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麗娟
摘 要: 培養問題意識,創設疑難情境是英語課教學中教與學相得益彰、互相提高的重要方式。本文力求從疑難情境創設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學生從多方面理解英語教材中的表象言語,結合現實中的相關事例。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從而獲得知識并提升能力,沖破權威的約束,用批判的眼光審視書本和權威,達到發現問題的目的,進一步樹立正確的社會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關鍵詞: 發現問題 問題意識 疑難情境
英語課中探究學習是與接受學習相對立的一種學習方法,它是指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自身狀況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從而獲得知識并提升能力的一種積極的學習方式,是英語新課程倡導的三種學習方式中的核心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是轉變學生以往英語學習方式的一個至關重要的課題。因此,在英語課的教學中,要善于創設疑難情境,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一、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
解決問題的前提是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基于問題的教學,關鍵在于要設置有效的問題,這是課堂教學的焦點所在。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是一個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指出:“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要被點燃的火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發現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當學生具有一定的問題意識后,一旦教師創設疑難情境,他們就會發現一些問題,對于創造性較高的學生來說,一旦發現這些問題,他們就會產生解決問題的需要和內驅力,產生一種心理的不平衡,從而在強烈的創造動機的驅使下,激起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勵他們進行積極自主的思考和創造,直到解決問題,達到創造的目的。對此,教師要注意兩點:
1.根據學生的個性化,引導他們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要讓學生知道,有價值的問題應是獨特的、有個性的。問題既要“預設”,但更多的應該是“生成”。教師不能根據自己的思維設置問題,然后要求學生循著自己事先準備好的思路進行探究。如果這樣,就不是設置問題,而是設置陷阱;那也不是引導探究,而是“引人上當”。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個性提出問題,按照學生的思路引導探究。這對教師的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因為學生是未成年人,他們的心理特點與大人不同,所以看問題的眼光、看問題的角度和大人會有所不同。他們會發現什么問題、會提出什么問題,教師事先都心中無數,很難把握。
2.根據英語學科的特點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英語課是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英語行為與言論都具有地域性、時代性等特點,因此要理解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象”。力求“條條道路通羅馬”和“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英語服務,這是英語學科所達到的最終目的。教師要根據教材要求,力求找到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主線問題,設置出課堂問題的大致流程,并要引導學生及時從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把英語理論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逐步做到知行統一。唯此才能真正實現思想英語課的創新教育,做到教書育人,培養創新型人才。
二、培養問題意識,創設疑難情境
探究從問題開始,沒有問題也就沒有探究,“問題”往往被視為探究學習的核心。杜威認為:思維起于直接經驗到的疑難和問題。思維本身就“是探究、調查、熟思、探索和鉆探,以求發現新事物或對已知事物有新的理解。總之,思維就是疑問”。
但是,由于受英語主流的影響,學生對書本過于頂禮膜拜,對教師敬而遠之,這種觀念和心態促使他們不敢懷疑,也不會懷疑,因而也就沒有問題;同時,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只會被動地接受知識,普遍缺乏問題意識。既然如此,學生也就無法開展探究學習。斯騰伯格曾指出,學生不能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經常是因為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對此,教師要從兩個方面加以引導:
1.培養問題意識。“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問題意識的形成和培養。問題意識是指問題成為學生敢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里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問題意識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問題意識還可以激發學生勇于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就不可能激發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更不可能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總之,問題意識是學生進行學習特別是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的重要心理因素”。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培養學生的懷疑意識和批判精神,讓學生明白“盡信書,不如無書”和“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的道理,從而沖破權威的約束,用批判的眼光審視書本和權威,達到發現問題的目的。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采用新角度、新方法,提出一些新看法,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應該怎樣去懷疑,怎樣去發現問題,從而形成問題意識。
2.創設疑難情境。問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存在的,也在一定的情境中凸顯出來,離開一定的情境,問題就存在不了,也就無法突現出來。布魯納認為:“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以問題為思維中心,造成強烈的問題意識,實現學生自覺地有意識地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促進思維能力的擴展。”威特海默在《創造性思維》中指出,問題的細節應該放在整個情境中,和整個情境的結構相聯系起來加以考慮。建構主義教學觀特別強調在真實而富有意義的情境中進行學習與教學。“教學應該通過設計一項重大任務或問題以支撐學習者積極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習者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設計真實、復雜、具有挑戰性的開放的學習環境與問題情境,誘發、驅動并支撐學習者的探索,思考與問題解決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