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放:
今年6月的一天,徐某某、張某某伙同他人在聯通公司某分公司營業大廳利用王某某的身份證辦理了一張手機卡,隨后,在某網吧進入天涯社區注冊賬號,并以題目“李某某無視黨紀國法、大搞權財、權色交易,必被查”發帖捏造說:“某三女士(均系黨員干部)和李某某搞權色交易獲得提拔任用”。該帖先后被多家網站、微博、微信,短信廣泛傳播轉發。帖子所發網站110多家,部分已經刪除,搜索到的現有各搜索引擎網站保留帖子92個,帖子標明瀏覽量6075次,部分不顯示瀏覽量。微信轉發量69個群,總人數7778人。經偵查查明,該帖捏造事實,以黨政干部為誹謗目標,達到吸引網民眼球的目的,嚴重損毀黨委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致使被誹謗干部工作受到影響,個人形象損毀,部分家庭因此出現矛盾。日前,徐某某、張某某因涉嫌誹謗罪(網絡誹謗)被項城市人民檢察院批準逮捕。
法律探究:
我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本案中,徐某某、張某某捏造事實誹謗他人采用的既是條文中的“其他方法”。對此,我國出臺有專門的司法解釋予以規范。
2013年9月6日,我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了《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該司法解釋于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該解釋第一條第一款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一)捏造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絡上散布的;(二)……。該條第二款還規定: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們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情節惡劣的,以“捏造事實誹謗他人”論。該解釋第二條規定了網絡誹謗的刑事責任追訴標準,即: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一)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后果的;(三)二年內曾因誹謗受過行政處罰,又誹謗他人的;(四)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業內觀點:
對于網絡誹謗的法律制裁,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網絡并非真空地帶,網絡應該在法制的軌道上運行,如果打著言論自由的幌子行侮辱之實或侵犯他人名譽權、隱私權的,應按照法律的規定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另一種觀點認為:言論自由權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在公共事務領域范圍內(尤其是政府官員),這種權利理應不受限制。如果法律過分保障政府官員的名譽權、隱私權,無疑導致公眾不敢展開爭論。
筆者同意第一種觀點,國家賦予公民充分的言論自由,并不意味著可以隨心所欲地發表任何不負責任的言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一條中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
打擊網絡誹謗犯罪司法解釋的出臺,有以下重要社會意義:第一,依法打擊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犯罪。第二,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犯罪,侵犯公民的名譽權、隱私權,覆蓋面更廣,危害更大,司法機關依法懲治此類犯罪,保護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第三、保障公民合法的表達權和監督權。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律都不會允許有誹謗他人的“言論自由”,絕對的自由就是沒有自由。
(項城市人民檢察院 王路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