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龍
(寧夏京能寧東發電有限責任公司,銀川750400)
自動滅磁開關與滅磁技術探究
李玉龍
(寧夏京能寧東發電有限責任公司,銀川750400)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不斷的發展,滅磁開關產品逐漸的成熟,導致其型號不斷增多,對于其磁場斷路器的操作要求也逐漸增加,本文就滅磁開關與滅磁技術分析,結合其安裝試驗等內容展開分析,希望對于我國發電機勵磁系統控制水平的提升,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
滅磁開關;滅磁技術;選擇
滅磁開關,主要是指用于快速降低勵磁回路中的電流的開關,其作用原理包括直流滅磁以及交流滅磁,且兩種滅磁原理都有著自己的優勢。近年來人們對于該技術有不同的觀點;為了更好的完善勵磁裝置滅磁設備,加強此方面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基礎特性:GE rapid:①材質為高絕緣強度塑料②IEC、EN等國家權威認證③抗環境因素干擾、出頭具備清潔功能④模塊化設計三種框架尺寸,最大額定功率到8000A,不用強制冷風、附件更換方便⑤產品設計統一,應用范圍廣
機械設計:
GE rapid:①可以應用到負載大的工業、軌道應用②產品防護等級高③絕緣效果佳
UR(HPB):①環境條件應用受限②不具備雙重絕緣設計
觸頭系統:
GE rapid:①2-stage觸頭系統包括主觸點及弧觸點設計,正常電氣壽命情況下,不用維護②燒損點在可更換的弧觸點上③自身清潔功能保證不會在分斷電路時出現熔悍情況④維護成本低
UR(HPB):1-stage觸頭系統,分斷中易燒損、觸頭易熔悍且中易燒損、觸頭易熔悍且維護成本高
維護壽命:
GE rapid:①免維護設計②附件模塊化設計更換便捷③壽命達五千次,在壽命期間不需要維護
UR(HPB):①附件需要更換且維護成本高②壽命可達兩千次低電流操作:
GE rapid:自身的滅弧能力,與電流沒有關系,不需要增加磁吹弧系統
UR(HPB):需要額外的磁吹弧系統,且滅弧性能受電流影響驅動系統:
GE rapid:電磁線圈與機械成閉鎖機構,合閘后不需要電功率,來幫助主觸頭系統閉合
UR(HPB):在各合閘后仍需要額外的電功率
電流測量模塊:GE rapid提供一體化模塊;UR(HPB)客戶自行外接
額定電流等級與范圍:
GE rapid:260、4000、6000、8000、10000不用風冷
UR(HPB):500、1200、2000、2600、4000、4500、6000低觸頭功耗:GE rapid:100W at 2600A
GE rapid滅磁開關應用短電弧原理,即利用金屬滅弧柵片,在動觸頭分開的同時在觸頭兩段形成電弧。電弧受動靜觸頭的分開而變長。電弧在吹弧線圈的電磁力作用下進入到滅弧室,此時金屬片作用將電弧分割成短電弧。受到滅弧柵片方向影響,電弧方向也垂直。同時對于滅弧柵片片數檢查,可以根據n=U/UK的公式進行檢查,式中U表示當火磁時轉子承受的過電壓值;UK表示火弧時當有電流經過時每柵片允許的壓降。其中垂直短電弧路線圖如圖1所示。
(1)滅磁電阻的選擇。滅磁電阻采用抗高溫材料不銹鋼構成的線性電阻,滅磁方式較為傳統,主要的優點為在滅磁過程中可以控制線性電阻,在吸收滅磁能量時的耗散溫升,在標注的范圍內。同時在滅磁后,可以自行的恢復,有效的避免了老化等問題的出現。針對于非線性滅磁電阻,應用到的是ZN0滅磁電阻,單片額定電流、額定電壓、標稱容量分別為的100A、300-500V、20KJ。
(2)設備安裝方面。針對于柜體的安裝,要嚴格的按照《電氣二次盤柜線及安裝的規程》進行安裝,注意接地的問題。在安裝直流匯流銅排布置時,可以按照廠家提供的布置圖進行安裝,注意螺絲擰動問題。
(3)安裝注意事項。第一、開關轉子正負極不能反裝;第二、在安裝滅磁柜后在安裝滅弧罩。將其吹弧線圈與靜觸頭導電銅桿進行連接,并用螺絲進行固定。第三、注意滅磁開關合閘電源容量的問題。
(4)晶閘管跨接器。晶閘管跨接器的連接,使得線性滅磁電阻的應用,可以不僅僅局限應用在帶常閉合觸頭的火磁開關。其中當晶閘管跨接器的兩個品閘管反并時,可應用線性電阻、碳化硅;當其正反向,分別為晶閘管、二極管時,可應用氧化鋅;當兩個品閘管反并的基礎上加上一路晶閘管時,可以提升火磁的效率、安全性。
綜上所述,通過對于自動滅磁開關與滅磁技術的分析,發現GE rapid系列滅磁開關,與賽雪龍系列滅磁開關無論是在開關原理上,還是在性能上都是有區別的,要根據實際的情況使用,從而更好的促進自動滅磁開關功能的有效發揮。
[1]關安超.淺論自動滅磁開關及滅磁技術[J].安裝,2010(10):45-47.
[2]司永智.高速直流斷路器用作滅磁開關的技術條件[J].科技傳播,2013(04):21-22.
[3]李淼.基于dsPIC數字控制器同步發電機智能滅磁裝置的研究[D].河北工業大學,2015.
[4]余真,馬嵩源,劉乃鎖,陳光,李浩.發電機試驗站滅磁保護方法的研究與實踐[J].電氣傳動,2014(12):82-85.
10.16640/j.cnki.37-1222/t.2016.2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