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忠
核雕作為民間微型雕刻藝術的一個門類,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近年來的收藏市場中,它逐漸成為炙手可熱的藏品。核雕,顧名思義,是利用果核進行工藝雕刻的一門技藝,其主要材料為桃核和橄欖核。
明清核雕,名揚天下
核雕在我國已有較長的歷史,根據史料記載,我國明朝時期的核雕藝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民間藝人,王毅(王叔遠)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微雕藝術家,他創作的核雕《東坡夜游赤壁》之舟,舟上艙軒篷楫,什物俱全,鐫刻蘇東坡等五個人物,精妙傳神。明末散文家魏學洢寫了一篇《核舟記》,生動地記述了王叔遠創作之核舟巧奪天工的風貌,贊美了雕刻藝人高超的技藝。此文后來被清代文人張潮收入《虞初新志》,得到廣泛流傳,核雕因此而名揚天下。而《東坡夜游赤壁》之核舟,也成為后世核雕的經典之作。
明代的核雕用材主要是桃核和杏核,橄欖核相對較少。從清代中期開始,核雕的用材轉向橄欖核,核雕技藝水平不斷提高,名家輩出,清乾隆年間,核雕藝人陳祖章、杜士元,被人稱為技高藝絕的“鬼工”。陳祖章的代表作《東坡夜游赤壁》核舟人物高達八人,人物形象刻畫精致,神態超逸,惟妙惟肖,舟底還刻有《赤壁賦》全文,令人嘆為觀止。目前,陳祖章的一件核舟精品珍藏于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清末因戰爭等原因,核雕行業一度凋零,直到民國初期才有所回暖,華東一帶涌現出許多擅雕能刻的高手,如民國初年山東核雕的都桂蘭及徒弟考功卿、蘇州的殷根福及子女和徒弟殷榮生、殷雪蕓、鐘年福、須吟笙等,他們成為中國核雕業承上啟下的名家。
精雕細刻,獨一無二
核雕藝術是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的一朵奇葩,藝人們將一個個小小的桃核、杏核、棗核、橄欖核等果核雕刻成精美的工藝品,《西游記》、《紅樓夢》、《水滸》、《三國演義》等故事成了核雕藝術取之不盡的題材。由于這些果核的大小、紋理各不相同,因此每件核雕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對工匠的技藝要求也很高,沒很高的雕刻水平很難創作出精美的作品。
按果核的形狀和大小分類,核雕一般可分為六類:單核,又稱為大核,一般直徑超過5厘米,比較適合雕刻單件作品,所以價值很高;小核,通常只有0.5厘米之微,市面上非常少見,所以價格一般也很高;怪核,指形狀比較奇特的果核,不用加工,本身就是一件很獨特的藝術品;細長核,形體狹長,常用于雕刻核舟之類的飾品;圓核,形體通圓,是雕刻羅漢頭之類作品的上佳材料;普通果核,比較常見,一般價位不高,多用來制作珠串。
一件精雕細琢的核雕藝術品除了制作難度高之外,制作周期長也是造價高的原因之一。試想一枚單核,從拿到果核,設計題材,動刀,一直到成品,制作周期通常需要一兩個月甚至半年以上時間。
核雕藏品與其它藏品最大的區別是果核容易開裂的原因,一般存放七八年的橄欖核便可稱為老核了,一枚果核售價從幾元至幾百元不等,但一經核雕藝術大師之手,成品動輒上萬元并不鮮見。
小項不小,行情看漲
核雕雖說是古玩收藏中的一個雜項、小項,但仍具有很明顯的收藏特征:平民級別的核雕作品價格波動緩慢,而核雕精品則連年上漲。十年前,普通的核雕單件作品市場價格多在50至100元之間,工精質優的作品也僅500元左右。但隨著核雕的藝術價值逐漸被市場發掘,目前一般作者的單件作品漲到500至1000元,而名家普通單件作品則可賣到數千元,而名家精品代表作甚至能達到數萬元以上,而且還一件難求。早期核雕作品的價值更高,由于橄欖核不易保存的原因,目前流傳下來明清時期的核雕數量較少,明清名家核雕作品價值非常高。據了解,二十年前,一些清代核雕珊瑚串珠、人物手串、十二生肖手串等成交價格大多在千元左右,如今,這些明清核雕精品價格上漲了幾十倍,有的甚至達到上百倍。如早在2005年北京翰海春季拍賣上,一件108粒的“清代核雕先賢人物珠串”就曾以134.2萬元的高價成交,并創下了當年核雕拍賣的最高紀錄;2006年,天津文物公司拍賣的“清核雕人物串珠”54粒,以16.5萬元成交;2008年,上海博海拍賣公司拍賣的“陳素英現代核雕”,則以8.25萬元成交。
因此,一些收藏新手在收藏核雕作品時一定要看清楚,要選擇手刻核雕,出自名家之手的作品則升值潛力更大,機刻核雕看似漂亮,實則價值不高。而選擇核雕藝術品題材,既可以是傳統的,也可以有所創新,近年來受到市場追捧的核雕往往是一些題材創新的名家精品,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件核雕作品未來的價值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