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媛
一、問題研究背景
初中化學認為:只要有水、氣體或沉淀產生,復分解反應就能發生;高一《離子反應》主張:必須有難溶、易揮發、弱電解質生成,或者生成物能脫離反應體系,復分解反應就能發生;在高二選修四中又提出了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對于沉淀為什么存在溶解平衡?什么是沉淀轉化?沉淀怎樣移動?如果沒有直觀性實驗現象就無法讓人信服。
二、直觀性實驗研究過程與結果
1.教材《選修四》P64頁【實驗3—4】。
5.結論。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這兩個相反的過程,結合查閱對Ksp并計算出上表中數據,可以比較出難溶物在水溶液中溶解情況,以及Ag在不同陰離子溶液中溶解濃度,利用溶度積規則探究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判斷沉淀的產生、溶解情況及沉淀溶解平衡移動方向。還可以控制離子濃度的大小,可以使反應向需要的方向轉化。
三、直觀性實驗研究的體會
1.本實驗中難溶物在水中溶解的各組分濃度很?。?00克水低于0.001克),按常量分析法無法完成實驗,而中學實驗室又缺少化學光譜、色譜等先進檢測技術方法。所以本實驗方法將痕量變化以宏觀的顏色直觀性展現,證明了難溶物在水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這還是中學化學實驗手段的一種補充。
3.實驗感悟:當我們需要深入了解事物變化的原因時,常常要擺脫習慣的定勢思維模式,變換觀察問題的角度認識和思考;我們學習化學不僅要關注發生變化的事物本身,還要關注影響事物變化的環境。
注釋:
①“痕量”是指欲測組分的量很低,一般是在微克量級,甚至更低。一是樣品中欲測組分的濃度不低,但樣品量很少;二是樣品量雖很大,但樣品中欲測組分的濃度很低。
指導老師:徐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