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清政府在張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頒行了《奏定學堂章程》,1905年科舉考試制度壽終正寢,從此中國現代教育登上了歷史舞臺。
直到清朝滅亡以前,高等教育的規模很小,當時全國的高等學堂只有24所。高校招生對象為具有中等教育程度的學生。考試科目包括外語和國文以及理化、文史等文化課程。
民國時代,各省積極舉辦高等教育,大部分的省都建立了省立大學,到1936年全國已經有一百多所大學。由于當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基礎教育還遠遠沒有普及,因此高等教育招生的規模一直不大,當時的考試招生很靈活。
新中國成立后,一開始也是沿襲民國時期的高校招生辦法,到了1952年才建立起來全國統一高等學校招生制度。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教育部在全國范圍取消了高考,高校也停止招生。1977年鄧小平出任國家副總理,分管文教,立刻主持恢復高考。
19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高考科目包括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政治七門學科,文科課理科都考政治,文科和理科都是考五門課,總分500分。英語是1983年才納入必考科目的,后來理科又增加了生物科。1995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義上是為學生減負,結果非但減不了負,還導致學生地理和生物知識的貧乏。1999年廣東實行實行3+x考試,生物和地理也在隨后恢復了高考。再到后來,高考改革又搞了分省命題、高校自主招生等改革措施。高考科目也發生很大變化,而且各個省都差別很大。例如,除了語文數學和外語外,有的地方考小綜合,有的地方還考大綜合,還有的把學業水平測試納入招生參考等。
高考問題關系到千家萬戶,輕言取消高考并不現實。如何能讓高考既有利于素質教育,又有利于高校選拔人才,還要能讓讓百姓滿意,這就需要對高考進行不斷的改革。改革高考制度不僅需要優化考試制度,還要改進招生制度。群眾對招生制度的意見很大,例如招生存在區域歧視,名額分配不平衡,嚴重侵害的考生的權利,因此高考改革一定要有利于公平,這也是實現整個社會公平和諧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