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著名社會活動家湯姆·海登23日晚因病在加利福尼亞州逝世,終年76歲。他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參與過一系列學生和社會運動,曾被當局視為“眼中釘”。步入中年后,這位個性鮮明的“反建制派”激進人士又躋身政壇,實現戲劇性的人生轉型,成為美國政治史上“非主流政客”的代表人物。
湯姆·海登1939年出生在底特律市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早年立志成為新聞工作者。1960年,海登在洛杉磯的一次抗議活動中,采訪到當時的著名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并深受其理念的鼓舞。
作為美國反戰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海登創辦了反戰學生運動團體“學生爭取民主社會”。1962年6月,“學生爭取民主社會”發表海登起草的《休倫港宣言》,揭露美國南方的種族歧視。他倡導以激進方式組織抗議越戰活動,比如占領大學校園、焚燒征兵卡,等等。他還曾率代表團擅自出訪北越地區;1967年,海登將3名美國戰俘帶回國內。此次“人道主義”救援受到美國國務院的表彰。
1968年,海登被控在芝加哥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期間策劃含有暴力的抗議活動,不過有關控罪后來被撤銷。《洛杉磯時報》稱,海登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長期受到執法部門的“重點關注”,僅聯邦調查局就記錄下2.2萬頁資料,摞起來足有一人高。
海登在反戰活動中結識了志同道合的好萊塢著名影星簡·方達,二人于1973年完婚。在簡·方達的支持下,海登在70年代末期躋身加州政壇,1982年至1992年間擔任加州州眾議員,1992年至2000年間擔任加州州參議員。海登這一“轉型”受到巨大爭議,昔日的左派民權運動人士斥責他是“偽君子”,不少越南裔難民以及越戰老兵更將其視為“叛徒”。
事實上,進入政壇的海登仍然延續其“非主流”特征:他“鄙視”同僚對“金主”的卑躬屈膝,被視為政治圈的“刺頭”。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評價海登一生“從未失去追求社會公平的激情”。7月,出席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期間病倒后,海登仍密切關注美國總統大選選情,并公開支持希拉里。▲
(劉皓然)
環球時報2016-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