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好

讀不下去古典名著,但是卻讀得下去從古典名著中不斷汲取養分的網文。古代歷史題材的網絡小說如今成為熱門IP,折射出的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在大眾中的熱度。
從《羋月傳》《瑯琊榜》再到《如懿傳》,一批歷史類網絡小說近來成了熱門IP,改編影視劇頻掀“古風”熱潮。上周,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的網絡文學研討會上,雷達、閻晶明、施戰軍等文藝評論家,圍繞當下熱門網絡小說提出,網絡文學長期以來就有對傳統文學精髓的吸收;這些作品產生的人氣投映出的恰是中國傳統文化這塊“磁石”對大眾的強大“引力”。套用流行的說法,古典文學才是當下流行的網絡小說背后的最大IP。
名著都讀不下去
知名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發起一項“死活讀不下去前10名圖書”的調查,結果《紅樓夢》高居榜首,成為“最難讀”之書。其他古代三大名著悉數上榜。
3000多位讀者參與,而且他們還梳理出讀者“難啃這些名著”的理由,以示有根有據。
這份榜單中,《紅樓夢》排第一,此后依次是《百年孤獨》、《三國演義》、《追憶似水年華》、《瓦爾登湖》、《水滸傳》、《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西游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尤利西斯》。
除了《尤利西斯》等少數由于語法句式原因難以讀懂的小說外,其余上榜小說理應毫無閱讀障礙,“《西游記》也在其中?這本書很好讀啊。還有《水滸傳》也非常通俗,幾乎就是白話文。怎么會成了讀不下去的書呢?”
但現實就是如此。上海作協副主席王曉明說,現在即便是大學中文系學生也是不讀《紅樓夢》和托爾斯泰的。在正統文學研究者眼里神圣的世界名著,在現在很多青年讀者眼里已經變得如此之輕。
“死活讀不下去”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紅樓夢》,有讀者就抱怨書中人物關系太多,完全弄不明白關系。還有讀者抱怨《紅樓夢》中的詩詞太多,妨礙了對故事的理解。至于《瓦爾登湖》,有讀者表示基本不知此書所云,“第一頁翻了十遍,內容依然陌生”。
不過耐人尋味的是,上榜的10本書絕大多數都是被讀了幾百年,因為大家都覺得好,才成為名著的,而怎么到了今天讀者手里就“死活讀不下去了”呢?
結語:
讀名著是個好習慣,但一不留神就可能遇到粗制濫造的譯本,浪費買書的錢事小,浪費了你寶貴的時間才是最可惜的。好在互聯網除了給譯者偷懶提供了便利之外,也給讀者鑒別版本創造了條件。通過搜索,根據口碑選出信得過的出版社、靠譜譯者和經典版本,應該不是難事。總之,外國名著水很深,隨便摸一本來讀,吃虧的很可能是你自己,一定切記!
“碎片化閱讀”讓厚重之作走開
文學研究者郭慶紅坦言,這個結果確實讓評論界有點不知所措。“人物太多”也好,“詩詞太煩”也好,“不知所云”也好,其實質都是現在的一些讀者已經不知道如何“對付”厚重的名著了,“他們最好一目了然,淺顯易懂。”
這就是常年“碎片化閱讀”和“輕閱讀”的結果。郭慶紅提醒記者注意,參加此次網絡調查的讀者,清一色是網友,習慣的是網絡閱讀。而網上泛濫著大量碎片化內容。這些碎片化信息雖然短小精干,有時也能給人一種“智慧的閃光”,但相比經過時間檢驗的那些厚重之作,當然有不少還是流于淺薄的。還有一種閱讀風氣就是,認為閱讀就是為了輕松,拒絕甚至鄙視讀“費勁的讀物”。而當這一切成為習慣,名著也就到了“死活讀不下去”的地步。
讀得下去的網文
在讀不了名著的當下,中國古典文學卻在與另一種方式進行轉化式生存。
“我們的網絡文學,正在跟傳統文化、悠久的歷史,產生非常奇妙的結合。”在文藝評論家閻晶明看來,這種“結合”不僅指歷史的題材,也在于古典的敘述方式、對經典文學元素的應用。
此前就有不少網友戲稱《羋月傳》里的人物是在用《詩經》談戀愛。羋月與黃歇約定私奔,用“交交黃鳥,止于棘”做暗語;羋姝春心萌動,說出“既見君子,云胡不喜”;秦王大婚時,則念誦“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小說中許多提及歷史風物的細節,比如當時的樂器有哪些、女子從幾歲時開始學習演奏,以及古人如何行醫、如何婚喪嫁娶等,評論家梁鴻鷹認為,這些細節增加了歷史的還原度,更從與百姓息息相關的生活情景中,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鮮活、瑰麗之處。
在貼著“叛逆”“新潮”等印象標簽的網絡文學中,其實“古典”“歷史”一直是最為流行的題材之一,傳統文化的精髓始終滲透其中。且不說《明朝那些事兒》這類直接聚焦歷史的故事,“宮斗文”如《甄嬛傳》《如懿傳》,“穿越文”如《步步驚心》《回到明朝當王爺》,都有史可循。就算是《花千骨》這樣架空歷史的“玄幻文”,里面的妖獸也大多出自《山海經》。
從一些優秀的網絡歷史小說中,不少專家學者還讀出了古典小說的敘事感。情節的推進、氛圍場景的鋪陳、人物的說話方式,包括“章回體”式的結構,都與《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古代的歷史演義小說一脈相承。
轉化源自于文化精神的認同
“為什么《花千骨》《瑯琊榜》等改編的電視劇影響這么大? 這在整個中國文學的格局中,都是特別重要的現象。”評論家雷達提出的這個問題,也引發了與會專家的熱議。
《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認為,這些作品所傳遞出的傳統文化價值觀,正是它們受歡迎的原因:“像四大名著這樣的傳統小說之所以能流傳至今,它的核是什么? 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文化精華的核又是什么?是仁義禮智信。沒有這個,老百姓是不會喜歡的。”
從《三國演義》到唐傳奇,再到明清筆記小說,那些流傳最廣、口碑最好的古代小說,主題不外乎君子與小人,陰謀與愛情,權力與仁義。這些同樣也在今天的網絡歷史小說中反復出現并強化:《瑯琊榜》中的梅長蘇把弄權謀,為的是冤情洗血、公平正義,他代表的是傳統文化中“士”的精神。《羋月傳》中的黃歇很好地詮釋了儒家謙謙君子的形象,而羋月則有明顯的俠客情懷。
讀不下去古典名著,既然變成了一種時代病,自然就有時代醫,網絡文學對于古典文學的消化吸收,在今日實在不容小覷。在今天,競爭異常劇烈的網文,早已催生出一批文學素養豐富,且善于從中國傳統經典和文化中汲取養分的作家,網文從最早的粗糙向著日益宏大精深的趨勢發展,優秀作品中的文學素養,絕不亞于傳統文學。今天,年輕人讀不下去古典名著,但是從古典名著中不斷汲取養分的網文以及其改編的電視劇不斷熱銷。觀眾對這些角色的偏愛,其實源自一種更深層次的文化認同。古代歷史題材的網絡小說如今成為熱門IP,折射出的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在大眾中的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