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宇丹
近日網絡上圍繞“從未有人真正讀懂昆明”展開了相當激烈的討論。有趣的是,發起對一座朝夕相處的本土城市的重新認知與探討,本以為這是一道偽命題,或許是因為人們身處其境的的恍惚和不自信,終于引爆了公眾的熱烈追捧與關注。討論者與看客也都陷入了走心的沉思中:我們真正了解昆明的歷史嗎?我們對昆明文化的認知又有多少?作為生活在這個城市的個體,我們與昆明城市精神的融入度有多深?解讀多方的闡述,我們大致有兩個認知的的側重點:
“道法自然”卻迸發現代藝術的城市美學
一個觀點認為昆明較之過去,雖其面貌上發生了改變,不再只有老街、舊步行道,但在生活形式上仍有其安然自得又并不急切的的慢城生活步調。例如有人說“當北京上海霧霾預警時,昆明的藍天像玻璃一般透明”。于是昆明人又按捺不住刷屏的沖動,想要告訴全世界,我們呼吸著最棒的空氣。”換言之,他們倡導用發展的眼光看昆明,她還是宜居的,昆明歷史文化的靈魂和本質是自然,而今這里還是一個自然之城,“滇池和翠湖,是自然賜予昆明人最好的禮物,城市發展需要呵護自然。”
有點緩慢也步履不停的發展之路
另一個觀點要表達的是,縱觀昆明城市建設發展道路,上世紀50年代拆除城墻、填平護城河;80年代拆除武成路、金碧路原有建筑,使古城的歷史風貌蕩然無存。“云津夜市”、“螺峰疊翠”、“灞橋煙柳”等古老的昆明人文景觀,只能停留在文字中、在老昆明人的記憶里。
城市文化空間的破壞、歷史文脈的割裂,最終導致城市記憶的消失。這一撥人開始擔心“一旦文化基因消失,城市將面臨消亡的危險” 云南省政策研究室研究員黑紅兵認為,文化是過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被賦予新的概念,只能通過社會現象去理解。“不論是實體事物,或是思維方面存在的東西,通過修飾,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呈現出來,這個過程就是文化。”文化也是基因,是對意識活動的繼承,對人的行為具有支配作用,由此力求讓昆明彰顯其作為西南重地的終極價值。
關于反思真正的包容是互濟共生
其實讀懂昆明的癥結,不在于理解它的脫胎換骨,而是自己讓心中溫暖和平和一直流淌下去。我們愛這里,并不因為它有一天會變成任何一座你認為完美的城市,而是因為你就生活在這里,你已經習慣昆明的味道,別讓他人眼中的昆明定格了自己生活。
無論如何,今天的昆明日漸迎來世界的關注,她的氣質上不同于任何一座城市,除了因為“在最繁華的市中心有一座任意穿梭的湖”,愜意、豐富、又內里深厚的氣質一定是立足于視野的原因。任何事物需要不同的聲音,春城還是那座春城,僅僅是每個人看到的不同的面相,猶如黑膠唱片的兩面,既是一個攜帶傳承、自然的歷史舊城;她的另一面也有現代和性感,這一切是共生的。
我們對昆明的探討在這個春天也格外有意義,這好比朋友圈里流行討論被折磨了一個冬天的草木在努力證明內在力量復活的可能性。如果說現實生活的迷茫、消沉就像冬天一樣,那么春天到來是一種顯而易見的提醒,在一個迷惘的話題面前,每個部分的生機都可以被喚醒。我們從來都不缺少力量,只是曠日持久的惰性把我們困住了。
當熱議變成一場反思
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在其晚年作品《重返美麗新世界》寫到:“城市生活其實是隱姓埋名者的生活,似乎也是抽象的生活。” 就如同一個人的成長也有關鍵期一樣,對一座城市而言,能否抓住文化關鍵期,最終決定著城市的格局和氣象。這座城市用大氣壓制浮躁,用優雅驅除粗俗,在潤物無聲中滋養了人們的心靈,構建了嶄新的城市人文風景。
最深遠的影響,在于觀念。像初識昆明一樣,別著急貼任何標簽,但她的未來又將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