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國
高職黨員學生后續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李建國
高職學生黨員后續教育工作中存在著十分突出的問題,造成這-問題原因有諸多。解決的對策可以通過制度建設,觀念轉變隊伍建設,借助互聯網等途徑給予改善。
隨著高職教育的發展,高職學生已經成為大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群體中,黨員人數也越來越多。高職學生黨員發展呈現良好態勢,但同時在高職學生黨建也有些不足。目前,在高職黨員學生中中普遍存在著入黨后輕松繼續教育的傾向。入黨后的繼續教育,是黨員提高思想覺悟必由之路。我們要清醒的認識這一問題,并加以改進。
基層黨務工作隊伍力量的薄弱。隨著學生入黨人數的增加,黨建工作量也相應的增加,而從事基層黨務工作的教育管理人員卻嚴重不足,沒有得到相應的增加。高職院校黨建干部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無論是黨齡還是從事黨務工作經驗都不足,學生支部中有也有一些教師黨員,但是大部分任課教師與學生接觸的時間也只局限在上課時間對學生并不太了解;學生黨支部書記其中不少還是行政負責人,日常工作忙,對黨支部工作投入的精力相應減少。這些都直接影響了黨員教育工作的質量。
黨員教育管理制度不到位。在一些高職院校,黨員的繼續教育制度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教育工作走形式,只追求表面上的熱熱鬧鬧,實際上沒有效果或少有效果;有些黨組織對學生黨員的繼續教育沒有明確的時間規定,對學生黨員只是滿足于一般性的號召,平時很少組織黨員開會、學習和上黨課;黨員的繼續教育工作基本上處于自發狀態。
一部分黨員學生對繼續教育不夠重視。多數高職學生在申請入黨入黨動機端正,但是入黨動機中摻雜有明顯的個人功利色彩的也不在少數。尤其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通過入黨增加就業砝碼成為一些人入黨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有部分學生更是將入黨做為表面的榮耀。這些人對黨缺乏的真正認識和堅定信念,甚至對黨的基本知識都知之甚少。
高職學校自己的辦學特點,決定了黨員學生繼續教育存在不足。現階段,高職院校學生最后一年將進入頂崗實習期,由于頂崗實習期學生黨員到各個地方,,學生黨員很難集中,黨員教育活動難以開展,對黨員學生的教育僅靠學校對學生的“遙控”教育,另外,一部分學生黨員頂崗實習的單位是非公有制企業,所在單位沒有黨的組織機構。因此,學生黨員接受黨組織的教育就更困難。

大學生黨員是高等學校學生群體中的骨干和精英,是學生中的先進分子和中堅力量。加強其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質,這對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合格接班人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加強學生黨員的教育有效路徑,具體講有一下幾個方面。
轉變觀念,重視黨員學生繼續教育,提高黨員學生思想素質。把學生黨員發展工作和學生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支部要定期組織學生黨員反復學習,通過豐富多彩活潑形式,加強對學生黨員開展世界觀、人生觀、理想教育和黨的基本知識教育。通過教育促使學生黨員認堅定于理想信念就,不斷的端正入黨動機,使學生黨員深刻認識到黨員與群眾的區別,正確認識自己,擺正個人、集體、國家的關系,明確自己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要有為黨和人民利益做出任何犧牲的政治覺悟。通過學習教育,逐步提高大學生黨員的政治理論素質。使得學生黨員能夠在學生工作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充實黨務力量,不斷加強學生黨員教育管理的隊伍建設。做好大學生黨員的教育工作。黨務工作者隊伍建設是關鍵,沒有一支強有力的黨務隊伍,學生黨員的教育就無從談起,因此要重視對專兼職黨務工作者的培訓,提高其業務水平導。同時要調動輔導員和團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普通黨員、群策群力共同參與。只有這樣一支同心協力的黨務力量,學生黨員的教育才有一個好的組織保障。
健全教育管理制度,加強對學生黨員的監督和管理。要在學生黨員中堅持組織生活制度,定期開展民主評議學生黨員生活的制度。在一般情況下,支部組織生活每月召開一至兩次。要及時的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提高學生黨員的思想素質。定期過好組織生活,這是對黨員學生教育的基本形式。同時學生黨員要定期向黨組織匯報思想,生活工作。通過系統性的教育管理制度,完善學生黨員的繼續教育。
借助網絡平臺,實現學生黨員的教育“跨越時空”。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網絡信息的到來,網絡成為人們密切與外界的方式和手段,特別是對90后大學生群體,網絡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網絡具有不受空間距離的限制特性,它可以成為我們做黨員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在校外實習的學生,進行教育的有效的途徑。通過網絡平臺,讓校外實習的學生黨員依然能接受黨組織的教育,參與黨組織的各項活動方便學生黨員與黨組織保持密切的聯系。通過網絡平臺,學校也可以及時地了解頂崗實習期學生黨員的表現,改善對頂崗實習期學生黨員教育的實效性,進而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總之,高校學生黨員后續教育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程,我們要不斷的努力,才能探索出學生黨員后續教育機制和路徑,提高學生黨員的后續教育實效性,進而引導學生黨員堅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成為現代化建設的合格接班人。
(作者單位:福州英華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