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海珍(武漢工程大學法商學院,武漢430205)
針對TPP中知識產權條款我國知識產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 董海珍(武漢工程大學法商學院,武漢430205)
TPP草案中,知識產權條款引人注目。TPP中過高的知識產權條款標準將阻礙發展中國家制造業的創新并可能危及公共健康①。由于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開放市場的高度依賴以及受來自發達國家直接投資的利益驅動,一些發展中國家不得不接受TPP中過高的知識產權條款標準。而我國作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也將會受到影響,特別是其將原有的知識產權貿易壁壘進一步提高,使國際貿易中知識產權侵權系數加大,從而限制我國出口。為應對這些潛在影響,我國應該正確對待,充分認清自身存在的問題,同時采取相應的策略。
當前的國際環境中,知識產權已不僅是一個國家技術水平的象征,更是在國際貿易中的一種保護手段。TPP中知識產權條款的最新發展動向對我國知識產權制度幾乎是全覆蓋性的,挑戰著我國的知識產權體系。正確認識我國現存的知識產權方面的問題將是應對TPP知識產權體系的首要課題。
1.1 知識產權法不健全
目前我國知識產權相關法律不健全,知識產權體系未建立。例如,TRIPs協議第40條中明確規定,各成員國可采取措施制止知識產權協議中存在的違規限制貿易或抑制技術轉讓與共享的限制性條款②,而我國目前的相關立法并不完善,特別是針對知識產權侵權問題缺乏明確規定,并且在國際知識產權法規制定中存在某些方面的缺位而無法與TRIPs協議保持同步。
我國的知識產權立法現狀與國情不符,嚴重束縛了我國科學技術創新,增加了知識產權行政執法與司法成本,產生的負面作用仍在一定程度的延伸。
1.2 知識產權保護的行政執法和司法水平較低
目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實行行政管理和司法并存的“雙軌制”。近年來,我國解決知識產權糾紛手段日趨“泛刑事化”,當事人保護其知識產權的方法主要靠刑事手段,致使刑事手段不斷擴大。而行政執法標準不統一和司法水平低下是導致民事知識產權糾紛和刑事處理混亂的一個重要原因。
1.3 企業知識產權意識薄弱
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在我國未引起企業的高度重視。多數企業知識產權法律意識薄弱且相關知識匱乏,不重視創造和保護自身的知識產權,無法形成知識產權戰略,也不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以致屢屢出現侵權事件;某些企業認為自身獨立研發的成果,就享有對其專有的權利。這些錯誤認識將直接導致其知識產權成果的流失,給企業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
相較于無形資產,我國企業更重視有形資產,對知識產權成果觀念重、專利意識差,熱衷于申報科技獎勵和進行科技成果鑒定,以致創新成果出來后喪失獲得專利權的機會,或者一些企業在國外已經申請了專利的情況下,進行無效勞動。

1.4 企業缺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自主知識產權
盡管近年來我國制造業發展迅猛,但真正自主核心的技術并不多,外國企業仍然掌握著最新材料與核心技術裝備的主要命脈。由于缺乏核心技術,企業難以形成自主品牌,在全球分工產業鏈上處于低端制造者的地位。目前,附加值較低的產業仍然由發達國家不斷涌入我國,外國研發、我國加工的產業制造流程仍在持續。所謂“中國制造”實際是“中國組裝”。要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仍需要核心技術的支撐。
1.5 知識產權人才匱乏
我國相關的知識產權人才和科技人才較缺乏。我國科技人才的人均指標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其中人才流失嚴重是缺乏人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我國知識產權人才數量儲備不足;另一方面現有人才得不到高效利用。甚至,有些科研單位實行“定量排名、決定獎懲”,阻礙科研人員出成果,更易于形成急功近利之風。在一些大學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薪酬制度也存在一些問題。
我國未來面對TPP談判應持有的態度和立場、對TPP中知識產權談判的趨勢及對國際知識產權制度可能產生的影響,是我國采取應對策略時應該思考的問題③。
2.1 宏觀層面上國家戰略
2.1.1 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新規則的談判與制定,爭取公平國際競爭環境。我國參與了多邊服務貿易協定談判,但還沒有加入TPP談判。從未來的影響上看,TPP很可能超脫目前APEC的非正式和非約束狀態,成為具有實質約束力和便利化效果的自由貿易區④。同時,我國要充分利用新型大國關系的新形勢,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到國際經濟新規則的談判與制定中。加快進入其他建立自由貿易區的進程,在談判中獲得主導權,找到適合我國國情并能平衡各國利益的“中國版”國際貿易新規則,爭取公平國際競爭環境。
爭取知識產權國際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促進我國與國際知識產權條約和TPP中知識產權條款的有效對接,形成既維護我國自身利益,又順勢于TPP中知識產權條款標準,從而實現利益的平衡。因此我國應主動參與TPP談判,才有機會獲得主動權,從而保護我國和亞太地區各國在知識產權貿易制度上的權益。
2.1.2 完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通過苛刻的TPP知識產權規定對比,逐步構建并完善我國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體系,加強知識產權法的保護和運用。首先,完善專利預警機制應對風險,預防專利溢漏和保護商業機密,建立并強化我們的自有專利標準。其次,普及專利貿易合同的條款問題及限制性規定等相關法律知識,提高國家及企業保護和防范意識。
我國可以參照TPP的部分內容,分析我國國情和知識產權現狀,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未來幾年TPP對亞太甚至全球的知識產權貿易利益的影響將越來越大,我國也必須提早構建和調整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戰略。從國家知識產權立法層面上,重新梳理現有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對專利法、商標法等按照國際知識產權協議標準進行修改,逐步適應國際知識產權強保護標準。
2.1.3 對知識產權實行“走出去”和“引進來”戰略并行。首先,“走出去”注重我國專利走向國際,支持和引導企業在國外設立發展研發中心,研發水平要緊跟國際化市場和科技發展速度,形成專利知識產權網;實行專利本土化,提高企業國際化科技經營與創新水平,與國外市場相結合適應當地消費需求,促使專利國際化。其次,“引進來”注重吸收各國技術,從已申請的專利(特別是發明專利)中,借助現有技術及資料,提高研發起點,獲得研發啟示或已有技術基礎上深入創新,加快我國建成創新型國家的步伐。
2.1.4 形成“投資創新、創新強資”戰略。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發展的首要目標。企業在增加技術研發經費投入的同時促進自主創新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加速科研成果產業化的進程,在進行有效資源配置的同時使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與再分配,形成“投資創新、創新強資”的優質循環。
2.1.5 完善知識產權職業教育體系。知識產權保護專業化人才的稀缺,放緩了我國科技發展和進步的步伐。就目前世界經濟環境發展趨勢來看,各國企業極為重視知識產權,希望通過提高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來提高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而專業化的人才是提高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重要條件。
我國應當建立具有一定規模的知識產權教育機構,儲備師資力量,針對知識產權有關法律進行專門培訓,培養一批高級技術人才和知識產權高級人才,在做好現有人才培養的同時,抓好留學生的回流工作。
2.2 中觀層面上行業策略
2.2.1 行業協會、企業聯盟構建產業自有標準。專利聯盟的建立主要是由于不同企業之間具有相同的國際發展路線,通過專利創新合作的方式作為橋梁最終形成專利聯盟⑤。產業政策上要強化知識產權導向,在制定產業政策時要提出知識產權目標。專利聯盟能夠有效地解決知識產權專利群的限制,是降低技術創新壁壘的有效方式。構建一個資源共享的合作平臺,從而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
2.2.2 促進專利技術商品化和產業化。專利技術的商品化和產業化是一國的國際競爭力與經濟發展程度強有力的證明。專利技術的升級與轉換需要政府和專利擁有者的雙重保障支持,在政府制度保障的基礎上使專利擁有者參與到專利商品化和產業化中,形成“專利集市效應”,在深化專利技術展示的過程中確保交易目的的實現,加速專利技術商品化的持續開展,推動全國知識產權市場向可持續性、擴充性發展。
2.2.3 建立知識產權預警機制。首先,完善知識產權預警機制應對風險,預防專利溢漏和保護商業機密,建立并強化自有專利標準。其次,普及專利貿易合同的條款問題及限制性規定等相關法律知識,提高國家及企業保護和防范意識。

圖1
2.2.4 提供知識產權相關的協調咨詢服務。應當針對企業對知識產權問題的需求建立相應的部門,使企業內部能夠對自有的知識產權進行及時有效的保護,并且合理預防其他企業的侵權行為的作用⑥;使企業外部能夠及時應對外來的侵權或控訴行為。有針對性地處理企業知識產權的有關事項,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協調服務體系。
政府可鼓勵建立專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公司,使知識產權保護人才更好更專業地為企業提供服務,為未建立知識產權保護部門的企業提供正確的引導服務。
2.3 微觀層面上企業策略
2.3.1 加大研發創新力度,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自主知識產權。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完善知識產權體系,最重要的是需要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形成企業專利保護網絡;在專利、技術上投入更多的研究,及時申請保護研發成功的技術;培養專業技術型人才,推進企業技術研發與產品創新。
應對TPP產權條款的限制,最根本的是要提高我國企業的創新能力,通過“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切實可靠地增強企業創新能力⑦,提高綜合國力,增強國際競爭力;AUGUS(2007)通過購買力平價對世界主要國家進行評估,預測我國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將在2030年達到18.4%超過美國的17.7%。
2.3.2 制定知識產權戰略,構筑國內外知識產權保護網。形成行業專利聯盟是我國正在推行的知識產權戰略。目前,國內很多企業已擁有較多專利,并加入了一些國外專利池,企業在使用外國技術時付費成本明顯降低。但同時,很大一部分企業喪失了與我國國內生產企業結盟共同應對外國專利聯盟和知識產權貿易壁壘的機會。
2.3.3 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新建或合作興辦海外R&D 機構。我國在研發支出方面的投資已經有了明顯提高。圖1是近10年來我國R&D經費投資情況,增長速度迅猛。企業只有具有過硬的技術,占有足夠多的國際市場,才能建立自有標準,才能達到控制競爭對手,實現技術創新的目的。
2.3.4 設置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機構,提高知識產權運營能力。對于有能力的企業,應當設置知識產權專項管理機構。建立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制定產業策略,監督并確保相關工作的落實。全面協調知識產權管理,突出重點,兼顧全面。企業與院校、科研所之間相互合作,一是避免重復研究,浪費精力、人力,二是可相互借鑒、學習溝通,利于技術結盟,達到技術創新的目的。
2.3.5 積極應對國際知識產權侵權訴訟,強化企業防御力。科學的應用知識產權防御戰略應對國際貿易中的侵權控訴。若本身不存在侵權,則及時利用法律手段,提供相關證據解除惡意控訴;若存在侵權,盡快找到科學的解決辦法,或與控告方協商獲取通行。小米公司的應對案例值得思考:小米手機在印度禁售,然而其機智地利用愛立信對高通的授權獲得交叉授權,解除部分禁售,并創造銷量破百萬業績。這一事例應引起其他國產手機以及整體涉及專利方面的行業對專利問題的重視以及科學應對。
2.3.6 加強企業內部人才的培養。培養專業技術型人才,提高企業技術研發與產品創新能力。可以借鑒日本的經驗,日本從國家到公司企業都非常重視對知識產權人才的教育和培養,正是因為對知識產權人才的大力培養,為日本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鑄造了堅實而穩定的內部環境。
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知識產權問題在當今對外貿易中的重要影響,今后我國一方面要加強自主研發,建立自己的知識產權體系,使知識產權制度不斷完善和產業日益強大,早日成為知識產權強國;另一方面要占據國際貿易的競爭優勢,以強大的經濟競爭力為后盾,發展為知識產權輸出國,收獲知識產權國際貿易帶來的豐厚利益。所以,從多層次,多角度出發,密切關注TPP中知識產權條款的發展趨勢和具體的規則變化,積極應對,多方協作,才能為我國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①劉昌黎.TPP的內容、特點與日本參加的難題[J].東北亞論壇,2011,03:12-19.
②蔡鵬鴻.TPP橫向議題與下一代貿易規則及其對中國的影響[J].世界經濟研究,2013,07:41-45+51+88.
③陳福利.知識產權國際強保護的最新發展——《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知識產權主要內容及幾點思考[J].知識產權,2011,06:71-78.
④Edwin Way.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A High Barrier Agreement?[J].China’s ForeignTrade,2012,04:76-77.
⑤楊勵,張鈺瑩.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的發展對中國的影響及其對策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5,02:125-129.
⑥吳澗生,曲鳳杰,關秀麗,張哲人,李大偉,杜瓊,季劍軍.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趨勢、影響及戰略對策[J].國際經濟評論,2014,01:65-76+5-6.
⑦Lucien O.Chauvin.Groups Troubled by IP Proposals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J].BNA’s Patent,Trademark &Copyright Journal,2011,82(TN.2037):886-886.
注:本文為武漢工程大學第七屆研究生教育創新基金重點項目“《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中知識產權條款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及應對策略研究”(項目編號CX2015100)的階段性成果。
《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中高標準、嚴要求的知識產權條款,將對我國未來的對外貿易產生重要影響。本文通過分析我國知識產權方面存在的問題,從宏觀、中觀、
微觀三個層面提出應對策略,對于我國降低TPP帶來的不利影響具有重要意義。《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 知識產權條款 問題 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