置基質,減少蔬菜種植風險。
2.3.4 裝盤
2.3.4.1 基質的預處理:在裝盤前1 d,將配制好的基質倒在塑料布上,一邊淋水,一邊翻攪,完成后用塑料布蓋嚴,悶閉8~10 h,達到手握成團,落地即散為宜。
2.3.4.2 裝盤:將基質用器皿盛入穴盤中,用平板將多余的基質刮去,使基質充滿穴盤的每個定植穴,達到平整一致。
2.3.4.3 壓穴:每個裝好料的苗盤孔對孔,碼摞10個盤,用大于苗盤的木板放在苗盤頂端,向下按壓,壓穴至穴深的1/4。
2.3.5 播種
2.3.5.1 播種:采用播種器直播,降低催芽播種帶來的勞動力成本。
2.3.5.2 覆土:在播種完成的苗盤上倒入蛭石,用平板推動蛭石、刮平,使每穴覆蓋蛭石均勻一致。
2.3.5.3 覆膜保墑:在完成以上播種環節后,將苗盤澆透水,并覆一層新薄膜。幼芽頂出土面時將薄膜揭去,一般24 h就可出苗。
2.3.5.4 遮陽:在中午陽光強烈時,育苗設備外圍覆蓋一層遮陽網,防止燒苗,太陽落山后揭去。
2.3.6 苗期管理
2.3.6.1 水肥管理:空氣相對濕度70%~80%為宜,原則是寧干勿濕,不干不澆,澆即澆透,以控制地上部生長、促發地下根部為主。不需追施肥料。
2.3.6.2 溫度、光照管理:白天保持25~30 ℃,夜間18~25 ℃,最高不能超過35 ℃,通過通風調節溫度。在上午10時至下午14時之間覆蓋遮陽網,其他時間揭去。
壩上地區一年兩茬的關鍵是時間問題,因此要加強田間管理,加快作物生長速度,肥水一促到底。通過合理密植、提高肥水利用率等措施,爭取兩茬均能高產、優質,以確保單位面積產量及經濟效益。
2.4.1 甘藍密植技術
甘藍過去采用的方式是4月下旬至5月下旬育苗,6月上旬至6月下旬定植,株行距25 cm×50 cm,定植密度每667 m2為5 300株左右,現在按兩茬作業時間育苗,株行距改為25 cm×25 cm,定植密度為8 000株以上。具體表現:一是市場適應性更好;二是整齊度上升;三是產量及商品性提高;四是一次收獲率增加。
2.4.2 甘藍肥水管理
一般中等肥力的地塊,在施足農家肥的基礎上,定植時每667 m2施尿素15~20 kg。定植緩苗后適當蹲苗,蹲苗后結合澆水每667 m2追施尿素15~20 kg。進入蓮座后期,為甘藍的旺盛生長期,此時要加大肥水的供應量,每667 m2追氮磷鉀復合肥20 kg。施肥量的多少應根據土壤肥力高低和植株生長狀況靈活掌握。
保持土壤濕潤有利于高產,但苗期抗旱力強,可適當控水蹲苗,起到控上促下、促進根系發育的作用,蓮座期以后應做到遇旱澆水。
2.4.3 白菜肥水管理
因大白菜產量較高,需從土壤中吸收較多的養分,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大白菜在整個生長期間應追3次肥。第1次在定苗后追1次提苗肥,主要以氮肥為主,667 m2追尿素10~15 kg。第2次在蓮座期,該期生長量加大,需肥較多,每667 m2追施尿素25~30 kg,為補充磷鉀素,可適當追施些磷酸二氫鉀。第3次追肥在包心期,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需肥量達到頂峰,每667 m2需追尿素30~35 kg,及磷酸二氫鉀3 kg。為防止大白菜干燒心的發生,這個時期可葉面噴施些硼砂和鈣肥。如在沙壤土上種植,為減少肥料隨澆水滲入土壤深層而流失,第3次追肥也可分次進行,每兩次澆水追1次肥,每次追施尿素15 kg。
大白菜的整個生長期需水量較大,除苗期、蓮座初期可適當控水蹲苗外,一般應保持田間濕潤,特別是包心中期不能缺水。采用膜下滴灌時,全生育期水量667 m2可控制在120 m3。
試驗用粘蟲黃板、佳多牌殺蟲燈,以及生物農藥苦參堿、齊螨素、印楝素等病蟲害綠色生態防控技術,取得效果比較明顯,基地內農藥使用次數由9次降為6~7次,667 m2用藥量由50~55 mL降為40~45 mL。每667 m2懸掛規格為25 cm×30 cm黃色誘蟲板30片,或25 cm×20 cm黃色誘蟲板40片,效果比較理想;對于矮生蔬菜,應將誘蟲板懸掛于距離作物頂部15~20 cm處。誘蟲板誘殺面較窄,對種蠅誘殺效果較好。頻振式殺蟲燈誘殺的害蟲數量大、種類多,對天敵殺傷力小,殺蟲效果顯著,是物理防治蔬菜害蟲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措施。露地蔬菜掛燈高度為1.2 m,輻射半徑120 m,防治小菜蛾效果好。性誘劑效果突出,高峰期單盆誘殺量可達175頭,對小菜蛾控制作用相當明顯。
由于一年兩茬從移栽定植到成熟需要120 d,第1茬種植時間比較早。而壩上地區終霜結束晚,特別是5月中下旬到6月初的寒潮天氣,對出棚移栽的幼苗易造成凍害,幼苗受凍后,輕者葉子變黑,重者致死毀茬,所以種植的時期要因地制宜。
蔬菜屬于高耗水作物,而壩上水資源相對匱乏,傳統溝灌、漫灌模式下,種植兩茬會加大水分的消耗和浪費,長期栽培會使地下水位下降,導致水資源更加匱乏,進而引發干旱。所以必須按照蔬菜作物的需水量與缺水量進行定額灌溉,并大力推廣膜下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以穩定壩上地區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保護有限的水資源及脆弱的生態環境,確保蔬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