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軍
(北京智匯山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048)
十二臟腑間時間規律性的氣血盛衰傳變現象與路徑
付文軍
(北京智匯山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048)
古醫家李時珍的經驗:“然內景隧道,惟返觀能照察之。”[1]為探究人體經絡奧秘提供了一種有效方法。筆者在經過“返觀深呼吸法”的練習后大大提高了自體感知能力,研究發現:十二臟腑與中醫古籍記載的人體十二經脈一樣,同樣存在時間規律性的氣血旺盛現象[2],并且在十二經脈每個氣血旺盛期結束之前的一段短暫時間內,十二臟腑間還存在著氣血旺盛臟腑定向地向其它關聯臟腑傳遞氣血的現象。在氣血傳變過程中,相關聯臟腑會出現異常溫度變化以及相關臟腑的特定位置會出現異常的點跳動呼應,更加特別的是在三焦經的氣血旺盛期是三焦為其它十一個臟腑同時傳遞氣血。這些關于十二臟腑間存在氣血傳變現象的發現有助于進一步揭開人體氣血運行的秘密,為有效治療臟腑疾病提供明確的理論指導。另外,通過自體感知發現人體氣血、經絡現象的生理特征類型再選擇適當的儀器進行客觀驗證的方法,可以為人體科學生命現象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流出注入 流出口 注入口 氣血旺盛期 氣血衰弱期 氣血盛衰轉化期 氣閘點跳動
中醫古籍記載十二經脈存在時間規律性的氣血盛衰現象,與其對應的十二臟腑有嗎?研究發現,十二臟腑不但同樣存在氣血盛衰現象,而且相關聯的臟腑間還存在氣血旺盛臟腑向下一經臟腑“流出注入”氣血的現象。這一發現表明,十二臟腑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間存在直接或間接的交流方式。無疑也為五臟平衡、五行理論提供了證據支撐。
目前,研究者習慣在其他實驗者身上研究人體經絡,而且更多是在人體四肢、軀干表面進行研究,這些部位的經絡現象很微弱,因此很難窺視到人體經絡的內涵,類似于“盲人摸象”。據推測經絡現象本身就是中國古人親身實踐而發現、總結出的一種人體生理規律。筆者追隨古人的經驗,經過“返觀深呼吸法”練習發現臟腑的經絡現象要遠比四肢和身體表觀的經絡現象明顯,而且通過3M公司的3200型電子聽診器部分驗證了臟腑氣血現象的存在。因此實踐證明,這種通過提升自身感知力,從感知到的內在生命現象中發現生理變化的特征類型并選擇適當的儀器進行驗證的研究方法將是揭開人體經絡、氣血循行及腦科學等生命奧密的有效途徑。
1、研究者自我感知的方法
通過感知身體臟腑溫度異常升高、脹滿感變化以及臟腑上某個點跳動的出現與跳動強度提高的生理現象,研究臟腑間的氣血傳遞現象和路徑。
感知者頭朝北方平躺在軟墊上,雙臂不貼靠身體放在兩邊,雙肘稍微向身體外側彎曲、手心向下。
中醫古籍記載,經脈循行由肺經(3-5時)開始,順序經歷大腸經(5-7時)、胃經(7-9時)、脾經(西醫稱胰臟的經脈)(9-11時)、心經(11-13時)、小腸經(13-15時)、膀胱經(15-17時)、腎經(17-19時)、心包經(19-21時)、三焦經(21-23時)、膽經(23-1時)、肝經(1-3時),然后回到肺經開始新一輪經脈循行。因此,參照上述十二經脈所對應時間,任意選擇兩個存在上下經關系的臟腑作為感知對象,在其對應時間之前30分鐘進行感知。
2、采用現代科學儀器驗證的方法
使用3M公司的3200型電子聽診器,選取實驗對象俯臥態背部膈下方位置,在三焦氣血旺盛期開始前與后的一段時間,聽取三焦的點跳動變化。(具體細節見附件-詳細實驗數據)
氣血在臟腑間“流出注入”過程中有溫度、點跳動強度、器官體積的變化以及液氣混合物流動的特征,因此還可以根據這些特征選擇合適的檢測設備進行觀察、測量。
(1)溫度,要求能夠檢測到臟腑溫升1°C的變化;
(2)體積,要求能夠檢測到臟腑體積的變化;
(3)壓力,要求能夠檢測到器官表面壓力的變化;
(4)組織液位移,要求能夠檢測到組織液液態物及氣態物的流動;
(5)點跳動變化,要求能夠檢測點跳動帶來的聲音變化或由點狀擴散特征的振動。
實驗結果:
中國北京從2015年9月23日0:20開始到22:54結束的頭朝北方平躺的實驗結果如下:
十二臟腑在其所屬經脈的氣血旺盛期同樣處于氣血旺盛狀態,生理表征為臟腑溫度較高、臟腑體積膨大并有脹滿感,以及臟腑上或其周圍有一個異常的點跳動。在相鄰兩經脈對應時間相交界的一小段時間內,存在著當值氣血旺盛臟腑向下一經脈所屬氣血衰弱臟腑“流出注入”氣血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生理特征變化和自體感覺在都是類似的,只是由心包的氣血旺盛期向三焦的氣血旺盛期轉化以及三焦由氣血旺盛狀態到氣血衰弱狀態的過程比較特殊。
即當一個臟腑處于氣血旺盛狀態時,只有該臟腑上或其附近的、偏于身體右側的一個較強的點跳動存在(此跳動的點下面稱為:“流出口”)。當其時間規律性的下一經脈所屬臟腑上或其附近的、偏于身體右側位置的一個點跳動(此跳動的點下面稱為:“注入口”)出現,即表明氣血旺盛臟腑向下一經所屬臟腑“流出注入”氣血的過程開始。隨后兩個臟腑的這兩個點跳動持續保持著跳動呼應,當值臟腑“流出口”的點跳動由強變弱,下一經臟腑“注入口”的點跳動由弱變強;且兩個臟腑的溫熱感變化和體積的脹滿感變化都是相逆的,“流出口”和“注入口”點跳動呼應的同時會帶動相應的筋膜通路涌動。
當“流出口”的點跳動消失(此時該臟腑可能還在維持著整體式的涌動),則標志著氣血旺盛的當值臟腑向氣血衰弱的下一經脈所屬臟腑“流出注入”氣血的過程結束。經歷此過程,流出氣血的、曾經的當值臟腑完成了由氣血旺盛期到氣血衰弱期的轉化,被注入氣血的下一經臟腑完成了由氣血衰弱期到氣血旺盛期的轉化,變成新任氣血旺盛的當值臟腑。
當三焦的承載實體-膈下表面的、與心包“流出口”同側的一個點開始點跳動,表明處于氣血旺盛期的心包開始向三焦的氣血旺盛期轉變。與其它十一臟腑不同的是,此時三焦的點跳動會激發其余十個臟腑與三焦同側的“注入口”同時開始點跳動;當上述十二臟腑右側的點跳動達到幾乎同等強度時,三焦左側的點跳動出現,隨后帶動其余十一臟腑左側的點跳動出現,并逐漸到達同等強度。此時,人體內十二臟腑的24個點跳動同時進行,并在近2個小時的整個三焦氣血旺盛期持續。在這段時間內是三焦向其它十一個臟腑同時注入氣血!
當三焦的氣血旺盛期即將結束時,三焦的偏于身體左側的點跳動會與膽囊同側的點跳動以及其它十個臟腑的所有兩個點跳動逐漸停止。三焦與膽囊右側的點跳動會持續一小段時間,直到三焦最后的氣血完成向膽囊的傳遞。三焦右側點跳動的停止標示著膽囊和其所屬經脈進入氣血旺盛期。
參見下圖:
圖例說明:
1、紅色長杠代表“流出口”或“注入口”;
2、蘭色短杠代表“氣閘”;
3、箭頭代表氣血在臟腑間“流出注入”過程的輪次方向;
4、連接兩個臟腑的細線代表氣血“流出注入”路徑;
5、圓環中的小段陰影代表“流出注入”過程的時間段在氣血旺盛期中所處的位置。
本實驗整個過程中所有條件都保持一致,則任意一次“流出注入”過程中被注入氣血的臟腑上或其附近的“注入口”都會成為向下一個經脈所屬臟腑“流出注入”氣血過程的“流出口”,即臟腑上的這個點跳動處既是“注入口”,又是“流出口”。例如,肺臟向大腸“流出注入”氣血時,肺臟上的點跳動處就是“流出口”,大腸上的點跳動處就是“注入口”;而當大腸向胃臟“流出注入”氣血時,大腸上點跳動處曾經的氣血“注入口”就變成了“流出口”,胃臟上的點跳動處就是“注入口”(前提是所有過程均沒有發生體位變化)。
頭朝南方平躺的實驗結果:十二臟腑上或其附近位置均有兩個隱形的氣血出入口,即除了上述頭朝北方平躺實驗闡述的、偏于身體右側的氣血“流出口”或稱“注入口”外,在同一臟腑上或其附近位置還有一個與其相距一定距離、偏于身體左側的、處于相對平靜狀態的“氣閘”。當頭朝南方平躺時,這個“氣閘”會全面替代上述“流出口”或稱“注入口”的職能,并由平靜狀態變為活躍狀態,氣血在臟腑間的“流出注入”過程均通過“氣閘”實現,而頭朝北方平躺時曾經的“流出口”或稱“注入口”會變為相對平靜狀態。
十二臟腑存在著與中國古籍記載的十二經脈時間規律性相同的氣血盛衰現象。與古籍記載不同的發現是:十二臟腑都有兩個隱形的氣血出入口,以點跳動的方式承擔著相關臟腑間氣血“流出注入”的職能。在十二臟腑氣血旺盛期最后的約15分鐘,臟腑間都會發生氣血從氣血旺盛臟腑“流出口”流出定向注入相關氣血衰弱臟腑“注入口”的氣血傳變現象;氣血旺盛臟腑氣血流出后會體積回縮、溫度回落,氣血衰弱臟腑注入氣血后會體積異常膨大、溫度異常升高。
1、氣血旺盛臟腑的氣血注入氣血衰弱臟腑的過程中,“流出口”和“注入口”兩個點跳動中間的連接位置有明顯的橫向擴散感,且從點跳動的出現到點跳動加強,以及跳動節奏的變化都與腕部脈搏跳動存在明顯差異。筆者認為氣血流動是液態組織液沿漿膜的浸潤與蒸氣態組織液流動的混合方式,而不是血管中的血液從一個臟腑流入另一個臟腑。
2、本實驗揭示了氣血在臟腑中盛衰轉化詳細過程中出現的生理變化指標變化,特別是溫度的異常變化正是吸引白細胞聚集、細胞功能轉化等機體自修復啟動原理的基礎、也是中醫強調的針對癌癥等慢性疾病應該順應人體自修復機能的理論依據之一。因此,建議將氣血在每個臟腑中的盛衰轉化過程進行重新劃分,即應該根據氣血在臟腑及其所屬經絡中的狀態劃分為氣血旺盛期、氣血盛衰轉化期和氣血衰弱期三個階段,這樣更加有利于疾病的分段施治,提高療效。
3、人體體位變化導致臟腑氣血出入通路轉換的事實說明,氣血在人體臟腑間的傳遞路徑會受地球自轉和地球磁場的影響。這一事實也為中醫“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提供了部分證據。
[1](明)李時珍著.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柳長華校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1第52頁第15行.
[2]秦泉主編.全本黃帝內經[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靈樞·營氣第十六】第303頁.
[3]歐陽鈞,溫廣明.2010.1人體解剖學標本彩色圖譜[M].廣州:廣州科技出版社.
The Transmission Phenomenon&Path of Rise and Fall of Vital Energy& Blood with Time Regularity among 12 Viscera
Fu Wenjun
(Beijing Zhihui Mountain Sci.&Tech Co.,Ltd.Beijing100048)
R223.1
B
160714-7346
名詞解釋:
1、氣血:生命體內無機氣體、氣態和液態組織液的總稱。它是中醫理論獨有的、對中醫理論具有支撐作用的至關重要的概念。
2、“返觀深呼吸法”:是眼睛注視身體內部某個區域,同時結合腹式呼吸或逆腹式呼吸進行的一種健身方法。
3、三焦:六腑之一。三焦包括上-胸腔、中-膈以下到肚臍以上的腹腔和下-肚臍以下的盆腔。
4、“流出注入”:是氣血從一個臟腑流出而后注入到另一個臟腑的動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