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雷
摘要:我國的醫療衛生方面的改革己經進行了二十余年,盡管在衛生技術等一系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醫改中的新問題仍然不斷出現,“看病貴、看病難”等問題依舊突出。醫療行業由政府主導還是由市場主導?相關爭議仍然很大。本文主要從“市場失靈”理論來分析我國醫療體制改革,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醫療改革 市場失靈 公共產品 政策 建議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國內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社會發展也進入了一個關鍵時期。我國有人口占世界總人口數的22%,而我國在衛生方面的財政支出僅占世界的2%。在世界衛生籌資與分配公平性評估中,中國僅僅位列188。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逐漸成為當今中國社會逐漸增長的社會需求,醫改中出現的矛盾也越來越明顯,逐漸形成了對政府改革的實際壓力。
一、市場失靈理論
市場失靈理論,是指市場對于資源配置的結果不能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即最有效率的狀態。
(一)醫療服務產品定位不準引起的市場失靈
在當今中國,同時具備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純公共產品是十分稀少的。醫療物品應當作為一種公共物品進行提供。而政府提供的產品大多是具有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即準公共產品。
(二)市場競爭失效所引起的市場失靈
行業壟斷者憑借壟斷優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掌握著定價權和產量配置的能力,進而使得價格和產出不符合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最終要求,進一步影響了市場對經濟調節的行為,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造成了市場失靈。
(三)信息不對稱所引起的市場失靈
隨著我國醫療衛生市場不斷擴大,信息來源也逐漸多元,信息的收集和處理的過程更加復雜,使得市場內運作雙方無法得到所有的信息。因此在醫改過程中存在大量病情、醫藥等信息不對稱的情況,而病人得到的信息更少,多為信息劣勢的一方,
二、我國醫療體制改革出現的問題及原因
隨著產權改革的深入,私營醫院、民營醫院大量涌現,政府將醫院逐漸等同于企業主體,參與市場經濟競爭。這導致醫療衛生改革產生了一系列新問題。
(一)政府投入不足,公共衛生支出結構不合理
醫療作為準公共產品,在市場失靈的前提下,更需要政府進行投入來保障公平性和公共性。然而在醫改的投入方面,我國占GDP的4.3%,美國占到了14.7%。政府將醫療支出的80%用于城市醫療機構,且城市80%的支出又用于大醫院。政府對醫療機構的投入,主要集中到縣或縣級以上的醫院,而用于開展衛生活動的業務和公務費用卻在逐年減少。因此,用在本應由政府承擔的純粹公共衛生服務方面的費用嚴重不足。
(二)衛生資源分配不均,公平性差
在醫療市場化的環境中,醫療資源更多的向營利性強的區域集中。調查顯示,1990年一2004年間,國家醫療衛生服務質量的不斷提高,居民衛生需求的不斷增長不僅沒有帶來國民健康水平的顯著提高,相反,在某些方面,尤其是傳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方面還有退步。我國醫療衛生資源的80%集中在大城市,而另外20%的資源分散在農村,致使有些大城市所擁有的醫療衛生資源過剩,而絕多數農民卻因缺乏必要的醫療衛生資源無法保證基本健康狀況。
(三)藥價虛高嚴重,醫療機構公益性質減弱
因為財政在醫療方面投入逐漸變少,政府開始鼓勵醫療機構創收。政府所給出的“以藥養醫”等政策大大提高了醫療機構的積極性。由于市場在提供準公共物品時,無法保障效率、維護公平。在市場化的逐利過程中,公立醫療機構逐漸喪失了其本該具有的公益性質。這大大增加了患者的醫療成本。很多病人尤其是農村人口因為支付不起高昂的醫藥費和手術費而有病不敢看。
三、我國醫療體制改革問題的改進措施
在市場失靈出現時,無論是為了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還是為了實現社會公平,政府的有效干預和積極介入是任何國家醫療衛生事業取得進展的重要前提和必要保障。
(一)加大政府財政投入
政府財政需要注重醫療物品的提供,加大對于公共醫療體系的財政投入。醫療衛生產品是一種準公共產品,政府要通過補貼、購買等措施來干預醫療服務的供給。在近年來政府財政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政府應該善加利用,增加醫療物品的提供。
(二)干預醫療衛生服務產品的價格
在改革前期,實行政府指導性價格與市場形成價格相結合的醫療市場價格制度,根據衛生服務的不同特征來實行不同的價格,不同級別的醫療設施收費也需要有所差別,適當調整標準,減少大型檢查治療項目過高收費;到醫療衛生市場競爭機制較為完善時,實行市場價格形成為主、指導性價格為輔的價格制度,同時必須要加強政府對醫療市場價格的監管。
(三)調整醫療衛生服務產品的地域分布
在市場機制失靈的地方,正是政府最應該干預的地方。通過市場調節,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出現“過量”和“不足”現象并存。為緩解這一矛盾,政府要繼續貫徹區域衛生規劃,從而有效避免醫療衛生資源在市場機制的調解下過分向大城市和大醫院集中,保證了醫療衛生資源的可及性。同時,讓盡可能多的群體享受到醫療衛生資源,進一步體現醫療衛生的社會公平性。
“醫改”是個系統而復雜的過程,涉及到社會的多方博弈,參與的社會主體也較多,改革過程中也有多方面的阻礙,政府的錯位、缺位和越位是導致使醫療領域陷入困境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見,政府在醫療衛生領域的轉型定位顯得更為重要。在未來醫療保障改革中公共服務型政府是我們最好的選擇,也是我國政府合理而明確的定位目標。
在市場起主要作用的的領域應當約束政府機構的權力,而在公共服務與公共產品等市場不能有效配置的領域政府要到位,不能缺位,這兩者都有賴于改革的推進。這就要求我們建設一個滿足公眾需求的、具有服務意識的公共部門。這才是我國政府部門在醫療改革中的正確定位。
參考文獻:
[1]易伍林,陸愛勇.醫療改革的政府角色反思[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7,11:729-730
[2]黃克瀛.經濟轉軌與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J].當代經濟研究,2006,07: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