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世界格局的多元化,世界經濟整體趨緩,經濟復蘇緩慢,國際貿易規則面臨深刻調整,各個國家所面臨的發展問題愈加突出。各個國家都在尋求積極的解決之道,希望能夠使得發展出現新的特點甚至新的模式。而中國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一帶一路”就是中國積極尋求發展的一條重要“道路”,但是這條“道路”上并不是坦途,而是存在著許多的挑戰。
關鍵詞:挑戰;利益;權益;戰略
中圖分類號:D8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2-00000-02
一、背景
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張騫奉命兩次出使西域,最終開辟出了橫貫東西、連接亞歐的陸上絲綢之路;此后,尤其到宋代,隨著造船技術的發達,海上貿易的興盛,又逐漸地形成了海上絲綢之路。古代中國,不僅從這兩條道路上收獲了經濟的利益,也加深了與各國人民的友誼,它們其中有些東西傳入中國,由此共同地構成了偉大的、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
在新的歷史時期,隨著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和全球化的迅速推進,這條道路需要被重新的激活和運用。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演講時提出:要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1]。在2013年10月3日印尼的演講中,習主席又提出:要與東盟國家發展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這就是“一帶一路”的發軔,這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經濟大走廊,它連接著中國,東含亞太經濟圈,西括歐洲經濟圈。習主席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大會講話中指出:“中國正在推動落實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等重大合作倡議,中國將以此為契機全面推動新一輪對外開放,發展開放型經濟體系,為亞洲和世界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空間[3]。雖然“一帶一路”的作用十分重大,地位十分之高,但是“一帶一路”并不是想要實現就會實現的,它存在著諸多的挑戰和困難,只有我們提前看清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并且努力的克服這些困難,“一帶一路”才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益,重現甚至超越古代絲綢之路的輝煌。
二、“一帶一路”的內涵
“一帶一路”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經過深謀遠慮、縝密思維所做出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戰略決策。它的規劃和發展,不僅僅對于中國,對于整個“一帶一路“所經過的國家有著重要意義,對于世界的全球化和多極化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一帶一路”有著十分深刻的內涵。
“一帶一路”戰略的基本內涵就在于緊握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大勢,充分的利用好周邊國家的有效資源,堅持開放、合作、共贏的道路發展模式。對于“一帶一路”,其國外的戰略內涵首先體現在通過國家之家的串聯而不是傳統對抗方式進行合作,它的合作不僅僅是體現在經濟方面,而且是通過經濟產生的連帶效應實現多方面、立體化的發展。在文化方面,使用“一帶一路”本就是使用的“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它代表著和平、合作、友誼。通過這一內涵所用來共建今天的“一帶一路”就是十分明顯的向所合作的國家和地區表明中國在此計劃中所擁有的誠意合作態度,有著和平、友好和合作、共贏的意愿。在國家安全方面, “一帶一路”所形成的合作區域本身就是相互連結的,這樣對于減少領土周邊的摩擦和相互緊急狀態的合作有著十分有利的因素,另外在對于周邊資源開發中,可以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實現對于資源的高效利用。
“一帶一路”的內涵不僅僅涉及到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合作共贏,同樣的對于國內的發展有著深刻的意義。首先,它直接有益于臨近區域的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對于帶動相對落后區域的發展有著十分明顯直接的作用,并且由此產生的聯動作用對于其他省份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作用;其次,“一帶一路”的提出是在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時候提出的,而在經歷了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發展之后,我們國內的發展模式遇到了很大的阻力,需要我們重新的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和發展道路,將國內相關產業進行升級轉型,將國內經濟發展的方式進行新的轉變,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面臨的挑戰
1.不懷好意的所謂“中國版馬歇爾計劃”
“一帶一路”自從提出之后就引來了眾多的關注和目光,國外將“一帶一路”愈來愈多的與美國當年復興歐洲的馬歇爾計劃相提并論并與之比較,指出今天中國所實施的“一帶一路”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這些都是不懷好意的攻擊,為的是達到自己所要取得的利益而已。美國近些年來一直在力圖插手并且主導太平洋事務,成為亞太地區的霸主。2011年,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希拉里在印度期間,提出了“新絲綢之路”計劃,美國的“新絲綢之路”具有著明顯的意識形態色彩,它之所以想要建立“新絲綢之路”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在于促進亞太各個國家的發展和進步,而是意圖加強自己在亞太地區的控制權,方便控制中亞地區豐富而美國又大量需要的油氣資源,并且試圖削弱中國的影響力,進而威脅中國安全,使得中國的發展出現新的憂慮;再來看早在1997年就提出“絲綢之路外交戰略”的日本,其意圖在于可以適度遏制中亞地區對于中國油氣的供應,并且想要延緩中國經濟的發展,日本一直以來都將中國視為“眼中釘,肉中刺”試圖打壓中國以達到自己可以獨霸亞洲的目的,并且積極拉攏與中國有著爭端的越南、菲律賓等國家搶奪在海洋的權益,不斷制造摩擦,損害了中國在南海的權益,破壞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順利推進。
從美國和日本的這些舉動就可以知道,我國所提出的“一帶一路”計劃不可能順利的實施和進行,一定會遭到種種的阻撓,而面對這些外部的阻撓和壓力,如何處理摩擦,如何減少阻撓并且順利推進“一帶一路”是我們所要面對重大問題并且需要我們積極地尋求解決之道。
2.構想美好,落實存在諸多困難
“一帶一路”橫貫亞歐大陸,包含眾多的國家,而各個國家所存在的諸多差異對于“一帶一路”的實施無疑有著巨大的阻礙。首先,各個國家在經濟、貿易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與此同時,沿線“一帶一路”的眾多國家是政治并不穩定的國家,也是多民族的國家,宗教、領土爭端時有發生,政治環境十分不穩定:陸上絲綢之路的阿富汗國內安全一致動蕩,約旦、以色列的領土爭端;印度對于中國也沒有那么友好,雙方也存在著諸多分歧;海上絲綢之路也沒有那么順風順水:菲律賓一直在中國的南海制造爭端和摩擦,日本也一直在擾亂中國的發展,美國也會不時通過一些手段來影響亞太地區的穩定性。
另一個方面在于落實所需要實施的硬件、軟件難度加大。從硬件層面來說,由于“一帶一路”所跨越的范圍十分廣大,并不是單純的實施一條鐵路或者公路就能夠貫通的,而是需要巨大的投資來實現。舉例說明,如亞行調查顯示,僅3個中亞國家2013-2022年的能源投資需求就需要360億美元;修建連接中國-中亞、阿富汗-伊朗和南亞的鐵路、公路、電網、油氣管道等的投資就是天文數字[4]。而除了金錢的大量投入以外,眾多國家的技術標準并不統一,也是巨大的障礙,如中亞鐵軌的軌距并不統一,由此造成時間和精力的浪費。在軟件層面上的如各國貿易規則不盡相同,各國的政治環境不甚一致,各國的法律標準有所差異,而這些難度不是通過金錢的投入就可以解決的,其難度之大,比硬件建設難度要大得多。
3.國內存在的困境和挑戰
“一帶一路”不僅僅在外部存在著諸多的挑戰,在我們自己的內部也存在著許多的矛盾和問題。首先,我國的改革開放走到今天,已經處在了一個十字路口,接下來如何走下去,走向哪里,都是需要我們認真解決的問題,而習主席也說過將“一帶一路”作為我們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契機,而這個契機如何正確而合理的運用,是要建立于我們對于改革開放何種態度的基礎上。我國的國內現在存在著產能過剩、資源短缺、經濟轉型等矛盾,這些矛盾問題又十分的突出。尤其在當今世界整體大環境下經濟不景氣,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不僅在內部需要尋求突破,在外部也需要像“一帶一路”的新型戰略部署。另一個國內方面的挑戰在于各個地方對于“一帶一路“的不合理利用和搶奪。各個省市無不想要在國家的這個重要戰略上獲得一些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利益,在國家的規劃尚未出臺前,各個地方無不想要搶前一步,這就難免出現功能雷同、布局重疊等無序競爭。如從提出口號看來,福建、江蘇、浙江等省份紛紛爭奪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從鐵路運輸來看,如西安、重慶、鄭州等都開通了近乎相同的專列,這些都普遍存在著出發地貨源充足,返回時匱乏的缺陷,等等。
四、結語
“一帶一路”的提出是我國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所采取的重要戰略,它首先順應了我國改革開放戰略轉型的需要,為我們新一輪的改革開放指出了一條道路;其次,“一帶一路”加緊了中國與中亞、東亞等國家的聯系和經濟的更加緊密的往來,有利于中國和世界經濟的深層次的轉型和合作方式的轉變,促進亞洲和歐洲國家的友誼和團結;它還順應了國際經貿機制的轉型,國際經貿機制隨著時間的推進,有一些已經遠遠不適合各個國家,中國“一帶一路”的提出無疑能夠對于推動機制轉型產生積極影響。雖然,“一帶一路”使得我們可以擁有諸多好處和利益,但是它的實現卻是任重而道遠的,它所存在的機遇是我們需要認真把握的,而這一過程中的挑戰是我們要敢于直面、敢于迎難而上解決的,我們相信,只要各國人民團結互信、互利共贏,就一定能夠圓我們的新絲綢之路的夢想。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弘揚人民友誼 共創美好未來-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3-9-9.
[2]習近平.攜手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3-1-8.
[3]習近平.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設合作共贏美好世界-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6-29.
[4]王義梔.綢繆一帶一路風險[J]中國投資,2015.
作者簡介:張彬彬(1990-),男,山東泰安人,天津師范大學,2014級碩士在讀,中共黨史與黨建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民主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