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曉娟 陳 鶴 韓穎暢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信息技術工程學院,天津300222)
高職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方案*
毛曉娟陳鶴韓穎暢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信息技術工程學院,天津300222)
文章對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系統要素“建設內容”“建設團隊”“支撐技術”“動力機制”進行分析,提出了政府引導、多元合作以及企業建設為主、市場運作為輔的優質教育資源建設模式,利用云計算提供的三層服務,實現集成硬件設施,形成虛擬化資源池;統一管理服務,打通資源共享的渠道;利用學習支持與服務、搭建云共享環境,使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得到可持續發展。
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云計算
當前高職院校教育資源的建設和共享,存在著資源建設水平低、優質資源數量少、資源難以交換共享的狀況。這些現狀使得高職院校面臨教育公平、均衡發展等問題。同時,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的發展都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提出現實的需求。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方案的提出,全面地分析共建共享過程中的問題,推進共建共享模式,運用多元化的建設方式,保證共建的質量,利用云計算技術,提升共享的效率,最終達到提升高職院校整體教學質量的目的。
一、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要素分析
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是選取優質的教育資源內容,組建一流的師資隊伍,運用多元化建設方式,基于支撐平臺以免費或適當收費的方式提供給大家使用,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眾建共享效應[1]。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系統要素包括:建設內容、建設團隊、支撐技術、動力機制,各要素之間相互積極配合,形成生態化運轉的共建共享方案(見圖1)。

圖1 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要素
(一)建設內容
信息化教育資源的發展,經歷了國家精品課程、中國大學生視頻公開課、微課、MOOC等幾個階段。建設內容從原來只注重知識本身,到現在既注重知識本身也注重學習環境的建設。注重知識本身,就是注重建設內容的普適性、易用性和有效性。課程的建設應該能夠滿足不同學習情境的需求,并且要降低學習門檻,降低應用技術的復雜性,能夠被更多學習者接受。注重學習環境的建設,就是重視建設內容的個性化、交互性、微型化。
優質教育資源不僅要秉承MOOC、視頻公開課的普適性、易用性、有效性、個性化、交互性和微型化的特點,也要兼顧內容建設的原則:一是建設內容滿足各專業知識多元化的需求;二是承載學生有意義學習和能力提升的責任[2];三是豐富教師專業教學和自身發展的內涵;四是創建具有前瞻性、引領性的全新教育理念[2]。
(二)建設團隊
團隊的成員質量決定教育資源的質量,各級政府是優質資源構建的責任主體,教育行政部門是組織實施主體,高職院校的優秀教師、專家和企業是開發建設主體。專家、高職優秀教師和企業作為資源開發建設的主體,專家擁有豐富的經驗、成熟的建設技術、淵博的知識;高職優秀教師,擁有豐厚的專業知識,能準確的把握學生的需求;企業擁有雄厚的技術力量、資金和實用價值高的文化知識[3]。應該把這些優秀的建設主體組織成一個團隊,充分地發揮各個主體的優勢。
(三)支撐技術
面對資源共建共享的問題,亟待尋求一種新的技術——云計算,來整合和利用各級各類高職教育機構和學校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覆蓋全國高職院校的、開放的云共享環境。
云計算技術在資源共建共享過程中的優勢為:一是促進資源共享平臺的擴張;二是提供靈活方便的網絡服務;三是降低資源共享成本;四是為資源共享提供穩定安全運行系統[4]。
(四)動力機制
在組建建設團隊時,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多方參與優質資源的建設,成立專業的評審團體,確保優質資源共建的總體質量。完善知識產權機制,合理界定各個建設主體在優質資源建設過程中的投入,理清知識產權權屬。完善學分互認制度,引發學生應用優質教育資源的動力,提升優質資源的共享效率。
(一)政府引導、多元合作模式
教師對資源建設的水平和熱情,直接關系到資源建設的質量。應該轉變資源建設的觀念,從關注教師是資源建設的主體,轉移到教師、企業和政府聯合作為資源建設的主體。教師應該為資源建設提供資源內容和教學設計。企業掌握有先進的課程開發技術和開發工具,因此,優質教育資源的建設需要企業的參與。政府在整個資源建設過程中應該處于領導地位,做好資源建設的宏觀調控工作,制定策略協調建設主體各方的利益,調動他們的建設積極性[5]。
(二)企業建設為主、市場運轉為輔模式
高職院校學生的培養目標大多是面向企業的,在優質資源建設過程中,除部分前沿性專業學科課程的建設外,其他專業課程和公共課程資源,可以采用企業建設為主、市場運轉為輔的建設模式。企業負責課程資源的建設和資源的市場運作,吸納高職院校購買課程資源,或為高職院校的學生、企業員工和社會人員提供技術技能培訓[6]。
三、基于云計算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模式
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模式需要走向云服務平臺,基于云計算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模式(見下頁圖2)。
(一)優質教育資源云服務平臺的構建
1.基礎設施服務(IaaS),底層的組成包括硬件設施和虛擬化資源,硬件設施有服務器集群、網絡設施、存儲設備、數據庫等,虛擬化資源包括服務器資源池、網絡資源池、存儲資源池和數據庫資源池等組成。該層對硬件資源的使用進行管理和監控,是資源存儲、數據中心,通過虛擬運算技術為上層運作提供支撐。
2.平臺服務(PaaS),構建在云基礎設施之上。通過由用戶管理、資源管理、數據管理和服務管理的中間件來管理用戶信息,數字教育資源和服務數據。
3.軟件服務(SaaS),基于云平臺開發的各類應用服務。云平臺服務從技術的角度體現資源語義化匯聚、資源智能推送、資源知識地圖引導,資源的交互服務。
(二)基于云服務平臺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1.集成硬件設施,形成虛擬化資源池
基于基礎設施層的硬件設施和虛擬化技術,依照資源建設的整體規劃和建設標準,資源建設的各服務中心可以通過技術改造和升級向云服務中心轉型,形成教師個人云、校云、企業云。各種云連接起來形成一個中心,構成一個巨大的虛擬流動資源池[7],實現優質資源的彈性擴展,靈活重組、高效應用。

圖2 基于云計算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模式
2.統一服務管理,打通資源共享的渠道
平臺開發人員依據開發標準,建立統一的優質教育資源入庫端口,對入庫的教育資源進行標號處理、分類管理;為學生提供統一的注冊入口,學生信息通過認證后,允許學生進行跨校自主選學課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被記錄的數據為學生的學分互認依據,另一方面通過數據分析,為課程資源的評估提供有意義的決策。通過由用戶管理、資源管理、數據管理和服務管理的中間件來分類管理資源,完成用戶的認證、監控和管理,實現資源的協調分配和優化過程,以保證優質教育資源能夠高效、安全地運行,為優質資源共享開通渠道。
3.利用學習支持與服務,打造云共享環境
(1)利用資源語義化技術,實現教育資源的進化共享
利用新的學習技術資源語義化技術,能夠對零散的教育資源進行動態聚合。所謂資源語義化技術,就是資源通過開放組織的方式,允許用戶參與資源的協同編輯,實現資源的生長和進化,在生長的過程中不斷與其他資源建立語義關系,包相似關系、上下位關系[8]。通過語義技術對知識點間的邏輯關系進行有效表征,使原來離散的視頻資源通過語義技術增強資源個體之間的聯通性,實現教育資源的動態聚合。
(2)利用資源智能推送和資源地圖引導服務,實現資源智能化共享
由于網絡平臺缺乏導航和支持服務,學習者容易迷航,并產生疲倦感,因此影響資源的共享。資源地圖的引導,將零散的資源串聯成系統的知識體系,為學習者提供明確的學習路線。資源智能推薦系統會結合學習者當前的情景,推薦與每個知識點相關的學習資源[9]。
(3)利用社會人際網絡,實現資源的擴散共享效應
所謂社會人際網絡,每個學習者都是社會網絡中的一個節點,學習者通過訪問網絡學習資源,形成一個包含許多學習資源的個人學習空間,學習者因為共同的興趣愛好,通過學習社區實現人、資源、人之間的連接,最后實現基于學習者的立體學習空間的連通,從而形成一個社會人際網絡[8]。通過社會人際網絡,可以連接有共同學習興趣的學習者,從而快速得到他們需求的資源。社會人際網絡的增長,優質的教育資源層層擴散,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最大化。
(一)完善政策性宏觀調控和科學的頂層規劃機制
政策性宏觀調控,指政府或行政機構采用政策、法律、行政等手段,對影響優質資源共建共享的各因素,進行調配、組織和控制,并下達具體可操作的文件和措施,使資源共建共享的過程順利推進。頂層規劃,一方面指對資源建設的規劃,包括優質資源標準的制定、建設主體的組織和分工、建設方式的選擇和支撐技術的投入[10]。另一方面,指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規劃,包括整體架構,云之間的互聯互通以及支持資源共享的平臺服務技術等。
(二)完善資源的質量監控和評估機制
質量監控機制,目的是保障資源庫中優質資源的質量。首先,在資源準入接口,制定統一的技術標準,確保資源的標準性、規范化和兼容性,利于資源后期的匯聚和整合,實現資源庫之間的互操作;其次,篩選優質資源,重心在資源內容的審查,有必要成立專業的評審團體,對資源入庫進行客觀、嚴謹、科學的評審,完善評價指標體系,從資源內容的科學性、實用性、教學有效性等維度,制定評價標準,確保優質資源共建的總體質量[11]。資源評估的機制,是檢測資源共享的質量。制定有效的資源評估機制,定期收集、整理數據庫中的反饋數據,進行分析,最終在資源的調整和優化上做出科學的決策,實現資源共享最大化,達到優質資源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化循環的目的。
(三)完善學分互認機制
參照美國和歐洲高等教育學分互認體系,把該體系引入到高職教育教學過程中,將有助于促進高職院校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制定系統化的學分互認標準與制度,成立專門的機構指導并協調高職院校的學分互認,組織師范性高職院校成立聯盟機構,合作培養學生。合作院校提供各自學校的特色和優質課程,學生通過網絡平臺跨校選修課程,最終獲得的證書有聯盟院校共同簽發,學分得到合作院校的共同認可[12]。在高職院校之間成立學分互認,促使高職學校之間合作和交流,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機會,幫助評選出優質課程,從而為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持續發展和完善注入新的動力。
[1]錢冬明,管玨琪,祝智庭.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系統分析框架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3(7).
[2]孫寧,盧春艷,孫晨.關于優質教學資源建設的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13(11).
[3]王民,顧小清,趙春.數字教育資源建設的生態化視角及技術架構[J].開放教育研究,2013(2).
[4]趙子云,左明章,鄧果.基于云計算的教育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構建[J].現代教育技術,2012(12).
[5]王瑛,鄭艷敏,賈義敏,任改梅,周曉清.教育信息化資源發展戰略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4(6).
[6]胡永斌,黃榮懷.精品資源共享課的資源建設和開放共享現狀調查——信息化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研究(一)[J].電化教育研究,2015(2).
[7]陳學軍,黃利華.基于云計算的義務教育學科課程資源共建共享模式[J].中國電化教育,2013(1).
[8]余勝泉,萬海鵬.支持課程大規模開放的學習技術[J].中國電化教育,2014(7).
[9]陳敏,余勝泉.泛在學習環境下感知學習過程情境的推薦系統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15(4).
[10]祝智庭,許哲,劉名卓.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新動向與動力機制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2(2).
[11]謝海波.高校網絡教育資源評價的探討[J].遠程教育雜志,2011(4).
[12]殷雙緒,姚文建.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學分互認的典型案例分析及啟示[J].中國遠程教育,2012(11).
G718
A
1008-7656(2016)03-0061-04
毛曉娟,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碩士,研究方向:教育技術學;陳鶴,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碩士,研究方向:教育技術學;韓穎暢,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碩士,研究方向:教育技術學。
[責任編輯張宜]
天津市教委社科重大項目《慕課背景下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研究》(編號:2014ZD20)
2016-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