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荔珊
摘要:面對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重點構建了海峽西岸經濟特區,考慮跨省區規劃形勢下東南沿海區域作為對外開放全面繁榮經濟區的戰略選擇問題。本文研讀了近幾年國家關于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政策方針,以福建莆田市涵江區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當前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財政工作的重點,并提出了保障經濟區建設的支持對策。
關鍵詞:海峽西岸 經濟區建設 財政支持 對策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福建省乃至全國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將其編入“十一五”規劃建議當中,并且寫入了黨中央文件,體現了黨中央、國家政府對海西建設的重視。現階段,海西經濟區已經上升成為全國性發展重心之一。它提升了福建省在我國經濟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地位,從國家的高度體現了福建省對我國整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在經濟區建設和發展過程中,財政部門職能的發揮對經濟區的建設及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因此研究分析經濟區建設的財政支持對策對保障海西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政策方針
國務院于2009年5月下發了《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提出隨著兩岸市場合作逐步進入成熟階段,在未來兩岸要簽訂制度性的合作框架時,鼓勵零關稅、實行協調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等。而海西則可望從中扮演重要角色,起到先行區的作用,成為將來兩岸制度性合作的核心地區。
福建省十屆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綱要》,深入貫徹落實了科學發展觀,在財政政策方面提出從強化信貸政策傳導、促進信貸結構優化入手,以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堅持優化信貸結構,提升貨幣信貸政策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注重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財政政策、收入分配等政策的協調配合,重點滿足福建重點項目建設、“三農”、中小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節能減排、民生工程等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薄弱環節的信貸需求。同時,進一步推動更多企業上市和發債融資,積極探索調動民間資金參與海西區建設,抓住ECFA和《兩岸金融合作備忘錄》正式實施的良好契機,努力擴大閩臺金融機構合作。可見財稅政策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調節工具,將在海西經濟區良性經濟環境的營造工作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財政工作重點
(一)落實公共財政要求
海西經濟區建設公共財政要落實好國家公共財政的相關要求,把握財政工作的重點,為經濟建設提供高效的服務。十八大報告對財政體制改革做出了明確要求,提出要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及主體功能建設的公共財政體系,建立公共資源合理共享機制。以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為例,2015年該區公共財政執行情況如下:全區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346143萬元,完成調整預算的100.04%,增長3.9%,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3230萬元,完成調整預算的98.82%,增長5.55%。全區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262504萬元(含省、市專項及上年結轉),增長14.72%。根據現行財政體制計算,2015年全區預算總財力為223241萬元,當年收支平衡。區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6375萬元,完成調整預算的102.54%,2015年區本級預算總財力為213931萬元,當年收支平衡。
(二)加強各種稅性收入征管
莆田市涵江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意見》要求財政工作者積極營造良性發展環境,著力改善投資軟環境,規范各類稅費征繳,依法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因此,要加強干部隊伍建設,不斷提升履職能力、工作水平和辦事效率,為各種所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創造良好條件;進一步優化政府職能配置,創新政府管理機制,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服務型政府;在此基礎上完善稅收征管工作,積極推進金稅工程建設,利用好全國稅務機關計算機網絡對全國增值稅專用發票以及企業增值稅納稅情況進行嚴密的監控;依法加大對稅收的征收和管理力度,對偷稅、漏稅以及抗稅等行為進行嚴格的懲罰,對各稅務部門的職能給予充分的支持。
(三)完善收支兩條線工作
完善收支兩條線,就要進一步增強財政透明度。對政府債務實行歸口管理,規范融資舉債行為,加強債務年度收支計劃管理,強化債務分析監控,控制債務總量,逐年消化存量債務,防控財政金融風險,維護政府良好信譽。2014年涵江區建設了統一規范的非稅收入票據管理信息化平臺,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規定,至2015年底共通過電子化管理系統核銷票據1534455份,通過電子化管理系統征繳的非稅收入資金約2.9億元,保證了財政票據電子化改革順利進行。同時,推進政府采購信息化、規范化管理,簡化業務流程,努力提高政府采購效率和質量,于2015年成功組織采購貨物37次,采購預算價3464.84萬元,實際成交價3391.52萬元,節約資金73.32萬元,節約率為2.12%。
三、保障海西經濟區建設的支持對策
(一)加強財政監督管理,推進財政安全運行
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以及公共財政體系的重要保障,財政監督管理在保障海西經濟特區建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財政部門應當認真貫徹學習《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和《福建省財政監督條例》,在學習中提高依法監督的自覺性,在工作中緊密圍繞財政改革中提出的四個重點,即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內部監督和會計監督。收入方面要做到收入監督依法管理,確保收入的完整性;支出方面要加強對國庫支付和政府采購等的監督,不斷完善監督機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對專項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追蹤。2015年涵江區升級專項資金監管平臺,進一步拓展監管范圍,列入監管的項目從原來的25項增加到32項,覆蓋18個區直部門、12個鄉鎮(街道),累計監管總額達1.22億元;進一步提高財政資金績效管理覆蓋率,納入績效評價的資金達4.66億元,比上年提高了77.86個百分點,覆蓋率達53%。
(二)突出支持重點,集中財力辦大事
當前財政收支的矛盾表現越來越突出,尤其在海西經濟區迎來良好發展機遇的時期,各級部門對財政資金的需求量巨大,因此要支持海西經濟區建設就要突出重點。一是要以人民切身利益的事項為出發點,落實好農村稅費改革、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改革、城鄉統一的義務教育保障機制、小微企業稅費減免政策等。二是要落實公共財政要求,解決人民對公共服務的迫切需求,重點從司法建設、行政管理、基礎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等方面履行職能。三是要加強對重點經濟建設領域的支持,在福建省整體發展水平及均等化程度不足的情況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保障財政資金運用到經濟建設重點領域。
(三)密切跟蹤中央稅改動向,及時調整相關措施
市場環境的多變性決定了市場經濟的不穩定性,財政工作者要根據形勢變化及時調整相關措施,積極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確保預算執行情況總體平穩。這就要求各級財政部門在工作中牢牢把握現代財政制度建設的方向和重點,密切關注中央財稅改革動態,加強政策研究,堅持改革創新,充分運用“三嚴三實”教育實踐成果不斷提升管理水平,特別要跟蹤營業稅改增值稅、資源稅改革、消費稅改革、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合一、個人所得稅調整、燃油稅出臺等,及時調整相關政策措施,做好應對準備,避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在中央稅改過程中受到負面的影響,努力在更高起點上促進海西經濟區經濟更高效、更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顏渤. 海峽西岸經濟區金融創新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作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 2014
[2]黃文濤. 臺盟中央:助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J].中國統一戰線, 2014(4)
[3]李變花. 海峽西岸經濟區演進軌跡:20個城市證據[J].改革, 2014(7):100-108
[4]莆田市涵江區人民政府.莆田市涵江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G].2011.2.12
[5]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24號[G].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