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悅
滿洲里市博物館
中東鐵路歷史上的許多第一次
滕悅
滿洲里市博物館
在中東鐵路的歷史中,有過許多第一次的改革和變化,這里存在著技術、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也有還中國的主權和尊嚴的問題。
路徽;發電;照明;燃煤;改革;軍警;會審
“中東鐵路”,初稱:“東清鐵路”或“東省鐵路”。始建于1898年,竣工于1903年,全部歷史55年,實際運營50年。在中東鐵路的歷史上有過許多的大變革和第一次,其中巨大的變革有三次。即: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俄國戰敗,將中東鐵路南部支線的長春到旅順口段賠償給日本,這段鐵路以后就改稱為“南滿鐵路”,這是第一次大變革;1935年3月23日,蘇聯政府單方面決定將中東鐵路轉賣給日本政府,這是第二次大變革;1945年,日本投降后,蘇聯政府收回中東鐵路(包括南滿鐵路部分),并定名為“中國長春鐵路”,簡稱“中長鐵路”,這是第三次大變革。在中東鐵路歷史中這三次巨變多有專家、學者們的詳細介紹,務須本文再贅述了。這里只介紹技術、管理、行政等方面的第一次,而這些第一次過去也沒引起專家、學者的注意,本文現在就這些問題一一的簡單介紹一下。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也結束了清政府與沙俄政府共同經營中東鐵路的歷史時期。原本對清政府就是名存實亡而由沙俄一手掌管的“合資、合作”的中東鐵路,現在更是由沙俄獨家經營了。過去懸掛的只有象征意義的路徽,現在連象征意義都沒有了,一直拖延到1915年8月29日,中東鐵路公司第一次更改路徽,更改也只是簡單的把代表清政府的大龍取消,只保留了沙俄的翼飛輪。其實,沙俄政府用心還是良苦的,簡單地刪掉大龍,不做重新設計,省時省力,這樣從表上面看既沒有了“合資、合作”的對象,又變成了徹底的獨家經營了。

1916年之前,列車上沒有發電設備,沒有電燈照明,包括旅客列車上晚間照明都是采用蠟燭照明。1916年5月,沙俄第一次把發電技術和發電設備應用到旅客列車上了,把所有的“票車”(即客車廂)改裝成電燈照明。

1916年以后經改造的電燈照明列車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布爾什維克推翻了沙皇舊政府。中東鐵路及附屬地和鐵路沿線各城鎮附屬地都成了無政府地帶。1917年11月13日,濱江縣(即今哈爾濱道外區)警備隊第一次開進道里區巡邏,并在秦家崗車站(今哈站)一帶派警40名,設崗保衛,分段巡邏。這是在中東鐵路管區內,首次有中國軍警負責巡邏、保衛。此前,這是絕對不可以的偶有中國軍警攜槍行經鐵路附屬地,會馬上被沙俄軍警解除武裝并予羈押。
1918年5月1日,中東鐵路沿線城鎮附屬地內和哈爾濱鐵路局及附屬地內,第一次停止使用沙俄舊日歷,一律采用實行公歷。
1920年4月20日,首次廢除了哈爾濱及中東鐵路沿線城鎮鐵路附屬地內的中俄會審制度,關閉了在哈爾濱的吉林和黑龍江鐵路交涉局設立的中俄會審公堂。5月9日,中東鐵路管理局第一次公布,在中東鐵路開始通用現大洋。此前,在中東鐵路系統內一律以“盧布”和“金盧布”以及鐵路系統內發行的票幣為本金結算,這也意味著還“合資、合作”的對方國——中國,一個主權和尊嚴。12月30日,中東鐵路公司理事會決定增設中國人副局長和各處副處長。調京綏鐵路管理局局長、工程師佘垿任中東鐵路管理局副局長。這是中東鐵路破天荒第一次讓中國人參與管理和領導工作。
1921年2月15日,東省特別區市政管理局接收哈爾濱鐵路系統內的各機關,并第一次改懸中國國旗。
1923年10月17日,中東鐵路公司理事會,第一次討論通過了改變的中東鐵路公司旗徽方案。
1925年,在中東鐵路線上運行的內燃機車,第一次大規模的試行由燒木柴改為燃煤。此前,內燃機車多以燒木柈為主,木材發熱量低,耗材量大,效率也低,改燃煤后效率大幅度提高,應是鐵路系統內一項重大的改革措施。
1945年,“八·一五”光復后,蘇聯政府接收了原中東鐵路的全部資產,與中國政府共同組建了“中國長春鐵路公司”,第一次頒布了中長鐵路的路徽。
[1]《東省鐵路沿革史》.《中東鐵路歷史編年》.《遠東報》.《哈爾濱歷史編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