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雁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中醫辨證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臨床分析
朱雪雁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目的研究中醫辨證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選擇2014年4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就醫的心腦血管疾病病患84例,所有病患均在入院時行病情確診,滿足心腦血管疾病患病標準,并且按照隨機數表,均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組病患均包含42例,并且所有病患均進行常規西醫治療,而基于以上基礎,觀察組則結合中醫辨證治療,統計各組的組間數據差異性,并且進行對比,從而治療臨床治療效果。結果根據對比結果顯示,在總體治療效果對比方面,觀察組42例病患中,顯著療效14例,有療效24例,無效果或病情惡化4例,總體治療有療效率為90.48%;而對照組42例病患中,顯著療效7例,有療效18例,無效果或病情惡化4例,總體治療有療效率為59.52%,以上所有組間數據對比具有顯著差異性,滿足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相對傳統西醫治療方法,運用西醫結合中醫進行治療能夠有效改善心腦血管疾病病患的治療情況,具有臨床推廣意義。
中醫辨證治療;心腦血管疾病;臨床分析
作為目前社會比較多見的一類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的危害性極大,而且發病原因也比較復雜,可以包容諸多內因和外因,與人們的日常飲食習慣息息相關。而且高發人群多為老年人,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身體健康,而且具有高發病、高死亡以及高致殘的特征,所以需要探尋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進行針對治療。而就此,本次研究將針對擇2014年4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就醫的心腦血管疾病病患84例展開積極的治療,具體資料如下所示:
1.1臨床資料
擇于2014年4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就醫的心腦血管疾病病患84例,所有病患均在入院時行病情確診,滿足心腦血管疾病患病標準,并且按照隨機數表,均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其中觀察組病患42例,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齡范圍為38-72歲,平均年齡(54.4±8.3)歲,患病周期為1~9年,平均周期為(3.4±1.2)歲;對照組病患42例,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齡范圍為25-80歲,平均年齡(56.9±7.8)歲,患病周期為3~12年,平均周期為(3.5±1.1)歲.根據以上基礎資料對比可知,兩組病患無論在年齡、患病周期等一般資料方面均無明顯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1]。
1.2治療方法
所有病人均給予一般西藥口服治療,如非洛地平緩釋片,每日劑量為5-10ml;而給予以上情況觀察組則結合中醫辨證進行治療,即分析病患的病癥特點,分類給藥。如:冠心病:選擇建白、川芍、丹參、黃蔑等配比,以水煎服;心力衰竭:選擇川芍、獲菩、黃精、車前子、丹參、紅花及黃蔑等配比,以水煎服;高血壓:擇取鉤藤、白芍、葛根、白羨黎、益母草及丹參等配比,以水煎服。服用劑量均為每日一次,根據病人并且進行調整藥量、成分及頻率[2]。
1.3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運用SPSS 13.0數據包開展數據分析,計量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并通過t檢測;通過χ2檢驗,若P值低于0.05,代表具有統計學意義[4]。
根據對比結果顯示,在總體治療效果對比方面,觀察組42例病患中,顯著療效14例,有療效24例,無效果或病情惡化4例,總體治療有療效率為90.48%;而對照組42例病患中,顯著療效7例,有療效18例,無效果或病情惡化4例,總體治療有療效率為59.52%,以上所有組間數據對比具有顯著差異性,滿足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一所示。

表一觀察組、對照組總體治療有療效率對比
心腦血管疾病是多發于中老年的一類疾病,而且具有發病率高,影響力大,而且治療難度大,無法進行完全根治,則需要選擇科學的方法進行治療。而傳統治療主要以西醫治療為主,雖然能夠短期起效迅速,但是就長遠而言則無法達到持續起效的目標,所以需要結合中醫進行聯合治療。而在本次研究中,在總體治療有療效率對比方面,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觀察組總體治療有療效率為90.48%;而采用單一西醫治療的對照組總體治療有療效率為62.16%,以上組間數據差異明顯[5]。由此可見,西醫治療結合中醫辨證治療能夠有效提升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效果,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1]趙彩霞.心腦血管疾病中醫辨證治療效果探討[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01(01):357-359.
[2]丁明.心腦血管病對高血壓病中醫辨證分型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4,09(09):194-195.
[3]郭帥帥.中醫辨證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臨床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09(09):100-101.
[4]賀東輝.中醫辨證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5,04(04):190-191.
[5]李進營,黃啟輝.清熱解毒法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2(01):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