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浩俊
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真的“只差錢”?
文/譚浩俊
今年全國多個城市、特別是武漢因為洪水發生嚴重內澇,再次讓輿論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方式方法產生質疑,有關加快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步伐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所謂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鋪設電力、通信、廣電、給排水、熱力、燃氣等市政管線的公共隧道。而不是現在的各個系統各鋪設一條管道,不僅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也給城市居民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影響。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是創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舉措,不僅可以逐步消除“城中看海”“馬路拉鏈”“空中蜘蛛網”等問題,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滿足民生之需,而且可以帶動有效投資、增加公共產品供給,提升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我國早在1958年就于北京天安門附近鋪設了第一條地下管廊,可是,直到20年后才有第二條管廊問世。而1994年開發浦東新區時在張楊路修建的全長11.13公里地下管廊,才標志著綜合管廊建設正式起步。遺憾的是,此后又停了下來,一直到2000年之后才開始加速。
雖然建設的步伐加快了,但與日本、德國、新加坡等國家相比,我國投入使用的地下綜合管廊仍然數量非常有限,與地上路網相比,就更是差距巨大。也就是說,如果僅看地面形象,我國很多城市都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如果打開地下設施看看,可能沒有一個城市能夠稱得上世界先進。這也是為什么一旦有洪水爆發,城市就會立刻出現看海、滿灌等方面的現象。至于將馬路當拉鏈,就更是每個城市的共同特征了。
那么,為什么具有明顯優勢的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卻沒有得到地方政府的積極響應呢?理由也很簡單,那就是錢從哪里來。因為,按照住建部的測算,加上入廊管線,地下綜合管廊每公里造價約為1.2億元,比同期四車道高速公路造價還高出4000多萬元。而根據《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截至2011年底,我國城市僅供水、排水、燃氣、供熱4類市政地下管線長度已超過148萬公里。如果按照綜合管廊的設計模式,將這幾種管道設計為一體,建設管廊長度約為37萬公里左右,在不計算拆遷等成本的情況下,所需資金就將近40萬億元。

如此巨大的一筆開支,當然是非常驚人的。想一想,全國一年的財政收入才15萬億,全拿來修建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要耗費近三年的財力。如果再加上其他方面的建設成本,可能三年的財力也不夠。
顯然,這是靜態的、膚淺地看問題。一方面,對投入如此大的項目,不可能在兩三年時間內建完,而會依據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需要,逐步完善。因此,資金的籌集難度,遠沒有理論上測算的那么巨大而艱難;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不是真的像理論上推算的那樣“缺錢”,別的不說,自房地產市場放開以來,僅土地出讓金就已經超過了50萬億,再加上各級政府的負債,以及政府融資平臺的負債,又是50萬億。那么,這些錢都去了哪里呢?如果拿出20%來修建地下綜合管廊,不就至少有一半城市,或者說城市的一半地下管網已經變成綜合管廊了嗎?更何況,現今的地下管網,所花費的代價并不少。因為,各個行業和部門都在建設地下管網,都在鋪設各種管道,都在不停地將馬路當拉鏈,其總投入可能不比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少。
這就進一步告訴我們,能否建設地下綜合管廊,關鍵不在錢,而在心,在于是否真的重視這項工作,是否真的想解決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如果從政府到部門到各行業,都重視此項工作,并將財力集中到一起,那么,建設的資金就完全能夠符合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需要,就能將此項工作順利地向前推進。
問題是,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相關職能部門、行業,考慮的都是自身利益,都是能夠看得見的政績,都想在民眾的記憶中留下點什么,在上級的大腦中占據點什么。因此,也就把注意力全部放到了地上,而將地下設施建設當作附屬,不僅投入少,而且設施的質量差,且沒有形成一致想法。
更重要的,從近年來一些地方出現的看海、滿灌、將馬路當拉鏈等情況看,問責和責任追究機制也沒有建立起來。即便對廣大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巨大損失,也沒有對城市管理者進行責任追究。真正應當承擔責任的,提拔的提拔,調離的調離,退休的退休,也就被一次次的“省”去了。特別是已經提拔的,就更是不可能碰他們。自然,有誰愿意去為了地下而放棄地上呢?地下管網又怎么不可能在洪水面前給城市難堪呢。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又提出了新的量化目標,數量為2000公里以上。但是,這顯然只是一種導向,地方有沒有這樣的心,應該拿出更加具體的實際行動。這項工作,不應該是中央要求,而應該是地方政府的實際行動。
我們說,財力不夠,是事實,但是,這項工作能不能推得起來,關鍵在心,在于用心夠不夠。用心了,一切也就順暢了。反之,仍然要在洪水到來時,在城市看海。武漢市不就曾在幾年前作出過承諾,要在幾年內解決看海問題嗎?今年怎么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