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當今教育要求我們不僅要關心學生的認知發展,更要關注學生的生命質量,把學生視為鮮活的生命體,而非簡單的“認知體”。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要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因此,我們要以人為本,激活課堂,關注個性,凸顯主體,著眼發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全過程,獲得學習成功的愉悅。
一、自主感悟——塑造個性
楊再隋教授對讀中感悟曾做精辟闡述:“課文內容及其包含的思想是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即自己以心領悟,悟的過程就是通過閱讀和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體驗語言文字的感情。”每個學生都有豐富的心理世界,都有七彩的經驗世界。一個學生,一個讀者,一個獨特的個性和風格。因此,對于同一篇課文同一段文字,不同學生常常表現出不同的理解,即使同一學生閱讀同一內容,在不同情境中也會有不同的闡釋。發揮想象、感悟語言無可厚非是一種個性化語言感受。
批注閱讀無異于實現個性化閱讀的一種有效策略。教學中引導學生從作品中感受文字的內容。從層次、思想感情、表現手法、語言特點等方面出發,從各個角度自主感悟,做到有感而發、有疑而注、有得而寫。如《小小的書櫥》有這么一句話:“我沐浴在知識的海洋,時而沉思,時而幻想。”黃軍小朋友讀完這句話時,揮筆寫下:哦,原來他的讀書方法是這樣,我倒有點不一樣,我看完書后,喜歡在腦子里重“看”一遍,然后給它改編改編,而蔡琪小朋友則從文字入手,品味語言的生動性,他寫道:“沐浴”這個詞用得真好,我也覺得讀書如洗澡,看完書后像洗完澡一樣,特別舒服,這時甜蜜、滿足就會爬上我的臉頰。雖然這兒“沐浴”并不解釋為“洗澡”,但小朋友覺得受到了知識的潤澤,那是一種幸福、滿足,那是他真實的感受,我們不能扼殺。
二、朗讀表演——展示個性
個性化的感情朗讀、表演可呈現出學生對文本信息的理解感悟。真正意義上的朗讀、表演應該是情感體驗的表現、心靈碰撞的薄發;應是受到文章的感染,與課文情感產生共鳴后的自然流露,達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目的。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感情地朗讀、表演”是一種個性化行為。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理解感悟語言的能力、想象能力、朗讀水平等千差萬別,因此朗讀、表演的處理方式各有特色,有的孩子喜歡表演讀,有的喜歡分角色讀,有的則偏好配樂讀……不同年級的孩子朗讀、表演的傾向性也不同,低年級的孩子比較好動,注意力較不持久,朗讀技巧不是特別純熟,喜歡借助身體語言表達感情,因此相對來說較喜歡游戲性質的分角色讀、表演讀等形式。而讓他們表演,大部分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再現課文內容描寫的情節,進行再創造的分量會少些。高年級孩子已有了一定的理解感悟語言的能力,他們的朗讀等各方面水平都較低年級孩子高,因此較多采用配樂誦讀等形式。而表演,他們則更喜歡再創作,進行創造性表演。當然,不同類型文章采取的朗讀、表演形式會有所不同。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多創設舞臺,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展示。如教學《池塘邊的叫聲》時,我把朗讀、評價、表演的權利還給學生,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空間展示個性。
師:小魚們你們很開心,也懂禮貌。還有誰愿意再讀別的句子?
生朗讀:小魚連連擺置尾巴,說:“不行,離開水我會干死的。”
(生朗讀時表情、語氣自然、生動)
師:為什么要這樣讀?
生1:因為小魚想到外面去,可離開水它會干死的,小魚只能生活在水里,所以讀成很著急的語氣。
師:嗯,很有道理。
生2:我還知道那是為什么。因為小魚離開了水,它就見不到爸爸媽媽了,它不想死,它想叫青蛙給它講故事,所以小魚才會很著急。
師:說得多好!
生3:我覺得“不行”讀得快些,也可以看出小魚很著急。
生4:老師,我覺得“干死的”:讀得用力些,也可以看出青蛙的方法是不行的。
師:非常有自己的見解,真棒!哪位小朋友愿意再來讀讀。(指名讀)
生:齊讀。
師:我們這群小魚兒、小青蛙不僅評得好,讀得挺不錯,現在給小朋友一個機會,王老師讀旁白,想讀小魚兒的話可以,想讀青蛙的話也行。
(師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師:哇,我們這群小青蛙、小魚兒讀得都很好,如果我們把它表演出來肯定會更棒的,想不想試試?(想)現在小組里分角色表演,兩個小朋友當青蛙,兩個小朋友當小魚,兩個小朋友讀旁白,當導演。可以看書,也可以創作。
(生在小組內分角色表演)
師:今天這一組的小朋友表現得真不錯,每一次比賽都是第一名(YE),其他小組加油了。現在老師請一組小朋友來試試!真積極!
(第一組小朋友上臺表演)
生5:我來評價,他們的聲音有高有低,讀得就像真的小魚一樣,小青蛙如果再讀熟一點就更好了。
三、質疑爭辯——強化個性
認知規律告訴我們:任何自主性學習,在輸入信息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思維撞擊的火花,產生疑問。如細心的孩子學習課文時,發現教材中的一句話出現了錯誤:我們這里盛產水果、荔枝、菠蘿、香蕉……是水果之鄉。因此提出疑問,“我們這里盛產水果”后面怎么能用上頓號呢?不唯書,多好的批判精神。
又如《愛因斯坦與小姑娘》中,小姑娘的母親好奇地問:“愛因斯坦教授,我女兒跟您在一起時,你們都談些什么?”“她教我怎樣穿戴,怎樣放東西和布置房間。這些天,她還常給我小甜餅。我呢,簡直什么也幫不了她,只好幫她做數學題。”他們對書中提到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做法提出了質疑。他們覺得愛因斯坦幫小姑娘做數學題的做法是錯誤的,但不明白愛因斯坦是位偉大的科學家,怎么連這么簡單的道理也不懂。不唯上,多好的品質。
這些疑問的產生必是他們自身認真思考的結果,那是他們個性思維的體現。因此,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并尊重他們的每一次發現,捕捉他們的“奇思異想”,以此強化他們的個性,讓他們的潛能得到開發。當然,引導學生合理地質疑,教給質疑方法,通過查找資料、調查訪問、與同伴交流等方式對這些疑問進行解答等,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掌握,因為我們培養的并不是一群信口開河的“問題專家”。
辯論的意義在于營造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習活動具備應有的內涵和深度,與此同時強化學生的個性。此時,“一個聲音”將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各抒己見”,“標準答案”將失去它的魅力,取而代之的是“多元文化的價值”。如教學《小獅子愛爾莎》時,在學生充分閱讀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根據辯題(正方:讓愛爾莎回到大自然;反方:讓愛爾莎留下來),利用文章重點詞句作為論辯材料。學生在論辯過程中口頭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概括能力等多方面素質得到有效鍛煉。辯論時學生唇槍舌劍,互不相讓,教師要注意引導,不要造就“詭辯者”,讓學生在塑造、強化個性的同時學會寬容、欣賞。
四、交流評價——完善個性
學生閱讀中在整體把握作品意蘊中,難免出現局部的、片面的、甚至膚淺的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多層次地為他們拓展還未充分利用的信息源,給學生實現思維互補的平臺便是事半功倍的捷徑。教學中,我把存在于學生中的各種差異看做珍貴的教育資源,組織學生展開充分的對話和溝通,讓學生學會理解和表達自己的見解,學會聆聽,理解他人的想法,學會相互接納、贊賞、爭辯、分享和互助,以實現生生間的思維互補。教師在與學生交流、評價時要注意方法多樣性,多一些等待,多采用延遲性評價。如此在學生不經意中,在自然狀態中,通過思維互補撞擊,拓寬了視野,豐富了體驗,對課文的理解和把握由膚淺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使學生的個性在閱讀中實現自我超越”。現以《“計算機之父”童年的故事》為例談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實現思維互補。
師:對阿蘭小時候的行為,你們有什么看法?
生1:我覺得阿蘭不應該在學校窗臺上做實驗,這樣會影響到同學的,而且不安全。
生2:我倒認為阿蘭這樣做是爭分奪秒,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非常執著。
生3:我覺得阿蘭不是“怪”孩子,而是有他獨特的思維,經常做些與眾不同的事。就因為他有豐富的想象力,加上善于動手做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長大后才能成為“計算機之父”。
只要我們心中裝著學生,關注個性,著眼發展,為學生創造機會,相信語文課堂就會成為學生個性發展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