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因為迷亂,所以很多城市急功近利、盲目造城;因為迷亂,即便是開發旅游,也缺乏長遠、科學的規劃,無視個體的體驗,甚至把游客視為可以宰割的小肥羊。
國慶黃金周結束,根據國家旅游局數據中心綜合測算,7天假期,全國共接待游客5.93億人次,同比增長12.8%,累計旅游收入4822億元,同比增長14.4%。而來自商務部監測數據顯示,10月1日至7日,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1.2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7%。
十一期間旅游出現井噴,再度體現了旅游在拉動經濟方面的巨大潛力。相較各地紛紛擾擾的地產熱潮,更環保、更綠色的旅游產業顯然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國家旅游局發布的《中國旅游發展報告(2016)》指出,中國旅游業對GDP的綜合貢獻達到了10%,超過了教育、銀行、汽車產業,真正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然而遺憾的是,即便是如此亮眼的數據、如此強勢的增長,也叫不醒一部分懷有執念的官員和管理者。每個長假都會出現的宰客、欺詐、景區擁擠等亂象,就像一貼頑固的膏藥,甩也甩不掉。繁榮的背后,難掩游客個體糟糕的旅游體驗。
在很多地方及景區那里,旅游似乎并不是“放長線釣大魚” “徐徐圖之”,而是一種急功近利“掙快錢”的手段,反正中國人多,蒙一個是一個,根本不打算讓他們來當回頭客。
當然,也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在“掙快錢”。多年以前,當杭州市決定西湖向游客免費開放的時候,很多人都在替杭州惋惜門票收入的丟失,而今,免費的西湖吸引來更多的游客,全面帶動了當地餐飲、住宿、游樂、購物、會議、養生、運動等綜合性、多樣化的終端消費,不僅旅游經濟的盤子做大了,免費的西湖也為杭州贏得了絕佳的口碑與形象。
還有“爭議市長”耿彥波,當其在靈石縣長任上修復王家大院、在榆次市委書記任上修復常家莊園、在大同市長任上改善云岡石窟環境、重修大同城墻的時候,其所遭遇的責難不絕于耳。而多年之后,這些地方強勁的旅游后勁卻讓責難者由衷生出敬意。無他,這一切都緣于耿彥波對于文化旅游的深刻認知。因為了解,所以才能踐行,也才能講好一個個旅游故事。
當下,國內樓市正陷入瘋狂的熱潮,一些地方明顯的“房產經濟”也使得當地社會彌漫著一股深刻的焦慮。這其中,既有官員任期制、績效考核制的“硬約束”,也有各種利益的綁架,而根本上則在于轉型時期的發展理念迷亂。
因為迷亂,所以很多城市急功近利、盲目造城;因為迷亂,即便是開發旅游,也缺乏長遠、科學的規劃,無視個體的體驗,甚至把游客視為可以宰割的小肥羊。
該醒醒了。特別是隨著這些年國人出境游的急劇增長,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博弈也早已開始。如果我們依然堅執于固有的認識,不思進取,不講服務,或者干脆就看不到旅游的拉動價值,那么,老百姓只好選擇用腳投票。事實上,“中國游客”早已并正在全球范圍內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出境游也不再是富人的專屬,而成為一種常態化的生活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