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蘭蘭
觀察是獲得幼兒游戲中各種信息的主要途徑,教師在游戲中觀察能力涉及三方面:判斷幼兒活動行為、恰當的記錄方式、有效的觀察策略等。通過觀察,真正了解幼兒自身特點,了解每個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根據幼兒行為、心理實施指導,教師及時給予啟發性建議,同時為他們提供適宜的材料,滿足他們的興趣和需要,促進幼兒在游戲中全面發展。觀察是教育質量的保證,是推進幼兒發展的根本,是了解孩子、跟進孩子的有力根據,讓孩子在老師的觀察陪伴過程中獲得安全感與歸屬感。一線教師應該如何去做呢?現總結歸納分為觀察“跟進”三部曲:看見孩子、看懂孩子、支持孩子。
一、看見孩子——全面客觀地觀察,還原幼兒游戲現場,提供分析
教師要善于觀察,從觀察中發現兒童的興趣點和能力,而不是一味地發現問題,我們要學習做一個忠實的記錄者和積極的贊美者。教師要關注幼兒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師生互動。做到會看、會記、會聽、會說,從“知”到“行”,站準點、巡有徑,聚焦對象、有目的,面向全體、兼顧個體差異。記錄過程中一定不能自己猜測,亂下結論,下結論之前試著和自己溝通交流一下,因為孩子的想法往往是你想不到也猜測不了的。教師記錄方式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或者方便進行。為了幫助全面細致地觀察孩子,準確分析孩子的發展狀況,記錄主要有對幼兒行為的描述記錄,俗稱白描記錄法和相機方式記錄。
二、看懂孩子——深入細致地觀察,解讀幼兒的內向體驗,推動游戲發展
“六個支架”中第一個支架提出通過發現兒童、認識兒童,形成正確的兒童觀。游戲是一項參與性和自主性很強的活動,這種參與性和自主性是一種心理體驗,僅靠表面觀察有時很難判斷,表現為活動是出于游戲者的內在動機,既不受外在要求控制,又不受外部獎賞誘導。下面通過案例說說自己是如何通過觀察游戲行為,解讀孩子內心體驗,從而引發孩子討論及把握好介入時機,幫助孩子歸納提升經驗及推進游戲進展的。
案例(一):開生日派對
通過觀察——了解孩子游戲行為背后的真正含義——有效指導推進游戲進展。
戶外游戲時,地面上亂糟糟的,全是樹葉和枝條。一個孩子說:“這是生日蛋糕,今天我過生日,你們都得送禮物給我。”于是小朋友開始送禮物,一會兒工夫,地上就堆了一大堆“禮物”,老師走過來問:“你們在干什么?”一個小朋友答:“我在開生日派對,這些都是我的生日禮物。”他們邊玩邊帶上花環,同時不忘給老師帶一個花環。從這個游戲中可以看出這是孩子自由創新出的游戲,充分體現了自主性和創造性,孩子們的興趣點是極高的。材料的選取是最為普通的園內落葉、花朵和一些柳條,就是這些信手拈來的材料在孩子眼里成了蛋糕、成了禮物。我很想知道孩子們會如何處理這樣的情況,于是著重觀察了這個游戲,發現孩子利用落葉和花朵進行簡單擺放之后就有了蛋糕,就有了生日派對。我知道他們內心是想玩這個游戲的,為了延續孩子的興趣,吃完飯后,自由活動中,我與他們進行了“關于生日”的探討。他們提出了很多問題“孩子是從哪兒來的”,“每個人的生日都是不同的”,孩子們提出的問題,我覺得十分有價值,對游戲情節的發展及生活經驗的運用相當有利。于是讓孩子們一起想想這些問題,大家你一言我一句,知道了孩子是媽媽從肚子里生出來的;尋找出班上相同生日的孩子。通過這樣自由的、比較深入的對游戲內涵的提煉和提升,滿足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推動游戲情節發展。有時可以結合幼兒在游戲中意猶未盡的興趣點適當利用一些自由活動時間讓孩子繼續玩玩,這樣不僅能適時解讀孩子的內心體驗,滿足孩子們游戲的需要,還能激發孩子積極快樂的情感體驗,而且對游戲情節推動和生活經驗積累和運用都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案例(二):小交警
通過觀察——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引發集體討論,歸納提升經驗。
在公共汽車的游戲中,軒軒做了一名公交司機。游戲中發現他走出公交車,下來東張西望。當時我猜測他“是不是不想玩公交司機游戲了,想換一個其他游戲”?“是不是下班回家了”?還是其他什么原因?我走過去詢問:“小司機,你怎么下車?”軒軒說:“不是的,我開的是公交車,這會兒堵車下來看看前面阿有交警。”我一聽眼睛一亮,孩子很好地將生活經驗遷移到游戲中,這個點是可以拓展的內容。于是講評中,請這個孩子先介紹一下自己的游戲過程,拓展一下其他孩子的思路,同時讓孩子探討交警的職責、紅綠燈代表的含義,以及常見的一些交通標記等,為之后交警的指示引導奠定知識經驗基礎,在互動式分享中拉近與真實生活的距離。孩子們經驗的遷移與分享,促進了幼兒游戲的發展,豐富了游戲情節。
把《指南》作為觀察、了解幼兒的框架,在全面了解基礎上有目的地觀察,在游戲中及時讀懂孩子的內心體驗,可以給予孩子充足的活動時間和機會,讓孩子在游戲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根據生活經驗總結、提升問題,幫助幼兒遷移和積累經驗,鼓勵孩子在游戲中運用,從而推動游戲發展,讓孩子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支持孩子——對不同年齡特征的觀察,了解幼兒對材料的不同需求,促進游戲本質發展
虞永平曾說:“使材料成全兒童的夢想!”的確,操作材料和幼兒發展之間存在一種雙向關系。材料的種類特點刺激著幼兒的行為方式,而幼兒會根據自己的需要決定對材料的操作方式。與生活緊緊關聯的事,才是兒童最希望、最喜歡、最能勝任的事;富有兒童生活趣味的材料,才能喚起兒童曾經的生活體驗,并激起兒童的學習熱情和愿望。在小班美工區看到一份“我上幼兒園”的區域材料,讓喜歡的動物上不同動物幼兒園。對小班幼兒來說是切身體會,這份材料的制作主題貼近幼兒生活,使孩子們的創意活動極富激情,制作過程個性迥異,凸顯每個孩子的獨特構思。再如中班的“配早餐”,孩子在找找配配的過程中感受健康的生活理念,整個材料設計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還有大班的“泥土里的秘密”,教室外、草叢里,孩子們用鏟子、放大鏡、小桶尋找著,不時發出興奮的叫聲:“我找到了蚯蚓啦”,從孩子們欣喜的神情中,不難看出幼兒是如何沉浸在與材料互動過程之中的,他們快樂地與朋友分享著自己的發現。不僅讓孩子們真切體驗到放大鏡的強大功能,更把教育視線拓展到真實生活之中,幼兒需要這樣與自然、與昆蟲親密接觸的深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