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旺 連嬌


摘要:園林植物是園林設計中的重要因素,在園林設計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針對武漢市漢口江灘公園公園的綠化設計布局,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對其植物配置的現狀進行分析,闡述了漢口江灘公園公園植物配置現狀,著重對其植物景觀的空間特征進行論述。
關鍵詞: 江灘公園;植物配置
中圖分類號:S7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020(2016)04-0073-04
城市公園為公眾游覽、觀光、休憩、開展科學文化及鍛煉身體等活動提供較完善的設施和良好的綠化環境,是為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和生態健全而規劃的綠地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植物配置又是城市公園的重要環節,是影響公園環境和面貌的主要因素之一。人為植物景觀不但能給人們提供舒適和優美的生活環境,還能創造出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
1 研究區概況
武漢市位于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武漢市典型的自然植被類型是常綠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組成的混交林[1]。漢口江灘公園位于長江武漢市北岸,面積160萬m2[2],公園內名木挺立,芳草萋萋,灘內栽種香樟銀杏等百余種樹木,近兩萬余株喬灌木,鋪植草坪近20萬m2,綠化率達70%。漢口江灘公園是城市防洪與環境的創新結合,建立了三級親水平臺,分別根據冬季、春秋季和夏季的水位而建:Ⅰ級為20.0 m高程,寬10.0 m;Ⅱ級為25.0 m高程,寬30.0~50.0 m;Ⅲ級為28.8 m高程,寬10.0 m。將Ⅱ級Ⅲ級平臺和護坡納入設計范圍,形成集高臺觀景、平臺觀江、梯臺戲水為一體,總寬度達90 m左右的濱江特色帶[3]。
2 調查方法
2.1測定因子及方法
采用每木調查法,對調查范圍內每一株植物進行調查記錄。選擇生活型、類型、形態、胸徑、冠幅、樹高等因子進行調查。生活型包括喬木和灌木,類型包括常綠和落葉。形態包括單干、多干和叢生。喬木胸徑使用胸徑尺實測,取同種植物的平均胸徑。冠幅以樹冠的垂直投影,分“東西”和“南北”兩個方向卷尺實測,取平均值。樹高米尺實測,取同種植物的平均高度。
2.2 數據統計
選取園內公園主入口、生態景觀、下沉式廣場、花鏡、4個代表性節點,進行現場拍照。調查4個節點面積、綠化率,植物種類、數量進行統計,測定胸徑、冠幅、樹高,并繪制植物配置平面圖。對漢口江灘公園內的所有木本植物種類、配置形式等進行統計。
3 結果與分析
調查結果表明,漢口江灘公園中現有木本植物共135種。其中以鄉土樹種為主,應用頻率較高的有廣玉蘭、樟、桂花等。
3.1 植物景觀的空間特征
(1)植物景觀的連續性:漢口江灘公園內的各類觀賞植物合理配置,避免單調色感帶給游人的視覺疲勞。綠色有深淺,又和紅檵木、白玉蘭形成對比,冷暖結合,使視覺豐富。春季紅檵木、紫玉蘭盛開,夏季百花齊放,秋有桂花飄香,搭配紫葉李的葉色,直到冬天,仍是紅綠相間,達到四季色彩豐富的效果。從空間維度上講,植物景觀的營造應該結合帶狀公園特殊的形態特征,考慮其長軸和短軸上的景觀配置。通過視覺引導、借景、多層次的植物配置喚起游人的共鳴,以緩解因用地狹窄帶來的單調性[4]。漢口江灘公園植物配置方式有單一色彩和多色彩組合兩種形式。
(2)植物景觀的鄉土性:樹種選擇種類豐富,層次結構分明。喬木的種類主要有雪松、銀杏、深山含笑、意楊、馬褂木、杜英、桂花、白蠟樹等。灌木的主要種類有夾竹桃、碧桃、木槿、垂絲海棠、石榴、紫葉李、紫荊、梅花、紫薇、蠟梅、八角金盤等。地被類及草本花主要有十大功勞、狗牙根、結縷草、美人蕉、鳶尾、石蒜等。藤本主要有金銀花、凌霄花、絡石等。園內保留原有大樹懸鈴木、樸樹等近千株,它們見證了江灘的歷史,傳承了城市的文化。
(3)地被植物的廣泛運用:地被植物濃密,并且有獨特的色彩及質地,植株低矮可以將地面上不同的各種植物組合到一起,是各種植物的襯景,還有防止沖刷、穩定土壤、調節氣候等功能[5]。漢口江灘公園風景點的空曠地、山坡、林下、岸邊和路旁,大量運用三色堇、酢漿草、車軸草、蔥蘭等地被植物,極大地豐富了園林的色彩和景觀,起到了很好的綠化美化效果。成片群植或小叢栽植,形成花徑或花鏡,色彩絢麗,高低錯落,常用的地被植物配置方式有酢漿草+車軸草+八角金盤等。
3.2 園林景觀分析
(1)公園主入口景觀:面積約50 m2,綠化率為30%。主道兩側配置著由喬灌木間植組成的長條形花壇,其中喬木以雪松作為花壇背景,花壇前景由銀杏及間植的灌木金葉女貞等組成。前方是木道觀景平臺,中央設置圓形的種植壇,形成對景。因是公園主入口,故在植物選材上基本應用常綠植物,使得園內一年四季都有景可觀。且圓形大花壇內的主材選用的是鄉土樹種對節白蠟。
(2)生態景觀:植物造景的立面組合是利用造景植物的樹形、色彩以及質感依照形式美原理進行組合的綜合。植物造景設計不但要重視植物的平面設計,更要重視植物立面的組合效果,種后的立面效果達到設計效果。植物的種植和藝術配置要依據植物的特性和特殊的生態環境進行。園林植物群落是在城市環境中模擬自然種植的適于本地條件, 結構合理、層次豐富、物種關系協調、景觀自然和諧的植物群落。合理的植物群落結構是綠地穩定、高效和健康發展的基礎, 在有限的城市綠地中建立盡可能多的植物群落, 是改善城市環境, 發展生態園林的必由之路。利用植物群落組成、內部結構與功能關系, 構建單位空間生態功能最大、穩定性最好、維護成本最低的最佳植物群落。面積約20 m2,綠化率約90%。
(3)下沉式廣場:漢口江灘公園的下沉式廣場位于蘭陵路閘口處,該廣場分多級下沉。其植物景觀簡潔大方而不入俗,基本以綠籬為主,外圍栽植海桐球,遠景栽植紫葉李,樟等高大喬木作為背景。在與周邊環境的斜街處安置了一張休閑的白色張拉膜來點亮空間。美中不足之處是階級上的綠籬有部分因養護管理的不當,現已出現枯黃凋謝狀況。面積約2 800 m2,綠化率約40%。
(4)花鏡:漢口江灘公園充分利用地被植物、水生植物、攀援植物、喬木、灌木、草本植物等創造園林景觀。采用多層次的、合理的、科學的園林植物配置,不僅可以豐富植物景觀的物種多樣性,而且還可以增加植物造景的景觀效果[19]。面積約120 m2,綠化率約80%。
4 結論與討論
總體而言漢口江灘公園的植物景觀較為成功,并有豐富的季節變化。植物種植方式總體采用自然式栽植為主,配以局部的規則式種植方式。以主要樹種為基礎,使園內基調色彩統一。植物的種植疏密有致。植物的形式選擇也較為豐富,有低矮的灌木,高大的喬木以及各種地被等,還設計了形狀各異的置石。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綠籬種類偏少。漢口江灘公園的綠籬近7 000 m2,但是選作綠籬的植物卻非常稀少,且色調造型都較單一。大多是雀舌黃楊,紅檵木與小葉女貞,會給游人帶來視覺上的疲勞。可以適當采用紫葉小檗,灑金柏,無刺構骨,火棘等作綠籬。應增加植物種類,多選用彩葉植物或變葉植物進行造景。豐富綠籬色彩,增加色彩上的動態變化。
第二,局部植物生長欠佳,影響觀賞。漢口江灘公園綠化每年都會有部分植物干枯,死亡。應及時補植。且不同色塊綠籬都有其各自的生長高度,應采用不同的修剪方式并根據需求,修剪不同層次。
第三,仿真植物應用不合理。在武漢市政府大樓正對面的市政廣場,是個大型活動廣場,植被多采用松柏,整體規劃講究幾何圖案,但是在大型花器內應用的卻是仿真植物。雖然其造價相對較低,省去了很多的養護管理成本,但同時也失去了變動,讓人感受不到四季的變化,也沒有了生命氣息,并且常年在外雨淋日曬,有褪色現象,影響美觀。應該注重仿真植物的合理運用。仿真植物都是由化學產品溶合后制成的,具有一些塑料制品的共有性質,不耐高溫,不耐強光曝曬,武漢夏季高溫可達40 ℃。擺放時間久了易褪色。建議應將此處仿真植物換成具有生命特性的真花,四季變化。
第四,由于漢口江灘公園有很重要的防洪功能,在水道駁岸設計上,主要以硬質景觀為主,顯得親水性不夠。親水平臺的綠化設計也不十分合理,樹種單一。建議注重親水設計,漢口江灘公園是個臨水公園,應充分利用好長江的水景。但目前的親水設計不理想。雖有親水平臺,但其植物景觀卻不如人意。應多種植能夠保肥保土的濕生植物,并應加強對漢口江灘公園的環境保護。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園林綠化將在生態學理論的指導下,根據各地的自然條件,合理地應用園林植物,創造更加優美、舒適、和諧的城市綠色空間[5]。植物所體現的姿態美、意境美、蘊含著文化與藝術的融合與升華,使人感到親切、舒適、具有生命力,是衡量現代化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的標志[6]。總體而言漢口江灘公園的植物景觀較為成功,植物種植方式總體采用自然式栽植為主,配以局部的規則式種植方式。也存在不足之處,如部分植物的枯敗及親水空間設計的欠缺等。需要要營造良好的植物景觀要充分結合場地的特點以及植物的生長習性,盡量借鑒和學習優秀設計師的設計作品,因地制宜地設計出完美的植物景觀。
參 考 文 獻
[1]何鳴.城市園林中的植物配置策略[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0(9):145146.
[2]鄭忠明.武漢市園林植物資源及物種多樣性保護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4,2028.
[3]肖玲,余瑤.武漢漢口江灘公園公園現狀分析與問題研究[M].科技向導,2012:80.
[4]萇群河.淺析園林植物造景[M].北京:北京農業出版社,2011,18:2013.
[5]邵麗艷,王麗.漫談園林植物配置與造景[J].天津農學院學報,2004(1):5253.
[6]卓之明.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探討[J].華東科學:學術版,2014(5):124.
(責任編輯:唐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