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報道
足球進校園,圓夢綠茵場
本刊報道

近年來,隨著“校園足球”活動的蓬勃開展,江蘇常州市鐘樓區圍繞校園足球活動倡導的“陽光體育,快樂足球”核心思想開展工作,夯實區域足球人口基礎,積極努力地為學生營造一種陽光健康的體育意識與運動氛圍,全方位在各校開展了“足球回歸教育、回歸校園、回歸課堂”的特色項目設計。由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逐漸形成區域、學校自身的特色。
從區域設計到學校設計,從教研組設計到教師設計,鐘樓區憑借政策、機制、學校需求與教師特長,對區域體育課程進行了整體規劃,從課程設計、師資培養、文化普及、隊伍組建、訓練落實、后勤保障等方面進行具體落實。以區白云小學課程目標、內容建設為例。
白云小學創建于1991年,在二十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逐步確立了“全面發展,體藝見長”的辦學目標。基于學校的辦學目標,2009年確定了“足球、籃球和紙藝”的體藝“2+1”項目,在體藝“2+1”項目推進的過程中,形成了一些足球項目基礎:出臺了足球技能標準、足球活動納入大課間、編寫了校本教材(老版本)、成立了校級女子足球隊等。
目前在已有的足球校本教材的基礎上重新編訂了新的校本教材,新版的足球教材更具趣味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分低年段、中年段和高年段三個水平年段,每個年級16課時,每個年段32課時。每個年段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編寫原則。
低年段的教學內容以足球游戲為主,突出趣味性,基本特點是:培養低年級學生對校園足球運動的興趣,熟悉球性。
中年段的教學內容以足球個人技術為主,突出技能型,基本特點是:自覺參與校園足球活動。熟悉控運球基本技術,學習與掌握:運、傳、接、射、搶和頭頂球技術。

高年段以技戰術配合為主,突出競技性,基本特點是:提高足球射門的能力,發展學生奔跑、跳躍、靈敏、反應、協調等身體素質,掌握校園足球比賽基本技能。

學校從低、中、高三個年段重新制定了小學校園足球水平評價方案。評價經歷了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最初是簡要地對學生的運球、傳接球、射門進行大致的羅列要求,現在在專業足球老師的指導下,制定了水平一(低年段)、水平二(中年段)、水平三(高年段)足球評價方案,每個年段采用不同的技術指標設置由易到難、螺旋上升的“五星”等級評價,我們將足球運動的基本體能與足球技巧緊密結合,形成了更為科學的評價標準。在水平評價表里,各個年段男女生的技術指標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不斷提升。

除了在課堂上的技能學習空間,白云小學還著力打造了足球進校園的文化空間。學校設計了足球文化墻、圍墻柵欄足球背景圖、休息板凳等一系列的宣傳足球創意設計。由學生投票評選出了白云小學足球隊隊徽,隊徽中有“白云”兩字的拼音,以藍天白云為主色,青色為輔。隊徽的含義是:白云的足球健兒在在綠茵場上縱橫馳騁,享受著足球的快樂。在學生中開展了“我愛足球”、“我的足球夢想”的足球剪紙文化創意活動,進一步了培養學生對足球的愛好、興趣,形成我校學生對足球的良好氛圍。
足球運動之魅力自然是在綠茵場,但從教育的視角來看,其魅力還在于“球星文化”。再比如常州實小教育集團利用小學生的“偶像情結”,學校在室內體育課上進行足球文化的普及工作,開展“足球明星我知道”的小知識競賽,了解中國“足協杯”、“足球世界杯”、“歐冠杯”等背景文化,也利用班隊課時間、大課間時間開展“足球進校園”意義的宣講、欣賞精彩賽事、制作“足球小報”等活動。
在以各自學校特色為基準的構建足球課程目標內容后,區各校又各自在尋找豐富的實踐形式來保證目標內容的達成,通過長短課、大小課、專業課、普及課、室內課、室外課等不同的途徑來促成足球技能與文化的生長。以常州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為例。
該校的校園足球活動的開展以“快樂足球”為主題,以各班普及為重點,以校足球隊為突破,實施有層次的校園足球活動。包括兩個維度:
其一,普及層面。每班每周一節40分鐘的足球體育課,保證在足球的基本內容在國定課程的實施下有力達成。每班每周2 次60分鐘的足球大課間活動,在全校層面進行基本能力的練習和足球興趣的傳遞。有每周一次45分鐘足球社團活動,保證一些有興趣的學生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
其二,提高層面。足球運動普及的基礎上,成立各級梯隊。雖然這所學校起步較晚,但老師、學生、家長積極性很高。在廣泛動員的基礎上,報名人數爆棚,在層層選拔的基礎上,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及家長強烈要求參加訓練,以致于教練員都不忍心篩掉。學生及家長的這股熱情讓學校為之感動。最后學校按梯隊進行了分層,盡量滿足了學生參與足球運動訓練的熱情。目前,該校的甲、乙、丙三隊齊頭并進,開展訓練。其中各年齡段的年級足球梯隊,在課外活動課上進行基本練習;校足隊每周保證四次訓練,每次保證2小時,暑假周一到周五每天訓練2小時。
同時以賽促練,各級比賽也成為鐘樓區各足球試點校的常態。班內比賽:利用足球課和足球課外活動,開展以足球游戲、足球趣味賽、足球對抗賽為主的班內比賽。年級聯賽:以班為單位,每學期組織4次,每月都有一至二場的班級聯賽,形成 “班級聯賽”常態機制。校級比賽:每學期均組織開展年齡段對抗賽、男女足對抗賽。在這種常態機制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市、區各級各類比賽,和校際的交流賽,按照校園足球基礎學生—校園足球骨干學生—校園足球精英學生的路徑螺旋上升開展校園足球活動。

此舉旨在逐步達到教育部體衛藝司王登峰司長認為的校園足球開展的“四個方面”:第一是普及足球;第二是開展教學活動;第三是組織訓練與競賽,要組織校內課余的訓練,可以組織班級、年級和學校比賽,甚至可以把課堂學的核心技術編排成大課間操,讓孩子們練,鼓勵大家廣泛參與,形成以學校為單位的四級聯賽體制;第四是在四級聯賽基礎上把有潛力的學生選出來按照區域來組隊,集中參加夏令營和冬令營。

為了確保足球進校園的專業與科學性,鐘樓區域連同市校足辦為有需求的學校引進了專職教練,同時又配置足球專業基礎的學校體育教師擔任兼職教練,不失時機外派培訓,提高訓練的專業水平。對于這些教師的辛苦付出,學校在場地區域、經費、裝備、評優等方面予以政策傾斜,以提高體育教師與教練員的積極性。
同時,區內加大培訓力度,開展體育教師專業化培訓,做好定量學習記錄、細化評價機制,并計入年度績效評估考核;鼓勵教練員、體育教師多參加有關的各類學習班和培訓班。督促建立由體育教師、教練員組成的項目中心組,制定保障制度,開展相關業務學習及活動。并且與常州奧體場館有限公司聯系,聘請了校外足球專業人員,邀請足球專業人員共同參與到足球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中,培訓指導我區的足球教師。
其中在師資解決方案上尤為突出的是今年剛進入國家試點校的鐘樓區譚市小學。該校在考慮到專業足球教練匱乏的實際情況下,學校提出,將體育教師聯合校外專業的足球教練嘗試了1+n的教學模式,即1名足球教練配合1名體育教師進行分段式教學,足球教練不變,體育教師可能會有變化,比如足球教練在課的前半部分重點教學足球項目的技術,體育教師在課的中間部分結合足球的技術進行戰術的教學,課的最后由教練和教師聯合組織學生進行教學比賽或者對抗賽。

常州鐘樓區為老城區,大多數學校面積較小,在學校場地較緊張的情況下,該區域拓展區域內、各校周邊的資源,都會為學校牽線搭橋。其中城西足球公園位于鐘樓區內,是一所以“足球運動”為主題的公園,占地約8400平方米,有4面5人制足球場,1面3人制足球場和1面籃球場,涵蓋了賽事籌辦、專業培訓、足球俱樂部和公益類健身場所等功能,是常州市的體育示范點、足球文化陣地和青少年足球培訓基地,場地硬件設施一流。因此鐘樓區為實小教育集團聯系奧體活動中心天然草坪的運動場資源、相鄰的勤業中學的足球場資源;為位于城區西側的譚市小學和城西足球公園建立了長期的深度合作伙伴關系,確保了學校足球運動隊的訓練場地條件能夠長期處于優質狀態,強強合作,確保了學生運動水平的提高。
除了區域的獎勵制度之外,學校的政策保障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項目的順利開展與否。常州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設立了校園足球專項經費,滿足開展足球活動的經費開支,積極落實教師額外訓練待遇,能夠在一些評比中優先考慮體育教師,配齊配全了足球訓練裝備器材(足球比賽服、訓練服、分組背心,足球、標志盤、繩梯等)等。這樣的學校政策保障使得擔任足球訓練的老師也非常刻苦、積極。他們加強理論學習,明確開展校園足球的重要性,積極制定具體工作計劃及設計長遠規劃,他們定期參加各級各類足球培訓,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他們強化自身足球技戰術水平,能夠給學生做標準、到位的足球技術動作示范,他們定期開展足球公開課教學,與其他老師交流學習,提升足球教學能力,也積極和學生家長溝通交流,爭取家長的支持與幫助。同時讓家長足球愛好者自愿加盟協助管理。應該說學校從行政到老師都在最大程度確保足球課程落實的有效、安全。

上述已經說過,鐘樓區學校多為一些為老城區的學校,占地面積小,體育場館設施無法達標,在這樣的客觀條件下,區域把思路拓展到整個鐘樓區內的適宜資源,舉全區之力,整合區內體育設施,為鐘樓區的孩子創造一片圓夢的綠茵場。除了與城西足球公園合作場地之外,同樣位于鐘樓區區域內的常州奧體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功不可沒。由常州市體育局下屬單位常州體育產業集團傾力打造,常州市體育產業集團從奧體事業整體發展的全局出發,充分利用閑置校園資產,把這里改造成以足籃球為主,兼顧多種體育項目的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中心擁有16片室外燈光籃球場,1片11人制標準足球場,1片7人制足球場,3片籠式足球場,健身房1個,拆裝式泳池2個,室內綜合館1個。在各方努力下,這里成為了“江蘇省青少年足球校外活動中心”、“鐘樓區青少年活動基地”、“常州市青少年陽光體育夏令營主營地”。中心的教練團隊主要來自于常州市運動學校、退役運動員以及體育院校,同時作為動吧足球江南基地,聘請擁有歐洲Pro級教練資質的教練團隊,一起建立標準化足球教案和培訓體系。

鐘樓區與中心合作開展足籃球教體的深度融合,主要為以下合作模式:
1.建立普及培訓體系。提供校內校外兩種模式的專業培訓指導。以校本課程、足籃球社團課、校隊訓練等培訓形式,普及足籃球運動,培養青少年運動興趣。目前已在鐘樓區的六個小學設立了教學點,有集訓需求的學校,中心安排校車將學生接至中心開展足、籃球培訓,目前受培學生1000多人。
2.建設足、籃球骨干團隊。通過合作共建,組建學校、年級、班級“三級”球隊,為區隊輸送人才;對全區體育老師開展足、籃球教學專業培訓,形成一支業務精、能力強的足、籃球教師隊伍;合作共建一批足球、籃球特色學校,足籃球專業后備人才儲備規模和質量得到有效提升,全區中小學足籃球運動水平居全市前列。
3.后期鐘樓區還將與中心合作,在各學校搭建青少年科學運動健康管理平臺。以體育O2O服務為載體,開展體質測評、運動過程管理、運動損傷干預與康復治療等服務,實現“教育主管部門—學校—老師—家庭”的青少年健康全過程管理。
鐘樓區在教師培訓和交流展示方面努力尋求合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有益的探索。采取讓專業場館以及專業人士俯下身子走進中小學,與師生共話足球樂趣,讓常州奧體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能夠與我們學校形成共同的足球育人通道,用最易于讓青少年接受的方式和方法建立校園足球新秩序,讓親近足球、接受足球、快樂足球成為了鐘樓區校園教育改革的風景線。
鐘樓區的“快樂足球”項目建設未必躋身優秀行列,但該區明晰了前行的方向,能扎實有序的推進,我們校園足球將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主動成長!
幾位鐘樓區足球試點校的校長說得好—足球進校園,圓夢綠茵場!希望足球運動不只帶給孩子們強身健體、團隊合作、吃苦耐勞、不怕挫折的益處,還能為實現“中國夢、強國夢”打下堅實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