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志紅 曲曉霞
理財,不管對個人還是家庭而言都很重要,會不會理財,直接關系到個人或家庭的生活質量。
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根據自身或家庭狀況,理財規劃應該不同。比如學生時代,不具備獨立固定的經濟收入,資金來源一般是父母,那么這個階段就是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培養理財的意識與能力,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而在未婚段(工作后到結婚前)、結婚段(結婚后到子女畢業前)、退休段這三個階段,理財方式應該有所側重,以便讓自己或家庭的生活更加如意。下面就來看看理財師根據生活中具體案例,對這三個階段提出的理財建議。
未婚段:儲蓄當先,理性消費
案例:馬嫻大學畢業后進入一家企業工作,月工資近4000元。按說以她所在的三線城市的消費水平,薪酬基本也夠花了。可每到月底她都捉襟見肘,成了典型了“月光族”。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沒有規劃,盲目消費。買買買、吃吃吃,聚會很多,旅游不少。工作一年多,沒有一點積蓄,還找家里伸過手。
理財師建議:對于像馬嫻這種處于未婚段的年輕人,一方面是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合理規劃,控制消費。因為雖然單身負擔輕,但花錢不節制,就容易成為“月光族”。有道是“花錢如流水,賺錢如抽絲”,一旦養成胡亂花錢的陋習,很容易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更不利于積聚理財資本。另一方面要學著理財,開始存錢。現在負擔輕,但往后要用錢的地方不少,比如繼續學習充電,買房啊裝修啊結婚啊等等。怎么存錢呢?現在年輕人逐步學習如何理財,會購買一些互聯網金融產品。其實這個階段規避風險是第一位的,可以從最基本的儲蓄入手,讓“小積累”變成“大財富”。每月發工資時銀行自動轉存,建議自控能力差的人采用“強制儲蓄”的形式。當然,也可以購買一些風險低的理財產品如電子儲蓄、憑證式國債、貨幣基金、保本保息理財型保險等。這個階段有一點一定要注意:盡量不要辦理信用卡來借錢花!若不能自控,極易成為“卡奴”。
結婚段:組合投資,合理配置
案例:陳雷終于結束了自己6年的馬拉松戀情,和女友修成正果,走進了婚姻殿堂。成家后,小兩口都覺得生活質量不如結婚前了,婚前那種浪漫越來越少了,因為一方面要付房貸,考慮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要為生育孩子做準備。按說現在是兩個人一起養家,為什么似乎比單身時代過得還差呢?
理財師建議:過日子,家庭理財很關鍵。婚后,不再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了,從一人生活到兩人世界,再到一孩、二孩出生后的三、四人,用錢的地方會更多;并且父母慢慢變老,還會面臨著“上有老下有小”的境況。怎么理財呢?這個階段,應該根據家庭財務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合理配置資產,組合投資很重要。
比如將家庭資金按一定比例分配,一部分投資到保本類或穩健型理財產品,一部分投資到收益更高的產品,同時適當搭配一些保障性保險作為生活“保障器”。此外,孩子出生后,則應考慮增加孩子教育基金的投入;家里老人歲數不斷增大,也應考慮為老人購買養老型保險。
當然,具體按什么比例、投資什么產品,最好能咨詢專業機構。理財師認為,購買產品前,了解自己,了解產品,了解匹配度很關鍵,理財產品沒有所謂最好,只有最適合。
退休段:安全第一,穩健為主
案例:張先生今年退休,老伴已在去年上半年退休。老兩口每月退休金加起來有6000多元,這對他們來講,過好日子是綽綽有余了。但兩人畢竟年歲大了,雖然身體都還硬朗,但也保不齊會出現狀況或遇到一些特殊“意外”。而他們家的積蓄不是很多,很大一部分都花在兒女身上了。老兩口不想給孩子們增加負擔,怎樣打理那些積蓄和每月退休金,讓晚年生活更有保障,快樂而有品質呢?
理財師建議:對于退休段,投資理財應特別強調安全,力爭抗通脹,穩健與收益并重。應以購買穩健型產品為主,如儲蓄、國債、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等;高風險的產品即使收益再高也不要參與,自己完全陌生的領域要謹慎介入。同時,還應考慮購買商業養老保險及針對老年人的意外險、醫療險。時下,一定要注意防范針對老年人的各種理財騙局,避免掉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