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旭
民政部門要將農村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名單提供給同級扶貧部門; 扶貧部門要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名單和脫貧農村低保對象名單等情況提供給同級民政部門。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民政部、國務院扶貧辦、中央農辦、財政部、國家統計局、中國殘聯《關于做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部署做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工作。
據《民生周刊》記者了解,農村低保和扶貧開發是國家扶貧戰略的兩個重要支點,農村低保是生活救助,扶貧開發是能力提升;農村低保是維持生存,扶貧開發是促進發展,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在此之前,我國農村低保和扶貧開發在對象、標準上都未做到銜接一致。也就是說,如果以目前國家貧困線為標準,被標記為扶貧戶的拿不到低保,低保戶又沒有被標記為貧困戶因而享受不到扶貧政策的情況時有發生。
對此《意見》強調,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堅持應扶盡扶、應保盡保、動態管理、資源統籌等原則,通過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的有效銜接,形成脫貧攻堅合力,對符合低保標準的農村貧困人口實行政策性保障兜底,確保到2020年現行扶貧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有專家表示,《意見》是從政策頂層設計上對我國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戰略的一次重要推動,標志著我國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戰略進入到一個全面整合的新發展階段。
“玻璃門”橫在低保與扶貧之間
《民生周刊》記者了解到,我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制度始于2007年,其對象是指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農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殘、年老體弱、喪失勞動能力以及生存條件惡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難的農村居民。
按照制度設計,“低保”人群的保障標準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能夠維持當地農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飯、穿衣、用水、用電等費用確定,并報上一級地方人民政府備案后公布執行。
由此來看,我國現行的“低保”制度重在兜底,給予貧困農戶尤其是缺乏自救能力的人基本生活保障,這有別于“扶貧”政策的本質。“扶貧”注重“開發”的功能,終極目標是幫助有勞動能力的群體擺脫貧困。
正如前文所述,盡管“低保”與“扶貧”均系國家扶貧戰略的重要支點,但從頂端體制設計來看,低保工作由國家民政部領導,而扶貧工作目前則由國務院扶貧辦主管。由于兩部門各有標準認定和一套管理體系,因此自“低保”制度推行以來,兩部門自上而下在政策的銜接上便有一定難度,使地方政府在執行、操作低保與扶貧兩項工作時,會有一道打不破的“玻璃門”。
民政、扶貧共享信息將成“新常態”
《民生周刊》記者注意到,《意見》提出了“四個加強”作為低保與扶貧銜接的重點任務,即“加強政策銜接”“加強對象銜接”“加強標準銜接”和“加強管理銜接”。
在政策銜接方面,《意見》明確,符合農村低保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按規定程序納入低保范圍;符合扶貧條件的農村低保家庭,按規定程序納入建檔立卡范圍。不在建檔立卡范圍內的農村低保家庭、特困人員,統籌使用相關扶貧開發政策。
在對象銜接方面,《意見》提出要完善農村低保家庭貧困狀況評估指標體系,以家庭收入、財產作為主要指標,根據地方實際情況適當考慮家庭成員因殘疾、患重病等增加的剛性支出因素,綜合評估家庭貧困程度。
在標準銜接方面,《意見》規定農村低保標準低于國家扶貧標準的地方,按照國家扶貧標準綜合確定農村低保的最低指導標準;農村低保標準已經達到國家扶貧標準的地方,按照動態調整機制科學調整。
在管理銜接方面,《意見》要求縣級民政部門、扶貧部門加強溝通,共享農村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名單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農村低保對象名單等相關信息。
也就是說,今后,縣級民政部門要將農村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名單提供給同級扶貧部門;縣級扶貧部門要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名單和脫貧農村低保對象名單、脫貧家庭人均收入等情況及時提供給同級民政部門。
同時《意見》還要求健全信息公開機制,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要將農村低保和扶貧開發情況納入政府信息公開范圍,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和農村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名單在其居住地公示,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
中央財政資金將向重點地區傾斜
根據《意見》要求,各地要加快健全低保信息系統和扶貧開發信息系統,逐步實現低保和扶貧開發信息系統互聯互通、信息共享,不斷提高低保、扶貧工作信息化水平。縣級殘聯要與民政、扶貧等部門加強貧困殘疾人和重度殘疾人相關信息的溝通。
縣級民政、扶貧部門要定期會商交流農村低保對象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變化情況,指導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及時更新農村低保對象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數據,加強信息核對,確保信息準確完整、更新及時,每年至少比對一次臺賬數據。
不僅如此,《意見》還提出各地財政部門要按照國務院有關要求,結合地方實際情況,推進社會救助資金統籌使用,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增加資金有效供給;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科學合理編制預算,提升資金使用效益。
《意見》明確,中央財政安排的社會救助補助資金,重點向保障任務重、地方財政困難、工作績效突出的地區傾斜。各地財政、民政部門要加強資金使用管理情況檢查,確保資金使用安全、管理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