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莫
在人際交往中,引申而來的人脈圈子,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事業的高度。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中國,在這些圈子里,校友圈子又顯得比較特別,有人說,世界上能夠產生最好的朋友的地方是學校和戰場。以下梳理了10所最具代表性的大學,圍繞著這些有深深學院烙印的投資界幫派,中國金融投資領域正在形成自己的特色。
1、人大的“江山”
歷數國內金融投資行業內的高校圈,像人大圈這樣凝而不散、自成體系,甚至形成論壇規模的,確屬少見。在形式多樣、活躍的人大投資圈子的背后,蘊含著一種相同的積極主動、孜孜以求的精神與氣息。
“不完全統計,在金融監管部門,人大的局級以上干部目前就有58個。”人大財政金融學院一位老師說,尤其是85-88級畢業的校友是主力。
“實事求是”的校訓鐫刻在人大校友東門內的巨石上,近70年來,這四個字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大人,鮮有哪個高校的自發校友活動如人大般成規模、成體系、成建設,他們仍在用實際行動秉承校訓,認真為人、踏實做事。
2、北大自由聯
北大作為中國最優秀的大學之一,吸引了眾多才華橫溢的學生。“北大投資界沒有特別緊密的校友圈子,因為北大畢業的優秀的人才太多了。”北大84級校友、松禾資本創始合伙人、董事長兼總經理羅飛說。
但是投資界這個龐大的北大畢業生群體,無論是本科、碩士、博士抑或是MBA、EMBA都享受著北大這個光環籠罩的虛擬大圈子。東方基金基金經理李驥認為在他離開學校之后的職業生涯中,碰到的最優秀的投資人依然是北大人。
北大金融群,被稱為是“自由人的自由聯”,是由就職于金融業的北京大學畢業校友自發組織形成的非贏利性民間交流組織,于2008年7月1日在北京創立,目前群員已發展至300余人,涵蓋經濟學院、光華管理學院、國家發展研究院等數十個院系,覆蓋銀行、證券、保險等各個金融行業以及政府、法律、審計等相關行業,遍及北京、上海、深圳等主要城市。
光華管理學院的老師說“我們是培養領袖的學校”,一位學生則笑稱“北大畢業生可能都內心強大到不需要圈子”。
3、“精悍”五道口
在投資界,五道口的聲名赫赫,從事投資的畢業生幾乎遍及投資界。
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期,銀行系統特別是央行是五道口畢業生的目標。因此,在現如今的一行三會(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亦有不少五道口人執掌重要部門甚至高層。
但隨著上世紀90年代后期證券基金業的發展,一批人投身到了投資界,尤其是95、96級畢業生最為極致,這是因為,1998年中國誕生第一家公募基金南方基金,隨后迎來了中國基金業最蓬勃的時期,五道口這兩屆畢業生恰好踩在了這個時點上,集中地投身這一朝陽行業,成長為基金業的重鎮。
一位投資行業的人士笑稱,最鼎盛的時候,“五道口人”管理著中國一半的基金資產。
4、厚積中財
據了解,目前中財校友的這種業務交流或者學術討論聚會并不少,更大規模的聚會則以校友會形式在各地開展。
目前,中財在各主要的省、市、自治區(包括香港、臺灣)以及北美地區均成立了校友會,校本部則由校友總會主要運作,海內外中財校友10萬余名。
有數據統計,中財培養了超過5位正部級校友,人民銀行總行有3位行長或黨委書記和4位副行長(或同級別),4位全國性商業銀行總行行長,將近20位的商業和政策性銀行總行副行長,30位以上省級分行行長、副行長。
中財畢業的學生比較踏實,屬于應用型人才,但這并不是中財畢業學生的全部特點,他們創新能力、領導能力也很強。在我國資本市場20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財學子作為建設大軍中的一股力量功不可沒。
5、西財:江湖之遠廟堂之高
得名“光華村”、位于成都杜甫草堂西側的西南財經大學 (下稱“西財”),擁有一張伸向京、滬、深等金融重鎮的網。
這所地處西南的高校不斷地帶來驚喜,許多金融投資屆“大佬”畢業于此,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國內投資界。
這些西財精英也有一張有力的人脈網,與其他學校不同的是西財的這張網是學校主動出面結的,偏處西南一隅的西財,自知地理位置上的劣勢,反而更加舔犢情深,聚攏校友。
6、清華“哥們兒”
沒有神秘的聚會,也鮮有刻意的維護,但清華遍布投資圈的力量總是會在關鍵時得到體現。
對于清華出身的投資界人士,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張幃把他們大致分為兩個派系,其一是理工科背景出身,他們有技術背景和創業的經歷,對產業技術的發展非常敏感,這是投資界的最早一批弄潮兒;另外一系則是經管學院出身,這批人算是清華在投資界的第二批人馬,他們對金融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對各種商業模式了然于胸。
這些人都被烙上了明顯的清華印記,清華嚴謹的作風,對他們有很大的影響,實事求是、做事穩健,而清華對創新的追求使他們對于市場和技術有很好的洞察力。
他同時也強調,清華很重視團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讓清華人更具團隊合作力,相比個人英雄主義顯得更為全面。
7、上財的上海灘
“財大人本身也是受到上海文化的地域影響,性格比較內斂,而且做事情謹慎,注重細節,講究誠信,這些本身都是經商之道。”上海財大金融學院院長、MBA學院院長戴國強如此評論財大人。
除了為投資界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外,上海財大更重要的是為國家金融系統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根據教育部的一個抽樣調查,上海金融系統的局級以上干部,有60%以上畢業于上海財經大學;處級以上干部,80%以上畢業于上海財大。
8、廈大“葛家軍”
深圳是廈大畢業生除廈門外,多年來就業人數最多的單一城市。在會計和金融專業,一個班中甚至有超過一半的人都選擇了深圳。
身為廈大深圳校友會會長的深圳廣電集團總編輯陳君聰說,深圳有一種說法,沒有廈大的畢業生,深圳開不成證券公司,也辦不成銀行。深圳金融證券一半以上的骨干來自廈大。
廈大的會計專業在全國常年排名第一,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廈大是國內會計學專業名師匯聚之地。在中國最早的四名會計學博導中,廈大獨占兩位。此外,潘序倫、楊時展、李寶震等近五十名國家著名會計學專業名師也都長期在廈大執教。
自1945年畢業廈大并留校任教,已年滿90歲的葛家澍培養了一支目前身居重職的“葛家軍”,其間創造了好幾個新中國“第一”,“第一個經濟學和會計學博士”、“第一位審計學博士”和“第一位會計學女博士”。
多年來,作為會計學科重鎮的廈大會計系培養出眾多優秀人才。目前中山大學、暨南大學的會計學研究,基本上是廈大人在支撐;香港浸會大學商學院院長,大陸復旦大學會計系主任,都是廈大培養的博士;從北方的北大、清華,到南方的南大、上財,都有廈大會計人的影子。
9、北工商:期貨大鱷家族
從1990年開始起步的中國期貨市場,經歷了試點、整頓、規范發展、迅速擴張等階段,如今已經迎來它的第20個年頭。
與之共同萌生和成長壯大的是期貨行業人才,而這個人才體系與資本市場的其他體系有著顯著的不同。它的主體是一個“家族”式的樹形結構般的網絡,諸多期貨公司高管、央企衍生品專家、交易所監管機構“智庫”……形成期貨業關鍵節點的繁茂枝葉,其匯聚根植的則是北京工商大學這片肥沃的土壤。
百人以上規模的聚會一年兩次,從期貨公司高管到央企衍生品專家、交易所監管機構智囊團,期貨業大腕濟濟一堂,而將這些人凝聚到一起的只有一點:他們都曾在北京工商大學證券和期貨研究院“拜師學藝”。
10、志同道合武大人
從武大畢業的學生,大多都有戀校情結,“每到五一、十一回來很集中。”武漢大學校友總會辦公室主任李燕飛說,“以班級、年級、院系各式各種的形式搞聚會的都有。”
除了這種相對正式的聚會,同窗好友間私下的小圈子更為密集和普遍。一個可以佐證的現象是,國內的私募基金界已經形成了武大系,如武當資產、金中和資產、從容資產幾家業內聲名顯赫的私募基金,合伙人或者創辦者均為幾位武大校友。
武漢大學,這所擁抱著珞珈山,斜倚著東湖畔的大學,被稱為全國最美麗的大學,全國最自由的大學。現任武大校長劉經南在他上任之際,就什么是武大精神與珞珈文化說過,“武大人的文化和精神面貌,特點是‘求異,求異體現了學術自由的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