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大天鵝

丹頂鶴

反嘴鷸

濕地風光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山東省東營市東北部的黃河入海口處,北臨渤海,東靠萊州灣,與遼東半島隔海相望,是以保護黃河口新生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體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5.3萬hm2,其中核心區面積5.94萬hm2,緩沖區面積1.12萬hm2,實驗區面積8.24萬hm2。1990年東營市政府批準建立黃河三角洲市級自然保護區;1991年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并成立自然保護區管理處;1992年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年設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黃河三角洲濕地是我國暖溫帶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原生濕地生態系統。在這里你可以看到河海交匯的雄渾,可以看到長河日出的壯觀,更能看到由這片年輕濕地孕育出來的堿蓬、蘆葦、森林和由這一切所構成的魚的家鄉、鳥的樂園。一塊濕地讓古老而年輕的黃河三角洲平添了無限神韻,讓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黃河口有了更豐富的自然與人文的內涵。
黃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陸地面積增長最快的三角洲,具有完整的生態系統,豐富的生物物種、群落及優良的自然環境,黃河入海口按照自然演替規律進行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從而成為生態研究的良好基地。區內共有植物393種,其中野生種子植物277種。天然葦蕩2.6萬hm2,天然檉柳灌木林1.4萬hm2,實生柳林0.1萬hm2,植被覆蓋率55.1%,是中國沿海地區最大的海灘自然植被區。區內有各種野生動物1626種,其中海洋性水生動物418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6種;淡水魚類108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3種;鳥類368種,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有丹頂鶴、白頭鶴、白鶴、大鴇、東方白鸛、黑鸛、金雕、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等12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有灰鶴、大天鵝、鴛鴦等51種,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重要的中轉站、越冬地和繁殖地,每年在這里越冬、繁殖、棲息的鳥類達600余萬只。隨著保護區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鳥類由2000年的283種增加到目前的368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由9種增加到12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由41種增加到51種。珍稀瀕危鳥類保護成效顯著,自2005年至今,繁殖東方白鸛雛鳥741只,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東方白鸛由候鳥變為留鳥,受到了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國家林業局的高度關注。2010年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東營市“中國東方白鸛之鄉”的榮譽稱號;2015年有5 330多只黑嘴鷗種群營巢2 665個,繁殖雛鳥7462只,成為全球黑嘴鷗第二大繁殖地,2016年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東營市“中國黑嘴鷗之鄉”的榮譽稱號。
黃河三角洲是一塊極具保護價值的國際重要濕地。東北林業大學馬建章院士等專家評價“地理位置優越,生態類型獨特,是中國暖溫帶保存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重要的中轉站、越冬棲息地和繁殖地。”被譽為“年輕的濕地、珍禽的樂園”“鳥類的國際機場”;是研究河口新生濕地生態系統形成、演化、發展規律的重要基地,對維持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生態平衡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國乃至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濕地研究工作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黃河三角洲也是攝影愛好者的拍攝基地,6-8月,河海交匯,天然柳林、蘆葦蕩;10月,蘆花飛雪,紅毯迎賓,都是最佳的拍攝時間。
荷蘭、美國、蒙古、俄羅斯等20多個國家,6個國際組織先后派出近100名專家來這里考察。1994年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被國家列為濕地、水域生態系統16處具有國際意義的重要保護地點之一;1996年濕地國際亞太組織批準為“東亞——澳洲涉禽保護區網絡”;1997年批準加入“東北亞鶴類保護區網絡”;2006年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國家級示范自然保護區;2008年黃河口生態旅游區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11年國家林業局授予“保護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11年第二次榮膺“中國六大最美濕地”。2013年國家林業局、教育部、共青團中央授予“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稱號,同年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秘書處批準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成為山東省唯一的國際重要濕地。(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宣教處供稿)


濕地風光

疣鼻天鵝與野鴨

東方白鸛

濕地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