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婷怡
摘要:本文以從互聯網思維、載體以網絡空間角度分析互聯網對于創新生態系統構建與成長的中介作用。創新生態系統中創新主體與創新環境之間相互影響受到互聯網的推動,本文認為互聯網思維聚合了創新主體,形成創新組織;互聯網載體推動了創新在虛擬空間的集聚,擴大了創新輻射范圍;互聯網差異化、碎片化的特征形成了無形的競爭篩選機制,形成了“核心-節點”形態重塑價值網絡,推動創新生態系統自我增益。以此實現互聯網在創新生態系統中的中介作用,發揮促進創新主體與創新環境相互融合的媒介作用。
關鍵詞:創新生態系統 互聯網中介作用 互聯網思維創新 主體創新環境
一、互聯網的內涵與特征
狹義互聯網被當成“器具”,是企業連接的基礎設施,如大數據、云計算、智能終端等,組成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廣義的互聯網實質上是網絡化的系統結構,是虛擬的空間構成。
互聯網最顯著的特點在于其改變了人與人、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之間的關系,實現了產業的新業態與新產業模式。其特征在于開放、共享、協作與聯結,打破了空間約束與時間約束,集中優勢資源,減少了交易成本,實現了資源共享。
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促進創新活動的繁榮,電子商務與線上交易的繁榮擴大了市場空間;大數據、云計算引導了新的消費市場,形成了以消費者為主體、消費者即生產者的新商業模式。互聯網創新壯大新興業態,打造新的產業增長點,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環境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強化新的經濟發展動力,最大限度地促進產業經濟結構調整和升級。
探究其本質,互聯網將物理空間拓展為虛擬空間,其實質是流動的信息空間。互聯網通過構建虛擬信息平臺實現對創新主體與資源的聚合,促進了技術與信息的交流,促進了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交流,從而實現創新資源的應用,推動了創新活動的產生與價值創造。
二、創新生態系統影響因素分析
創新生態系統概念最早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早期是對日本經濟持續低迷以及美國制造業重振和硅谷持續創新發展態勢的思考。隨后Iansiti 和 Levin (2004)提出生態位的概念來闡述創新生態系統,認為企業占據不同但彼此相關的生態位構成生態系統,任一生態位發生變化,其他生態位相應也會發生變化;進一步的,Adner(2010)關注于創新生態系統本身,其認為創新需要依賴外部環境的變化與生態系統的成員參與,創新生態系統是指一種協同機制。
類比于生態系統,創新系統受到創新主體與創新環境的影響。其中創新主體按照進化層次又分為創新組織、創新種群、創新群落。創新組織包括企業、大學、研發機構等創新實體及政府部門、金融機構、中介機構等創新支持群體,為企業的創新活動提供政策、信息、技術、服務等多方面的資源,保證了創新生態系統的健康運轉;創新種群即同一地域同種創新實體的群聚,是創新組織的深化;創新群落由根植于一個密集社會和經濟關系網絡中的創新種群構成,通過網狀的連接關系維持相互依賴關系。創新環境構成將創新生態系統的基礎,包括資金資本、人力資本等物質環境與文化、制度等人文環境,為系統中各組成部分的運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質、精神和制度保障。
創新生態系統實質是系統結構與環境動態關聯的自組織演化的創新自組織演化的創新系統。系統內之間進行物質循環、能量交換和信息傳遞,從而形成彼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對穩定的一個整體。而實際上以“產學研”為代表的創新主體之間的融合較差,地理壁壘、空間壁壘與制度壁壘也阻礙了創新主體與創新環境之間的融合。因此互聯網時代的興起使得創新取得較大的發展,針對互聯網對創新系統構建的影響是否具有中介作用探究較少,也是本文探究的重點。
三、互聯網中介作用機制分析
(一)互聯網思維聚合創新主體
互聯網思維具備開放、共享、平等、協作的特點,能夠聚合創新個體。開放與平等能夠突破有邊界到無邊界的發展,實現組織結構扁平化;協作與共享能夠有效集中優勢資源,降低交易成本。互聯網的興起促進了大眾創新,互聯網思維突破了創新主體獲取知識資源、資本投資的方式,能夠在不同地方進行共同的人才培養與創新活動,促進技術創新向智力延伸發展。
互聯網思維中介作用的實質在于打破了創新主體之間的壁壘,通過開放的資源共享,企業、高校、政府、科研機構等能夠相互協作,從而使得創新個體能夠在虛擬空間聚合起來。大數據、云計算促進了信用體系的構建,隱形的契約機制有助于破除主體之間的信任壁壘,推動了創客運動,促進了創新活動的發展,實現了創新生態系統中創新個體即“點”與“點”之間的連接。
(二)互聯網載體連接創新活動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實現了虛擬空間與實體空間的聯通,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商業模式以及“支付寶”交易方式的改變都體現著虛實空間的結合。互聯網平臺跨越了地理、文化、社交網絡,從局限的單個地區擴展到整體區域,發揮了以平臺為載體承接資源與聯結創新活動的作用。以電子商務的代表的新商業模式的崛起體現了互聯網平臺的作用,創新活動離不開平臺的建設,而互聯網將平臺從實體空間拓展到虛擬空間,擴大了創新活動的輻射范圍與影響力。
其實質在于突破了地理與空間壁壘的互聯網依托平臺為載體實現創新活動的信息資源交流,將創新個體(點)連接成創新群落(面),通過虛擬空間中知識溢出以及物質資本交流推動創新活動的發展,間接推動了創新生態系統中創新主體與創新環境的融合。
(三)互聯網空間協調系統功能
互聯網信息碎片化和差異化特性形成了無形的競爭篩選機制,通過互聯網空間形成的創新種群被篩選出來,發展為“節點與核心”構建的價值網絡為主的創新群落。核心種群能夠引領價值創造,是創新的主要組成部分,節點種群支撐網絡結構,通過功能系統劃分趨于模塊化,能夠高效的實現模塊之間的快速組合。“核心-節點”形態的分化明確了創新生態系統的功能區分,突出核心組織創新效用的同時強化了邊界網絡經濟可能帶來的效益遞增。
因此互聯網空間分化了創新生態系統功能,完善了系統結構的組成。基于此互聯網的中介作用通過有效的分工與融合,以思維、平臺、空間與創新生態系統主體與環境的相互協調迎合當前知識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的本質需求。
四、構建創新生態系統的政策建議
(一)以互聯網思維建設網絡化生態鏈
創新生態系統的目的在于轉化創新成果,實現價值創造。因此為了推動價值創造需要充分發揮互聯網思維作用,建設網絡化生態鏈。強調互聯網開放、共享、協作和平等的特質,通過個人價值共享、價值組織內部共享以及價值組織外部共享逐步實現資源開放與共享,促進企業、政府、高效、科研機構等組織的有效對接,充分利用互聯網工具集成資源優勢構建網絡化生態鏈條,構建由“點”及“面”再到系統的穩定網絡化結構。
(二)以平臺化運作強化虛實空間的結合
在互聯網時代要重視平臺的作用,利用平臺融合創新主體與創新環境,發揮創新在虛擬空間的集聚效應。通過完善平臺運作機制來破除網絡社交壁壘與不信任感,促進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的結合,有利于加強創新主體與主體之間,創新主體與創新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強化平臺運作實際上就是看不見的網絡結構,平臺實現了聯結的作用。
(三)促進“核心”引領作用,實現“節點”專業優化
增強核心創新主體的價值引領作用,必須通過組織平臺促進創新的融合,利用互聯網平臺、大數據與云計算工具實現創新資源的整合,協作創新,聯結創新。鼓勵“節點”主體提高專業化程度,主動進行資源整合與優化,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同時支持創新,發覺自身創新優勢與核心競爭力,
(四)“產學研用”推動協作創新
需要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以價值創造為基礎的“產學研用”創新結構,形成高校、研發機構、中介機構、政府及金融機構應與企業一起構建分工協作、有機結合的創新鏈。通過構建創新生態鏈促進網絡組織的形成與演化,優化區域布局,促進創新生態系統的形成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梅亮,陳勁,劉洋.創新生態系統:源起、知識演進和理論框架[J].科學學研究.2014(12):1771-1780
[2]趙放,曾國屏.多重視角下的創新生態系統[J].科學學研究.2014(12):1781-1788
[3]黃魯成.創新群落及其特征[J].科學管理研究.2004(4):23-25
[4]劉丹,閆長樂.協同創新網絡結構與機理研究[J].管理世界.2013(12):1-4
[5]李海艦,田躍新,李文杰.互聯網思雄與傳統企業再造[J].中國工業經濟.2014(10):13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