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21世紀,地溝油、毒奶粉、霧霾、水污染這些看得見的東西正蠶食我們的健康;還有一種東西,我們時常忽視它的存在,卻又每時每刻受它影響,它就是“負性情緒”。
通俗地講,它指的是一類讓人不開心甚至痛苦的情緒,比如憤怒、哀傷、害怕,比如敵對、警惕、緊張,比如嫉妒、內疚、糾結……
負性情緒就像雪球,它帶給我們不好的感覺,導致我們做出不理智的決定、于事無補的舉動,比如回避、否認、壓抑、拖延等,不但對解決問題沒幫助,反而制造更多問題,讓負性情緒更復雜、更強烈,讓“雪球”越滾越大。
我們的身體并非保存負性情緒的合適“容器”:“裝”得太多了,它會以各種身體上的不適“溢”出來,醫學上稱這個現象為“軀體化”;當情緒上的困擾得到解決,身體上的不適也會跟著消失。
還有一些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跟人的情緒狀態有關系,比如高血壓、哮喘、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許多人認為,心理是感覺,是“虛”的,身體是“物質”,是“實在”的;“虛”的東西,不會影響“實在”的東西。
實際上啊,心理與身體關系大著呢!它們之間的聯系,就在于身體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
長時間或者高強度的難過、焦急、暴怒等負性情緒,會對身體“自主神經系統”帶來影響,進而改變身體內分泌和免疫器官組織的功能,導致全身一系列不適。長期持續下去,甚至會導致疾病。
下面就來跟大家介紹一下“負性情緒”可能誘發的幾種疾病。
人抓狂的時候,會有一種血氣沖天的感覺:漲紅著臉、咬著牙、攥著拳頭、跺著腳。
這時的我們緊張、焦慮、暴怒,在這一系列負性情緒的爆發中,自主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神經”會興奮,于是大量去甲腎上腺素得到釋放。
這種物質會加快心率加收縮血管,讓血壓蹭蹭地往上竄。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被定義為“A型人格”的人,他們易怒、嚴格、進取心強,經常發火。曾有醫學研究表明,具有這種人格特質的人,似乎更容易患上高血壓病;而醫生總會叮囑高血壓病、冠心病患者要心平氣和,因為,怒發沖冠對他們而言可是“要命”的事。
胃腸道可謂“人類情緒的鏡子”,它的功能狀態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情緒的好壞。
每當我們悲傷、低落、憂愁、沮喪時,胃腸道功能就會發生明顯變化。
在情緒刺激下,身體內分泌系統發生紊亂,就會讓胃腸蠕動或快或慢慢、消化液分泌或增或減,導致消化能力大為下降,或者過分亢進。
于是,本該到腸道的食物,還停留在胃里面;本該消化差不多的時候,胃內食物的量似乎還是沒有變化,則會產生飽腹感、脹氣、惡心等癥狀;本來有食物刺激才會使勁分泌的胃酸太多,就會出現胃反酸。此外,還會出現大便變稀、大便次數變多、肚子時不時就痛、屁放個不停等癥狀。
醫學上管這樣功能改變、胃腸道實際上沒病變的問題叫做“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普通的止瀉、抗菌手段并不能起到效果,反倒是精神科針對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的治療,能有效緩解癥狀。
和高血壓、冠心病類似,胃潰瘍的發生似乎與情緒狀態有脫不開的關系。
得了消化性潰瘍,每天吃飯得細嚼慢咽,還得定時定量、少食多餐,還要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等。
雖然心情不好并不一定會得消化性潰瘍,然而在醫學上,有兩種著名的胃潰瘍——“庫辛潰瘍”和“柯林潰瘍”——的確與機體的“應激狀態”有密切關系:臨床上,這兩種消化性潰瘍分別會在遭到腦損傷和嚴重燒傷后發生。而在強烈的情緒刺激下,可能也會產生類似反應。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兒就“頭疼”,其實這么說,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頭痛是種常見癥狀,而緊張型頭痛是慢性頭痛中最常見的類型之一。
當我們壓力過大,或者非常生氣、緊張、抑郁焦慮時,頭頸部的血管和肌肉會收縮,很多人自述,這時候就好像被套上“緊箍咒”一樣,腦袋脹痛、麻木。
誘發支氣管哮喘發作的,除了過敏原或感染,還有心理因素。
當人處于緊張、憤怒的狀態下,支氣管平滑肌就會收縮,氣道阻力增加,導致胸悶、咳嗽和呼吸困難。
預防負性情緒帶來的“病由心生”,最好的方法當然是控制住負性情緒。
負性情緒也是情緒的一部分,我們不可能杜絕它、回避它,卻能提高自己的耐受能力、減弱它對我們的身心帶來的影響。
改變不良個性:易焦慮緊張、暴怒沖動、敏感多疑等不良性格,不但會引起精神疾病,而且也會增加軀體的患病風險。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規律,經常鍛煉,不吸煙少喝酒,睡眠充足。
盡量減少心理刺激:若工作和生活環境中出現明顯的應激性事件,如人際關系緊張、失業、失戀,則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或適應,以減少不必要的心理刺激。

學著管理壓力與情緒:學會放松技巧,對自己的狀態有所把握,試著利用一些有效的活動實現自我調節。
提高應對各種事件的能力:比如,可以培養些幽默感,學會自嘲,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尋求支持:對于心理或情緒上的困擾,不要羞于向周圍朋友或親屬尋求幫助,他們的傾聽、關心、理解、尊重,同樣也是預防病由心生的一劑良方。
預防和尋求解決:若存在相關精神心理疾病家族史或發現精神癥狀,則需要加強警惕;若無法通過自助的方式解決問題,請放下心理包袱,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幫助。
整理、來源:丁香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